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進展!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2021-01-14 碩博一線


作為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I 型幹擾素(IFN-I,包括 IFN-α 和 IFN-β)通過激活數百種 IFN 刺激基因(ISG)的表達而發揮著核心作用。


然而病毒也不甘示弱,在與人類千百年的博弈中,病毒進化出多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2020 年 12 月 15 日,曹雪濤院士團隊在 Immunity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Host Long-Noncoding RNA-GM Facilitates Viral Escape by Inhibiting the Kinase activity TBK1 via S-glutathionylation 的研究成果。


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


圖片來源:Immunity



研究內容
分子篩選:lncRNA-GM 參與天然免疫抗病毒反應的調控


作者首先基於前期研究得到的 RNA-seq 結果,分析了骨髓來源巨噬細胞(BMDMs)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後發生表達變化的 lncRNA。實驗室前期的一項工作表明,病毒感染時誘導高表達的 lncRNA-ACOD1 通過調節細胞代謝促進病毒複製。然而,是否存在表達下調的 lncRNA 也參與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還有待研究


作者對篩選得到的表達下調排名前 10 位的 lncRNA 進行了功能性篩選。發現只有過表達 lncRNA-GM 可抑制病毒複製,並促進 IFN-I 的產生。動物實驗發現 lncRNA-GM 缺陷使小鼠對病毒感染更加敏感。


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圖片來源:Immunity



機制探究:lncRNA-GM 是如何影響 IFN-I 表達的?


通過分析 VSV 觸發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作者發現 lncRNA-GM 缺失導致 TBK1 和幹擾素調節因子 IRF3 磷酸化水平降低。TBK1 的激酶活性對於 IRF3 的激活和核轉位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發現 lncRNA-GM 促進了 TBK1 激酶活性和 TBK1 介導的 IRF3 磷酸化

 

圖片來源:Immunity


為了探究 lncRNA-GM 調控 TBK1 激酶活性的機制,作者首先通過 q-PCR 分別檢測了 lncRNA-GM 在巨噬細胞胞質和胞核中的表達,以確定其亞細胞定位,發現 lncRNA-GM 主要位於細胞質中,提示它可能通過與功能細胞質蛋白結合發揮調控作用


進一步地,作者通過 RNA 純化分離染色質(ChIRP)試驗聯合質譜分析來確定與 lncRNA-GM 相互作用的蛋白。穀胱甘肽 S - 轉移酶 M1(GSTM1)被鑑定為 lncRNA-GM 結合蛋白,螢光原位雜交(FISH)和 RIP 試驗進一步確認了這一結果。

  

圖片來源:Immunity


先前的研究表明,GSTM1 與肝細胞癌風險相關,並在促進腦炎症方面發揮作用。然而,GSTM1 在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尚不明確。


免疫共沉澱(Co-IP)試驗發現 GSTM1 可與 TBK1 相互作用,而 lncRNA-GM 可通過抑制 GSTM1 與 TBK1 的物理結合來促進 IFN-I 的產生。進一步的研究發現,GSTM1 介導的 TBK1 的 S - 穀胱甘肽化抑制了其激酶活性

 

圖片來源:Immunity



課題延伸:穀胱甘肽代謝在天然免疫中的調控作用


前面的數據表明,GSTM1 介導的 TBK1 的 S - 穀胱甘肽化有助於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然而,穀胱甘肽 - S - 轉移酶介導的代謝變化是否調節抗病毒免疫仍然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作者發現腹膜巨噬細胞中還原型穀胱甘肽豐度在不同的病毒感染中存在差異,而氧化型穀胱甘肽的豐度呈現一致的增加。補充氧化型穀胱甘肽模擬物 NOV-002 抑制了 IFN-I 的產生並增加了病毒複製。


這些結果提示病毒感染可重編程細胞內的穀胱甘肽代謝,從而抑制 TBK1 激酶活性與 IFN-I 的產生,進而介導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

 

圖片來源:Immunity



研究總結


本研究探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通過篩選病毒感染巨噬細胞後表達下降的 lncRNA,作者確定了一種能促進 IFN-I 產生並抑制病毒複製的 lncRNA(lncRNA-GM)。lncRNA-GM 的缺失增加了小鼠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削弱了 IFN-I 的產生。


機制上,lncRNA-GM 通過與穀胱甘肽 S - 轉移酶 M1(GSTM1)結合,阻斷 GSTM1 與激酶 TBK1 的相互作用,從而減少 GSTM1 介導的 TBK1 的 S - 穀胱甘肽化。S - 穀胱甘肽化的降低可增強 TBK1 的激酶活性以及下遊抗病毒反應的產生。

