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2020-10-27 科轉雲

TET2是TET家族的成員,是α-酮戊二酸和Fe2 +依賴性雙加氧酶,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的迭代氧化,已被廣泛認為是正常造血特別是骨髓生成的重要調節劑。TET2的突變和失調有助於多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發展。最近的研究表明,TET2通過促進DNA去甲基化或不依賴其酶促活性,在先天性免疫穩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2020年10月21日,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在Protein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ET2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論文,該綜述專注於TET2通過表觀遺傳調控和信號網絡引發和解決炎症中的功能。此外,該綜述重點介紹了TET2在各種分子水平上的調控以及相關的炎症性疾病,這將為幹預TET2失調引起的病理過程提供見識。


另外,2020年9月9日,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曹雪濤及姜明紅共同通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LncRNA Malat1 inhibition of TDP43 cleavage suppresses IRF3-init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功能上篩選巨噬細胞中不同表達的lncRNA,並確定富含核的lncRNA Malat1作為抗病毒I型IFN產生的負調節劑。該研究發現為控制病毒感染和IFN-I相關的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靶標。


2020年6月20日,曹雪濤團隊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線發表題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鑑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應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最新發現。


2020年4月9日,南開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曹雪濤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4) 在線發表題為「COVID-19: immunopat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的觀點文章,該文章系統總結了SARS-CoV-2產生的免疫學反應及潛在的治療方法,這對於進一步認清SARS-CoV-2的致病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作用,同時對於更好的控制COVID-19指引了方向。


先天性免疫應答對於保護宿主免受感染和傷害至關重要,可以有效而及時地調節宿主以維持免疫穩態。多種表觀遺傳機制,涉及DNA修飾,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塑和非編碼RNA(ncRNA)的動態調節,通過建立特定的基因表達模式(特別是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來參與先天免疫應答的精確調節。


作為最典型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甲基化是通過將甲基轉移到胞嘧啶以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該修飾在轉錄沉默和基因組穩定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哺乳動物的發育至關重要。DNA甲基化的異常變化與多種病理疾病有關,例如癌症,肥胖症和炎性自身免疫疾病。


作為白血病中發現的染色體易位伴侶,由於其雙加氧酶活性,TET家族成員TET1,TET2和TET3被證明是DNA去甲基化的關鍵調節劑。具體而言,TET酶將5-甲基胞嘧啶(5mC)的甲基氧化為5-羥甲基胞嘧啶(5hmC),5-甲醯基胞嘧啶(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C),從而通過DNA複製或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DG)和鹼基切除修復(BER)途徑誘導主動和被動DNA去甲基化。


TET蛋白介導的DNA甲基化及其氧化的動態調節在很大程度上參與調節淋巴樣和髓樣的分化和功能。在先天免疫細胞中,特別是髓樣細胞中,在TLR配體刺激後,TET2和TET3的表達遠高於TET1,並且TET2的表達增加,而TET3的減少,暗示TET2可能在先天性免疫反應中充當激活誘導的調節劑。


在三個TET家族成員中,TET2被認為是正常造血特別是骨髓生成的重要調節劑。TET2的功能異常已被證實與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和其他髓樣疾病有關。最近,大量研究表明,TET2在免疫應答和炎症的發作和消退過程中,通過調節先天的信號網絡和先天的效應子的表達,在各種炎症相關疾病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篇綜述中,概述了TET2在先天免疫中的功能。此外,該綜述總結了TET2的調控,從轉錄,轉錄後,翻譯後到基因特異性靶向方面,以及它與炎症性疾病的關係,從而暗示TET2作為幹預炎症性疾病的潛在治療靶標。

相關焦點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評論 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
    南開新聞網訊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表觀遺傳調控是生物體調節基因表達及染色體行為的重要機制之一,對基因表達調控、轉座子沉默、基因組穩定性以及生物體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植物中,表觀遺傳調控廣泛存在,在植物響應外界環境、調控生長發育可塑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相關技術手段的發展,一幅表觀基因組學「畫卷」也漸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2020 年 12 月 15 日,曹雪濤院士團隊在 Immunity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Host Long-Noncoding RNA-GM Facilitates Viral Escape by Inhibiting the Kinase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原標題: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2020年10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實驗室(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夏煒焜)受邀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綜述「Rebooting the epigenomes during mammalian early embryogenesis」(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基因組重啟),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
  • 表觀遺傳調控或可期待
    但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在基因序列無變化的情況下,基因表達,也即表型,也會發生改變,並遺傳給後代,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表觀遺傳的改變可能是隨機事件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後天的環境、生活習慣等外在條件也可以影響衰老。
  • Nature子刊:曹雪濤團隊再發論文,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
    2019年11月18日,曹雪濤團隊在免疫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nducible degradation of lncRNA Sros1 promotes IFN-γ-mediated 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夏煒焜)受邀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綜述「Rebooting the epigenomes during mammalian early embryogenesis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近日,同濟大學高紹榮教授團隊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特邀綜述「Insights into epigenetic patterns in mammalian early embryos」,詳細總結了近年來利用微量組學的方法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重塑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過去人們以小鼠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研究,發現了複雜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大規模DNA甲基化重編程對於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發育的調控規律。
  • 植物所在光周期調控開花的表觀遺傳機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CO和染色質重塑因子PKL間存在遺傳和蛋白水平的互作,二者結合FT染色質依賴彼此的功能存在。通過分析轉錄因子結合FT的調控區域後發現,黃昏時,CO結合FT位點的區域形成染色質「開放」區域,而在晚上該區域相對「關閉」。PKL突變導致該區域在黃昏和晚上都處於相對「關閉」狀態 (圖1)。因此,PKL對於光周期調控FT染色質激活和抑制狀態的轉變是必需的。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
  • 「珍藏版」綜述|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責編 | 迦漵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 Nat Rev Mol Cell Biol:劉光慧等發表關於幹細胞多能性與表觀遺傳...
    7月23日,Nature Review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員同美國索爾科生物學研究所(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研究人員合作的關於幹細胞多能性與表觀遺傳調控的綜述文章,題為Navigating the epigenetic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