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進展!揭示染色質抑制cGAS從而阻止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2020-11-23 生物谷

2020年9月16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高等生物中,檢測到細胞質中的DNA會引發免疫反應。感知「錯位」DNA的酶也存在於細胞核中,但細胞核DNA沒有這樣的效果。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為何會這樣。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equestration and autoinhibition of cGAS by chromatin」。

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

高等生物細胞中的大部分DNA被限制在細胞核中,而所有其他細胞器DNA都被限制在細胞質中確定的細胞區室內。因此,DNA出現在細胞質的可溶性相(soluble phase)被先天免疫系統解釋為細胞內病原體---通常是

細菌

或病毒---存在的信號,儘管

腫瘤

細胞和衰老細胞也可以將細胞核DNA或線粒體DNA釋放到細胞質中。錯位的DNA---無論是來自細胞核、線粒體還是細胞外的DNA---都會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是由cGAS酶啟動的。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cGAS本身只定位在細胞質中。

然而,近期的研究已表明,這種蛋白實際上優先存在於細胞核中。這一發現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阻止了cGAS與細胞核DNA結合併引發

自身免疫

反應。如今,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由Karl-Peter Hopfner教授領導的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的一個科學家團隊與Veit Hornung教授及其同事們合作,揭示了cGAS與細胞核中染色體DNA相互作用的性質,並解釋了為什麼這種相互作用不能激活先天免疫系統。

cGAS與細胞核DNA結合後,會合成一種觸發細胞內信號級聯反應的信使分子,從而導致介導炎症反應的蛋白產生。這個過程對於消除感染性病原體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也與

自身免疫

疾病的產生有關,其中的一些疾病實際上涉及針對細胞自身DNA的抗體的產生。因此,cGAS存在於細胞核中的事實似乎與先天免疫系統的保護功能不一致,這是因為細胞核中的這種酶本身的激活會導致針對細胞核DNA的

自身免疫

反應。Hopfner說,「奇怪的是,最近的數據實際上表明,cGAS與在細胞核中發現的DNA-蛋白複合物---即所謂的染色質---的緊密結合對於預防基於DNA的自身免疫至關重要。」

在染色質複合物中,DNA被包裹在由稱為核心組蛋白(core histone)的蛋白組成的盤狀顆粒上。由此產生的「核小體」由與核心組蛋白沒有直接關聯的「接頭DNA(linker DNA)」連接在一起。通過低溫電鏡,Hopfner及其同事們能夠證實cGAS僅與染色質的蛋白成分結合,而不與DNA本身相互作用。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慕尼黑大學的Carina de Oliveira Mann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驚喜。此外,它的結合模式確保了cGAS的DNA識別位點被阻斷。因此,即使在基因激活過程中,它附近的DNA可以接近其他蛋白,這種酶也會在細胞核中失去活性。矛盾的是,這提示著,通過將這種酶困於非活性狀態,染色質實際上是cGAS的儲存庫。」

事實上,cGAS在染色質中包裹不那麼緊密的區域內被最有效地抑制,大多數基因都位於這些區域。Hopfner說,「這可能解釋為什麼cGAS在細胞質中被稱為微核(micronuclei)的東西激活,在那裡染色質被認為是緊密包裹的。」微核由受到核膜包圍的染色體片段組成。它們是快速生長的

腫瘤

細胞中染色體分離錯誤或電離輻射造成的DNA損傷的產物。

Hopfner說,「我們的研究代表著我們對cGAS如何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理解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將幫助我們闡明這種酶在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背景下引發的炎症反應。」(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Sebastian Michalski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sequestration and autoinhibition of cGAS by chromatin.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748-0.