 

圖片來源:Immunity


進一步地,作者還發現病毒感染可改變細胞內穀胱甘肽代謝,氧化型穀胱甘肽模擬物可抑制 TBK1 活性並促進病毒複製


本研究揭示了 TBK1 通過 S - 穀胱甘肽化的調節作用,並為病毒介導的影響天然免疫和病毒逃逸的代謝變化提供了深入的認識。穀胱甘肽代謝物以及 GSTM1 抑制劑或激動劑可能作為控制病毒感染和 IFN-I 相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點。



延伸閱讀


曹雪濤院士團隊近年來在天然免疫的表觀調控機制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今年 9 月 9 日,曹雪濤院士團隊在 PNAS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LncRNA Malat1 inhibition of TDP43 cleavage suppresses IRF3-init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發現核 lncRNA Malat1 抑制 I 型幹擾素的產生,從而降低抗病毒能力並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進展


圖片來源:PNAS


參考文獻:

1. Wang et al., 2020, Immunity 53, 1168–1181. December 15, 2020.12.16.

2. Alegre-Cebollada, J., Kosuri, P., Giganti, D., Eckels, E., Rivas-Pardo, J.A., Hamdani, N., Warren, C.M., Solaro, R.J., Linke, W.A., and Ferna´ ndez, J.M. (2014). S-glutathionylation of cryptic cysteines enhances titin elasticity by blocking protein folding. Cell 156, 1235–1246.

3. Anand, P.K., Malireddi, R.K., Lukens, J.R., Vogel, P., Bertin, J., Lamkanfi, M.,and Kanneganti, T.D. (2012). NLRP6 negatively regulates innate immunity and host defence against bacterial pathogens. Nature 488, 389–39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丁香學術公眾號,文章只為學術新聞信息的傳播,不代表我公眾號所持的觀點,具體信息請參考原文章。

相關焦點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lncRNA 與蛋白質分子發生相互作用並調控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目前細胞分化發育、功能調控及其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研究的熱點。然而,在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調控領域,是否存在lncRNA通過影響天然免疫關鍵信號蛋白分子的PTM來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呢?病毒感染狀態下lncRNA拷貝數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它與天然免疫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呢?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樣受體)和TLR3(Toll 樣受體3)識別,HCV阻斷RLR信號通路已有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於STING來逃逸RLR信號通路。但是HCV對TLR3信號通路的作用研究較少。
  • 曹雪濤院士實驗室:反饋性免疫自身識別可及時促進炎症消退
    4月26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症調控研究領域的新突破,提出了自我免疫識別可反饋性地及時觸發消炎效應、阻止抗病毒天然免疫過度應答,進而維持機體自身穩定的新機制、新觀點。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擊,關注細胞『變多』了什麼,這次我們反其道行之,從『變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當日,國際期刊《免疫》(Immunity)刊發曹雪濤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降低宿主lncRNA-GM的表達,病毒通過穀胱甘肽化抑制激酶活性實現逃逸
  • Nature子刊:曹雪濤團隊再發論文,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
    先天性免疫反應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感染,並向病原體施加進化壓力,以減弱這些反應並確保其存活和複製的策略。這些不斷變化的壓力導致了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穩態的複雜機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並促進入侵病原體清除或逃逸的調節劑,可以確定傳染病和慢性炎症的治療靶標。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RNA「插手」後 防禦病毒不再依賴免疫系統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曹雪濤團隊的重大成果,他們首次提出並證實新型表觀代謝抗病毒機制。  在生物學的「中心法則」裡,核糖核酸(RNA)一直飾演信息傳遞者、裝配工具的角色,多年未擺脫「跑龍套」的定位。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TET2通過表觀遺傳調控和信號網絡引發和解決炎症中的功能。該研究發現為控制病毒感染和IFN-I相關的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靶標。2020年6月20日,曹雪濤團隊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線發表題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鑑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應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最新發現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在本研究中,曹雪濤院士研究小組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將腫瘤移植到動物模型中,結果發現,MDSC細胞對肝臟和脾臟中的NK細胞具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使得NK細胞無法發揮天然免疫功能,這些結果表明,腫瘤損傷肝臟中的NK細胞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研究小組接下來研究肝癌移植小鼠模型,探索肝臟NK細胞如何受到損壞。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