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

2020-11-28 科學網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治療啟示

 

4月9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自然—免疫學綜述》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述文章。

據悉,《自然—免疫學綜述》隸屬《自然》出版社,會定向向有學術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家約稿。

此前,曹雪濤已分別於2015年和2019年在該雜誌應邀發表2篇綜述性評論長文。其中,2015年發表的綜述為我國學者在此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綜述性評論長文。

此次評述發表的寓意如何?應該從免疫學的哪些角度去研究新冠肺炎的機理和治療問題?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什麼建議?《中國科學報》專訪曹雪濤,請他就相關問題作出解答。

《中國科學報》

《自然—免疫學綜述》何時向您提出了此次約稿?約稿的背景和要求是什麼?。

曹雪濤:3月16日雜誌向我約稿,那時英國的新冠疫情開始受到各方關注。大家在討論如何應對的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借鑑中國疫情防控措施與經驗的重要性。

特別是他們陸續看到中國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臨床治療方面的報導,這部分重症患者怎麼治好的、用了什麼方法?學界非常感興趣。

因此,希望我從免疫學的角度向國際同行介紹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特點以及對臨床治療和相關藥物研發的啟示。

《中國科學報》

有別於之前的綜述長文,這篇評述為何僅2頁?您想通過這篇評述,陳述什麼觀點?

曹雪濤:這是一篇簡要評述,而不是綜述,這個雜誌很少刊發評述文體。雜誌是希望儘快及時介紹新冠肺炎某一專題方面的相關情況,供生物醫學界同行參考。

其實,目前很多雜誌都開設了新冠肺炎特殊欄目,甚至是投稿的綠色通道。

新冠肺炎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因此雜誌方面提出要求,希望能夠簡潔明了,快點寫好。具體要求是1500字以內、10篇參考文獻。我在寫稿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相關的新文章接二連三地發表,陸陸續續我寫了3000多字,最後只能刪減。

所以我在評述最後的致謝中說明,由於字數限制,對未能引用的研究成果表示歉意。

在這篇評述中集中寫了一個主題,即免疫在新冠肺炎的發病和治療中起什麼作用,圍繞免疫病理,討論免疫調節怎麼影響新冠肺炎的轉歸和治療,從而進一步探索新冠肺炎治療的新靶標和幹預的新途徑。

《中國科學報》

評述中,關於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療效的內容,您引用了個人與鍾南山院士交流的觀點,並做了標註,這是否有特殊原因?

曹雪濤:這部分內容,雖然在文中就一句話,其實是用精煉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態度。

中醫藥確實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了作用。我和張伯禮院士經常交流,他一直在臨床一線應用中醫藥成果治療各個階段的新冠肺炎患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臨床效果。

我與鍾南山院士溝通,從他那裡獲悉,他的團隊在體外實驗證明中藥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及其誘導的炎症因子產生的基礎上(已發表文章),通過雙盲對照試驗,在臨床上也看到了療效(即將發表文章)。

於是,雜誌同意在文中註明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有臨床療效,但當時沒有正式發表的臨床療效論文可供引用,經與雜誌編輯部溝通,決定採取與鍾南山院士「個人交流」的方式。

文中以鍾南山院士全名的形式引用標註,我想這反映出了鍾南山院士作為一位中國臨床專家的巨大國際影響力,也體現了中醫藥在國際學界越來越受到關注。

該評述中引用與鍾南山院士交流觀點

《中國科學報》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您都參與了哪些相關的研究工作?

曹雪濤:我一直關注著新冠肺炎相關研究進展,包括病毒學、免疫學、病理學以及含抗體和疫苗在內的藥物研發,因為感染免疫也是我的研究領域。

在疫情早期,因條件所限我的實驗室並沒有開展新冠病毒的相關研究,但我一直與許多開展相關研究的實驗室和人員保持交流並提供諮詢指導,給他們提一些思路建議。

目前,我的團隊成員與醫院合作正在研究免疫炎症因子與新冠肺炎病理機制,也與國際同行保持著學術交流。

此外,我在2月中下旬給中國工程院遞交過兩個新冠疫情防控的政策建言。其一是關於建立疫情防控預警預測國家科技機構的建議。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社會廣泛關注「疫情發展態勢」,決策層面如何解答「哪些防控策略與幹預措施有效可行且效率較高」「前瞻性預判疾控資源保障需求並動態優化部署」等。

實踐證明,疫情參數及時採集、相應流行病學數學模型分析與醫學大數據技術體系合理應用等相結合,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答與疫情的防控提供前瞻性預警預判。

我們應該有這樣專門的科技機構,考慮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趨勢,成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很有必要。這不僅可以彰顯中國實力,也有利於合作共贏,造福全人類。

其二是關於現階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境外疫情應對、科技攻關、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相關問題的思考與建議,從國家層面應長期堅持新冠病毒的相關研究。

我建議成立一個專門實驗室或委託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期穩定地研究冠狀病毒的病原學、免疫學、疫苗研發、抗體研製等一系列問題。

這不僅僅是中國所需,也是世界所需。中國的科學研究,一定要站在國際大背景下去談創新與實踐。

《中國科學報》

新冠肺炎患者機體出現的免疫反應,是保護性的還是致病性的?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的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ADE),對此您認為這會對疫苗開發和抗體治療帶來怎樣的問題?

