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群體成員包括:曹雪濤、田野蘋、於益芝、王全興、孫衛民、萬濤、陳國友、章衛平、安華章、李楠等。從默默無聞的小教研室到有影響力的大研究所
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的前身是微生物教研室免疫組,由我國免疫學前輩葉天星創建。1990年從微生物教研室獨立出來時,免疫教研室只有7名工作人員和10餘萬人民幣的儀器設備。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學科帶頭人曹雪濤帶領一批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將這個昔日的小教研室發展成為現在擁有50餘人、3000餘萬元儀器設備和3400平方米實驗樓的免疫學研究所。「當時感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總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幹一番事業。從1994年到2001年,我們搭起了一個『攤子』,團隊才有了雛形。」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曹雪濤感慨萬千。
1994年,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具體承辦了《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1996年成為免疫學博士點;1997年成為全軍免疫和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2005年,新申請的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準建設,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免疫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該創新群體立足國內開展的科研工作在國際上具有了一定影響力:發現了樹突狀細胞新型亞群和分化發育的新途徑,提出了增強樹突狀細胞抗原提呈功能的新方法,克隆了124條全長新基因並在部分新基因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樹突狀細胞為基礎的腫瘤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方面提出新的學術觀點並經國家SDA批准進入臨床試驗,開發的兩種生物高技術產品獲國家Ⅱ類新藥證書,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全軍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上海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在國內完成的工作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 Immunol(1篇)、Blood(10篇)、Cancer Res(3篇)、J Immunol(3篇)、J Biol Chem(5篇)等SCI收錄雜誌發表論文113篇(5分以上35篇),SCI他引800餘次。
在學科交叉中形成獨特的學術觀點和理論體系
「創新研究群體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穩定的學術研究隊伍,但群體人員的組成並不僅局限於本單位、本部門和本專業的人員,應該吸收相關的或有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參與,有利於形成學科交叉和創新。」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實地考核時的意見和建議,曹雪濤等人加強了創新群體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為團隊培訓骨幹力量,安排章衛平和王全興等多位副教授去美國、日本的著名實驗室學習並開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從其他專業招收了多名研究生加以培養,並引進了安華章等多名非免疫學專業的博士後,大大增強了創新群體的科研實力。
「一支優秀的科研團隊要想始終處於學科領域的國際前沿,就要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基於這個共識,創新群體不僅與國內的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還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MDC分子醫學中心、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日本國立兒童健康研究中心等國外相關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互訪關係。
「在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研究的前提下,科學研究更應該注重『系統性』和『創新性』,圍繞自己專業領域的重大問題鎖定一個主攻方向,持續努力,深入研究,最終提出若干具有特色的學術觀點,建立理論體系。」對於科學研究,曹雪濤等人始終堅持著這樣的見解。
在大科學時代,我們應該重提「陳景潤精神」
從形成之日起,該創新群體就十分注重科學氛圍的建設,讓每一位年輕的科研人員都能在集體中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這一點對於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科研素質培養尤為重要,創新群體發表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多為研究生參與的工作,有5位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還獲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談起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曹雪濤很有心得體會。
「為什麼在以前的『小科學時代』能出現大科學家,而在現如今的『大科學時代』,反而就不容易出現大師級的科學家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我們應該重提『陳景潤精神』,要學習陳景潤那種發自內心地追求真理、熱愛科學事業的精神,淡泊名利,安心治學。」曹雪濤經常這樣激勵群體中的年輕同事。
多年來的風雨同舟和同甘共苦,使創新群體的每個人都對自己身處的「大家庭」懷有深厚的感情。「科學研究是個痛苦並快樂的過程,要經常面臨來自國際對手的競爭壓力,發一篇高水平的論文充其量也只能高興幾天。在某個人因為遇到困難而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這個集體就像一個堅強的後盾,大家會在心靈上溝通,在情感上交流。一旦升華,作為一名學者就會享受探索科學前沿的孤獨與艱辛、發現與快樂。」曹雪濤說。
在團隊齊心協力攻克科研難關的日子裡,有一件事情令曹雪濤至今難以忘懷。「那是在2003年SARS突如其來的時候,我們整個團隊的合力顯示出了超乎尋常的工作效率,竟然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內就鑑定出了一種新的SARS病毒免疫多肽。」
以前的積累為後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孕育了進一步突破的生長點。「青春可以有很多選擇,既然時代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好的機遇,再加上一群擁有共同理想和創業激情的年輕人,我們沒有理由不幹好。希望在若干年以後,世界免疫學領域內能聽到中國科學家發出的強音。」對於創新群體未來的發展,曹雪濤等人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有關曹雪濤院士更多信息報導:
·曹雪濤:問鼎世界免疫學巔峰
·曹雪濤:中國樹突狀細胞研究團隊「領頭羊」
·曹雪濤教授和他的免疫學教研室
·第一時間話「院士」
·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新時期模範創新團隊
·青春,在不斷創新中勃發——記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探索生命科技前沿的青年方陣
·我國發現人體免疫新型細胞群體
·血液病免疫治療新動向
·
中國工程院2005年新當選院士名單(部分)·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躋身世界免疫學前沿
曹雪濤院士簡介
曹雪濤 曹雪濤 (1964.7.19 -) 免疫學專家。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90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獲博士學位, 現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博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