2.How cGAS enzyme is kept bottled up
https://phys.org/news/2020-09-cgas-enzyme-bottled.html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 Science:cGAS無法對細胞核中自身DNA反應結構基礎
    導讀針對病原體和受損細胞DNA的基本哺乳動物防禦機制是識別胞質的DNA片段並引發炎症反應。識別胞質DNA的環狀鳥苷單磷酸腺苷單磷酸合酶(cGAS)也存在於細胞核中,但在這裡它的活性被染色質束縛所抑制。現在有兩篇論文報導了與核小體核心顆粒(NCP)結合的cGAS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目前發現,腫瘤細胞通過使胞內的STING通路將信號更多轉導至非經典NF-κB通路而非IFN通路,從而實現免疫逃逸,且NF-κB的非經典途徑活化反而加速了癌症進展【4】。然而,腫瘤是否存在針對胞外cGAMP的免疫逃逸機制尚不清楚。2020年12月28日,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Samuel F.
  • 時玉舫教授:間充質幹細胞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時玉舫參加了會議,並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報告"間充質幹細胞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時玉舫是2008年中央組織部「**計劃」首批入選者,國家特聘教授國家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總體組成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科技專項總體組成員。已發表SCI收錄的研究論文180餘篇,h-index為55。
  • Nat Immunol:科學家揭示控制自身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
    這種自體反應的B細胞往往需要沉默並被保存到B細胞池中以便應對緊急情況,比如嚴重感染等,在活躍的B細胞池中我們往往無法找到特定的B細胞。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生物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分析了沉默或喚醒自體反應B細胞的兩種拮抗機制,這兩種機制受到了Ikaros蛋白的控制,因此其能夠控制自身免疫力。
  • Nature:重大發現!揭示DNA在細胞質中的存在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38902017年9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哺乳動物細胞質中存在的DNA通過結合到一種二聚體酶上,觸發免疫反應產生。
  • 科學家闡明如何有效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日前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機體先天性免疫系統中的細胞能夠阻止後天性的免疫系統對機體固有的細胞產生反應,否則就會引發諸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 研究發現白介素對間充質幹細胞免疫抑制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在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項目中獲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白介素
  • TGF-β抑制腫瘤的2型免疫
    研究背景:免疫系統對感染採取兩種不同的防禦策略:以1型免疫為特徵的微生物導向型病原體破壞,以及以2型免疫為代表的宿主導向的病原體遏制,以誘導組織修復。與感染性疾病類似,癌症的進展伴隨著自身繁殖的癌細胞對宿主組織造成損傷。
  • 脊髓損傷後的免疫抑制研究進展
    SCI後的免疫抑制會增加機體對病原體感染的易感性,導致患者併發症發生率及病死率增高。近年,國內外SCI的臨床及動物模型研究證實,SCI可導致機體免疫細胞功能受損,免疫因子也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從而引起免疫功能障礙,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抑制病毒複製為基礎,阻止CICS進程
    重症病人可以出現VTE和凝血機制紊亂DIC,需要凝血炎症免疫幾個方面結合進行分析判斷,有些人病情進展要麼大起大落,要麼突然加重甚至死亡,凝血炎症免疫級聯反應的程度不等有關,這些已經在許多患者身上顯示了。特別是一些感染的醫生,還有重症及危重症,這些與SARS-CoV-2(2019nCoV)病毒分子生物學及複製等遺傳學機制,及其感染後相關系統性反應有關。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2020
  • 重大進展!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發現 lncRNA-GM 主要位於細胞質中,提示它可能通過與功能細胞質蛋白結合發揮調控作用。然而,GSTM1 在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尚不明確。免疫共沉澱(Co-IP)試驗發現 GSTM1 可與 TBK1 相互作用,而 lncRNA-GM 可通過抑制 GSTM1 與 TBK1 的物理結合來促進 IFN-I 的產生。進一步的研究發現,GSTM1 介導的 TBK1 的 S - 穀胱甘肽化抑制了其激酶活性。
  •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而在ebr1背景中將OsBAG4 表達降低可以抑制其自身免疫表型。OsBAG4激活抗病反應,而EBR1蛋白則會阻止OsBAG4蛋白累積,從而將OsBAG4蛋白控制在合理水平,避免植物產生自身免疫,使植物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濾泡輔助性T細胞(Follicular T helper cells, Tfh cells)是一類主要定位於淋巴濾泡生發中心(Germinal center, GC)的CD4+輔助性T淋巴細胞亞群,它在誘導B細胞激活、分化、產生抗體過程中發揮作用,廣泛參與體液免疫反應【1】。Tfh細胞的異常活化和分化會擾亂生發中心對於B細胞的選擇,從而影響自身抗體的分泌。
  • Nature子刊丨自身免疫疾病中共刺激分子最新綜述
    想必大家對免疫檢查點PD1「油門」和「剎車」的作用機制已經不再陌生了,前期科普中有非常詳細生動的解釋,大家可以瀏覽一遍,加深對作用機制的理解。2016年,強生公司開始研發一種針對CD28分子的單克隆抗體藥物(FR04),研究發現該藥物能夠抑制抑制T細胞的增值、活化以及阻斷相關信號的傳遞等方式使機體達到免疫耐受的效果。2020年10月14日,第一款CD28拮抗劑免疫療法FR104獲得歐洲專利。
  • 三大作用機制,幹細胞療法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前景廣闊!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自身免疫反應介導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炎症。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血清轉氨酶升高、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體陽性,組織學特徵方面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為主的界面性肝炎,嚴重病例可快速進展為肝硬化和肝衰竭。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炎多發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4。
  • 科學家揭示DNA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這種被稱作cGAS的二聚體酶作為這種錯放DNA的檢測器發揮作用,「通知」細胞的先天性免疫系統存在感染。如今,Hopfner團隊與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的Veit Hornung博士和慕尼黑大學生物醫學中心的Heinrich Leonhardt教授發現為何細胞質中存在的DNA長度對它被檢測到的效率產生影響。
  • Nature重大突破!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2020年4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胰腺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能用免疫療法來治療--一種利用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的方法。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Ze'ev Ronai博士,該研究的作者,同時也是SanfordBurnham Prebys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癌症中心的教授釋放被腫瘤踩住的剎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是癌症免疫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釋放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從而發動一場有效的腫瘤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