曹雪濤:感染新冠病毒後,機體早期啟動的天然免疫反應起清除病毒的作用,也就是說早期的免疫應答反應肯定是保護性的,因此出現了輕症患者很快痊癒。

但是,當免疫過度活化,特別是病毒沒控制住(突破了免疫防線),就會導致免疫系統破壞,從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

過度炎症反應和免疫紊亂會損傷肺部等自身組織,導致免疫病理發生。

相較於其他病毒感染7-10天即可產生大量抗體,新冠病毒的抗體產生需要相對更長的時間。新冠病毒抗體在體內存在多久、能不能起保護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一些研究提示,中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體內抗體產生水平較高,但往往中老年人群中發展為重症的較多。

此外,還有兩項臨床分析稱,新冠病毒抗體水平產生越高的人,病程惡化程度越高、比例越大,這提示可能存在新冠病毒ADE效應。

因此,新冠病毒抗體的保護性和致病性,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這是疫苗研發和基於抗體治療需要關注的一個很重要問題。例如登革熱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ADE效應,其疫苗研發始終存在難題。

其實,病毒的疫苗研發和抗體治療一直面臨病毒變異、病毒免疫原性弱導致抗體療效欠佳、抗體結合後不殺傷病毒反而加強病毒感染ADE效應的挑戰。

從這方面考慮,需要更多的獨立大樣本臨床研究來證實或排除新冠病毒ADE的可能性。

《中國科學報》

針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問題,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曹雪濤:細胞因子風暴是重症新冠肺炎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IL-6水平升高是嚴重新冠肺炎合併ARDS患者預後不良的一個指標,中國科大組織的臨床試驗表明,針對IL-6受體靶向單克隆抗體療法有效,很多歐洲國家在模仿應用。

這提示,中和單克隆抗體對抗其他促炎細胞因子可能也有用,潛在的靶點包括IL-1、IL-17及其各自受體。

此外,細胞因子下遊信號元件的小分子抑制劑可能有希望阻止細胞因子風暴相關的免疫反應。針對細胞因子風暴的治療可以借鑑CART細胞治療。

我們還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觀察到補體系統激活,這表明如果使用補體抑制劑,可能會減弱炎症損傷。希望這些方法能被批准用於臨床試驗,造福患者。

《中國科學報》

您在評述中提到新冠病毒涉及神經內分泌—免疫相互作用,這是什麼概念?

曹雪濤:眾所周知,病毒感染後天然免疫應答釋放的細胞因子,可誘導神經內分泌系統釋放糖皮質激素和其他神經多肽,從而調控免疫應答,這涉及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應激性紊亂。

新冠病毒已從人體的呼吸道、糞便、淚液等樣本中分離出來,也就是說病毒感染了多個組織器官。

近日美國報導發現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腦部受損,那麼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是否能促進炎症誘導的病理神經內分泌介質的釋放,影響呼吸功能和ARDS的發病機制,是促進患者康復還是導致病情惡化,都值得研究。

《中國科學報》

全球抗擊新冠疫情將是一場持久戰。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曹雪濤:在新冠肺炎目前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們還沒有找到抗擊新冠病毒的特效藥。

我國之所以控制住了疫情,最突出的還是我們的社會組織力,黨中央國務院一聲令下,社會各組織積極響應號召,全國範圍內務實參與,同時科技攻關及時跟上,及時控制住了疫情蔓延,這種制度優勢是國外難以比擬的。

抗擊疫情,我們面臨很多難題。除了前面提到的種種不確定,我們還需要考慮尋找新冠肺炎病情惡化的危險因素以及預判性生物標誌物的發現與應用。

這樣一旦感染者確診,我們通過標誌物的檢測,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斷其病情惡化的程度,從而有助於早幹預早治療。

