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9月16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在正常條件下,DNA被緊密地包裝在細胞核中並受到保護。DNA沒有理由會在細胞周圍自由移動。當DNA片段確實最終逃離細胞核並進入細胞質中時,這通常表明存在著一些不祥之兆,比如來自細胞內的損傷或來自侵入細胞內的病毒或

細菌

的外來DNA。

cGAS蛋白通過識別這種處於錯誤位置的DNA而發揮作用。在正常情形下,它在細胞中處於休眠狀態。但是一旦cGAS檢測到DNA存在於細胞核外面,它就突然起作用。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

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作為一種DNA傳感蛋白,cGAS在微生物感染、細胞應激和癌症後啟動先天免疫反應。一旦被雙鏈DNA激活後,細胞質cGAS產生cGAMP,並觸發炎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產生。

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在那裡,染色質參與限制它的酶活性。然而,染色質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

與雙鏈DNA結合在一起的cGAS,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人cGAS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解析度為3.1埃的低溫電鏡(cryo-EM)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GAS inhibition by the nucleosome」。

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源二聚體的酸性口袋(acidic patch)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與第二個核小體反式結合。從機制上看,核小體結合將cGAS鎖定在單體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空間位阻抑制了基因組DNA對cGAS的錯誤激活。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cGAS-酸性口袋界面上發生的突變足以在體外消除核小體對cGAS的抑制作用以及在活細胞中觸發cGAS在基因組DNA上的酶活性。

這項研究揭示了cGAS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並確定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機制,從而允許cGAS對基因組DNA進行自我-非自我識別。(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Ganesh R. Pathare et al.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GAS inhibition by the nucleosom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750-6.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激活的結構基礎
    有人提出宿主DNA組裝成核小體可限制cGAS的自動激活,但是它的基本機制尚不清楚。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種抑制的結構基礎。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這些研究人員解析出人cGAS-核小體核心顆粒(cGAS-NCP)複合物的低溫電鏡(cryo-EM)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兩個cGAS單體通過結合H2A-H2B的酸性口袋(acidic patch)和核小體DNA來橋接兩個核小體核心顆粒(NCP)。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2、cGAS酶活分析發現,cGAS/核小體複合物中的cGAS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合成cGAMP。通過控制天然染色質的降解時間,研究人員還得到了寡聚核小體。相比於單個核小體,寡聚核小體同樣可以抑制cGAS的活性。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染色質抑制cGAS從而阻止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高等生物細胞中的大部分DNA被限制在細胞核中,而所有其他細胞器DNA都被限制在細胞質中確定的細胞區室內。
  • 《Nature》三篇文章共同解析cGAS結構基礎-神仙傳感器
    三篇文章如下:1: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DNA 但是其基礎結構還是未知的,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結構以3.1Å解析度與核小體結合。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二聚體的酸性斑塊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參與反式第二核小體。
  • Science:cGAS無法對細胞核中自身DNA反應結構基礎
    識別胞質DNA的環狀鳥苷單磷酸腺苷單磷酸合酶(cGAS)也存在於細胞核中,但在這裡它的活性被染色質束縛所抑制。現在有兩篇論文報導了與核小體核心顆粒(NCP)結合的cGAS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將宿主DNA組織成核小體被認為可以限制cGAS自誘導,但其潛在機制尚不清楚。在這裡,我們報告這種抑制的結構基礎。在人cGAS-核小體核心顆粒(NCP)複合物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中,兩個cGAS單體橋接兩個核小體核心顆粒是,通過結合組蛋白H2A-H2B二聚體的酸性斑和核小體DNA。
  •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09:1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另外,ChIP-seq分析還發現OsChz1蛋白在基因組的分布與H2A.Z及轉錄抑制標記H3K27me3和H3K4me2一致,與轉錄激活標記H3K4me3和H3K36me3不同。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DNA甲基化可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甲基化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
  • 科學家揭示相關組蛋白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黃晶課題組首次揭示了染色質的核小體結構對組蛋白修飾酶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
  • 組蛋白伴侶FACT操控核小體
    」複合體(FACT)如何操控核小體。 研究人員通過輔助性的生化和氫氘交換(HDX)數據,解析了人FACT的兩個冷凍電鏡結構,其具有部分組裝的亞核小體。FACT與核小體DNA和所有組蛋白進行廣泛的相互作用。FACT的大DNA結合表面似乎受兩個亞基C末端結構域的保護,並且這種抑制作用通過與H2A–H2B相互作用而釋放,從而使FACT–H2A–H2B停靠在(H3–H4)2–DNA複合體上。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核小體,作為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在基因複製與轉錄過程中高度動態調控。DNA/RNA聚合酶前的核小體結構要被打開,使得聚合酶能順利通過核小體,對核小體包裹的DNA進行複製轉錄;而聚合酶通過後的DNA要被重新組裝形成核小體,保護DNA免受損傷,並維持或繼承該區域表觀遺傳信息。組蛋白泛素化修飾,作為一類重要的組蛋白化學修飾方式,在核小體結構的動態調控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4:30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核小體結合的DNA
  • EMBO J | 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核小體結構非常穩定,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組蛋白變體可以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迄今為止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構象改變最大的CENP-A核小體就是組蛋白H3變體核小體,結構顯示CENP-A核小體包含的DNA為121bp,但其蛋白核心結構變化不大。
  • Mol.Cell Bio: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然而有研究表明H3K4甲基化對某些基因表達起到抑制作用,其分子機制有待闡釋。2011年6月6日的《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周金秋研究組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基因轉錄機制的文章。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這些特徵也使得確定染色質重塑蛋白的詳細結構是非常困難的。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德國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結構分子生物學主任Karl-Peter Hopfner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重建出來自嗜熱毛殼菌(Chaetomium thermophilum)的在核小體上滑動的染色質重塑蛋白INO80(由15個亞基組成)結合到單個核小體上的三維結構。
  • Nature 中文摘要 16 July 2015
    雖然科學家已普遍接受中樞神經系統要受腦脊膜區持續的免疫監視這一觀點,但控制免疫細胞從中樞神經系統進出的機制仍不清楚。在探索T細胞進出腦膜的路徑時,研究人員發現功能性的淋巴管內襯於硬腦膜鼻竇中。這些結構表達淋巴管內皮細胞所有的分子標誌物,這些淋巴管能從腦脊液中運輸液體和免疫細胞,並與深宮頸淋巴結相連。這些淋巴管位置特殊,不易發現,從而使得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沒有淋巴管。
  • ...發表論文揭示 Anti-CRISPR 蛋白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
    早先的研究發現一類來自於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前噬菌體的 Anti-CRISPR 基因 AcrIIA4 等在細胞內能夠抑制 SpyCas9 的基因編輯活性,然而這些 Anti-CRISPR 基因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DNA甲基化可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甲基化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該研究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的手段,解析了嗜熱酵母的染色質重塑蛋白ISWI (imitation switch, 模擬開關)及其與組蛋白H4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結合相應的生化實驗,揭示了「模擬開關」 蛋白的自抑制、被底物識別和激活以及感知接頭DNA長度,進而發揮染色質組裝功能的分子機理。
  • Nature:拓撲異構酶的抑制機制
    拓撲異構酶抑制因子被用作抗菌藥和抗癌藥,例如「喹諾酮」家族的抗菌藥自1962年以來一直在臨床上使用,但目前它們的療效因能抗多種藥物的細菌的出現而打了折扣。現在,來自金黃葡萄球菌的DNA促旋酶(一種II-型拓撲異構酶)的晶體結構,已在與DNA和廣譜抗生素GSK299423形成的一種複合物中被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