而解決這些難題,自主創新與國際科技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利用網絡開展世界多中心的合作,圍繞重點難點科學問題開展聯合研究,這不僅需要我們在抗擊疫情時聯合起來,疫情結束後,我們也應繼續這種合作,一起去解決更多的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難題。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77-020-0308-3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評論 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
    南開新聞網訊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免疫在新冠肺炎發病和治療中起何作用
    曹雪濤4月9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自然—免疫學綜述》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述文章。  據悉,《自然—免疫學綜述》隸屬自然出版集團,會定向向有學術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家約稿。  此前,曹雪濤已分別於2015年和2019年在該雜誌應邀發表兩篇綜述性評論長文。其中,2015年發表的綜述為我國學者在此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綜述性評論長文。  此次評述發表的寓意如何?應該從免疫學的哪些角度去研究新冠肺炎的機理和治療問題?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何建議?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今年4月,曹雪濤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通過分析一種遺傳信息分子在人體外周血單核細胞分化為非成熟、成熟樹突狀細胞過程中的表達譜變化,首次發現了一種選擇性表達於人樹突狀細胞的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該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深入認識免疫細胞分化發育機制。 今年5月,曹雪濤研究團隊在《癌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報導在有關腫瘤發生發展分子機制的研究方面獲得的重大進展。
  • 全國政協委員曹雪濤:建議面向新發傳染病設立國家級預測研究中心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記者專訪,就教育扶貧、疫情防控、國民健康教育、優化高校評價體系等話題發表見解。「推動扶貧教育,南開大學一直在路上!」曹雪濤介紹,自2012年南開大學承擔定點扶貧甘肅省莊浪縣以來,學校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扶智」與「扶志」相結合,校內外力量聯動,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目前,莊浪縣29所「公能」素質教育發展教室在不同的中小學建設完成。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成員包括:曹雪濤、田野蘋、於益芝、王全興、孫衛民、萬濤、陳國友、章衛平、安華章、李楠等。從默默無聞的小教研室到有影響力的大研究所   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的前身是微生物教研室免疫組,由我國免疫學前輩葉天星創建。1990年從微生物教研室獨立出來時,免疫教研室只有7名工作人員和10餘萬人民幣的儀器設備。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SARS發生後,國內外學者對SARS的病理學特點進行了廣泛報導,發現該病以肺和免疫系統的病變最為嚴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4例SARS逝者解剖檢驗的主要病理變化,可歸納為肺部病變、免疫器官損傷、全身性血管炎、全身中毒性改變及繼發感染四個方面。 1.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晉浩天)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日前在《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質組全景圖》的最新研究論文,指示了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新冠肺炎病發一月後免疫應答達高峰】英國《自然·微生物學...
    【新冠肺炎病發一月後免疫應答達高峰】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誌27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英國科學家團隊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高峰以及遞減時間,他們發現,抗體應答在出現症狀後約一個月達到高峰,隨後開始下降。重症感染者產生的抗體應答最強,雖然這種應答會逐漸減弱,但中和抗體在症狀出現後的60多天時依然可被檢測到。
  • 王福生院士: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臨床研究進展
    進入人體體內後,間充質幹細胞在炎症病變的部位可以發揮免疫調節、抵抗炎症、抗細胞凋亡以及修復損傷的作用。正是在這一科學依據的基礎之上,以及在國家應急攻關項目的支持下,王福生開展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實驗。早期臨床研究解答三疑問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體後,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屬於致死型。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此外,該綜述重點介紹了TET2在各種分子水平上的調控以及相關的炎症性疾病,這將為幹預TET2失調引起的病理過程提供見識。2020年6月20日,曹雪濤團隊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線發表題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鑑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應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最新發現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因此,研究人員通過「屍檢」獲取了組織活檢樣本(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研究了一名死於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特徵。據悉,這名50歲男子於2020年1月21日前往醫院,因發燒、發冷、咳嗽、疲勞和呼吸急促等症狀而被收治。診療中,他報告了1月8日至12日到武漢的旅行記錄,在1月14日(生病的第一天)有輕微的寒戰和乾咳的最初症狀,但沒去看醫生,一直工作到1月21日。
  • 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研究團隊的病理分析並非通過完整屍檢獲得,而是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post-mortem biopsy),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研究團隊申明,本研究符合國家衛健委規定及《赫爾辛基宣言》。我們的發現將有助於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針對該疾病的臨床策略。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劉良所帶領的團隊已在前一天完成前兩例遺體病理解剖,樣本送檢。加快速度,預計10天能出結果。 而在2月16日、17日,兩份關於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檢驗的論文均已發布,得出的結論均指向,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 科學網—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本報訊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 Nature子刊:曹雪濤團隊再發論文,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
    先天性免疫反應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感染,並向病原體施加進化壓力,以減弱這些反應並確保其存活和複製的策略。這些不斷變化的壓力導致了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穩態的複雜機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並促進入侵病原體清除或逃逸的調節劑,可以確定傳染病和慢性炎症的治療靶標。
  • ...病理|新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細胞|sars-cov-2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