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醫學部 常笑健康

新冠病毒肺炎是一種新的疾病,人們對它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包括其臨床特點、診斷、治療、發病機制等。這個過程需要臨床、基礎、科研,以及病理解剖等各個方面專家攜手完成。病理醫生被稱作是醫生背後的醫生,是疾病的最終診斷者,更是臨床醫生最好的合作者。

病理解剖是從顯微鏡、從病理的角度,來認識這種疾病,了解疾病是如何造成人類器官和組織損傷、改變的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可以為藥物的研發、防治措施的研發,提供一些基礎。

全球首份新冠肺炎患者病理報告由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團隊完成,2月17日在國際著名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的病理分析並非通過完整屍檢獲得,而是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post-mortem biopsy),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研究團隊申明,本研究符合國家衛健委規定及《赫爾辛基宣言》。我們的發現將有助於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針對該疾病的臨床策略。

完整的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第1例、第2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已於2月16日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預計10天以內可以得出結論。

屍檢對象

50歲男性,1月8日-10日有武漢旅行史。

1月14日為發病第1天,最初症狀為輕微寒戰和乾咳,但沒有立即就醫,一直工作到1月21日。

2020年1月21日因發燒、發冷、咳嗽、疲勞和呼吸急促等症狀被收治。胸部X光片示雙肺多發斑片狀陰影。

1月22日(發病第9天),取咽喉拭子標本,根據中國疾控中心(CDC)RT-PCR檢測結果,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發病14天死亡。

治療過程

1月21日,該患者立即被送進隔離病房,通過面罩補充氧氣。

治療方案包括:

抗病毒治療:

α-幹擾素500萬單位,每日兩次,霧化吸入;

洛匹那韋和利託那韋500毫克,每日兩次,口服。

防止繼發性感染:莫西沙星0.4克,每日一次,靜脈注射。

因患者有嚴重的呼吸短促和低氧血症,予甲潑尼龍每天兩次,每次80毫克,靜脈注射,以緩解肺部炎症。

患者服藥後體溫由39.0℃降至36.4℃。然而,他的咳嗽、呼吸困難和疲勞並沒有改善。

發病第12天(1月25日),患者胸部X光片示雙肺進行性浸潤和瀰漫性網狀陰影。

因為幽閉恐怖症,患者多次拒絕重症監護病房的呼吸機支持;因此,患者改為接受高流量鼻插管(HFNC)氧療(60%濃度,流速40 L/min)。

發病第13天(1月26日),患者症狀仍未改善,但氧飽和度仍高於95%。

發病第14天(1月27日)下午,患者低氧血症和呼吸急促加重。儘管接受了高流量鼻插管氧療(100%濃度,流速40 L/min),但血氧飽和度降至60%,心臟驟停。

醫生立即對患者進行了有創通氣、胸腔壓迫和腎上腺素注射。不幸的是,搶救沒有成功,北京時間1月27日18時31分,患者死亡。

肺部的病理特徵與SARS患者非常類似

研究團隊從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中取得樣本。

肺:雙側瀰漫性肺泡損傷,伴隨細胞纖維粘液樣滲出物。

右肺有明顯的肺細胞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表明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左肺組織顯示肺水腫和肺透明膜的形成,表明患有早期ARDS。

兩個肺中均可見到間質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

在患者肺泡內腔中鑑定出多核合胞細胞,由於細胞核變大造成非典型的肺細胞增大,細胞中存在兩親性粒狀細胞質和突出的核仁特徵,表現出病毒性細胞病變。在核內或胞漿內沒有發現明顯的病毒包涵體。

研究團隊認為,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徵與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患者出現的病理特徵非常類似。

肝臟

呈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以及輕度的肝小葉和門靜脈活動,表明該損傷可能是由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引起的。

心臟

心臟組織間隙中有少量細胞單核炎性浸潤,但心臟組織中沒有其他實質性損害。

外周血流式細胞分析

血液中CD4和CD8 T細胞的數量大大減少,但它們卻被過度激活。CD4 T細胞中高度促炎性CCR4 + CCR6 + Th17的濃度增加。

同時,團隊發現CD8 T細胞具有高濃度的細胞毒性顆粒,其中31.6%細胞為穿孔素陽性,64.2%細胞為顆粒溶素陽性,30.5%細胞為顆粒溶素和穿孔素雙陽性。

病理檢查結果表明

1、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研究團隊認為,患者患有ARDS,其病理特徵與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患者出現的病理特徵非常類似。

2、嚴重的免疫損傷:以Th17的增加和CD8 T細胞的高細胞毒性為表現的T細胞過度激活,能夠部分解釋該患者為什麼產生了嚴重的免疫損傷。

3、肝組織出現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小葉活動,但尚無確鑿證據支持這是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引起的肝損傷。

4、在患者心臟組織中沒有發現明顯的組織學變化,這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

對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對於重症患者來說,應考慮及時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呼吸機的治療方法,從而避免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惡化。

淋巴細胞減少是影響預後的關鍵因素

鍾南山院士團隊2月9日報導也顯示,與非嚴重肺炎病例相比,嚴重肺炎病例具有更顯著的數據異常,即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P值均小於0.05)。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浙江省診治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盛吉芳教授介紹,在檢測過程中發現,炎症指標很高(C反應蛋白)的患者,可能會引起人體細胞因子風暴,導致多器官衰竭等後果。

王福生院士團隊病理檢測結果證實,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見特徵,可能是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相關的關鍵因素。

什麼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2002年的SARS使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的8400多人患病,800多人死亡。平均總死亡率8.2%,中國為5.5%。而SARS致死的直接原因並非冠狀病毒本身,而是SARS引起的併發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病毒感染後可能會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徵(SIRS)、免疫病理損害及細胞病變作用。而ARDS是SIRS在肺內的表現。

所謂全身炎症反應綜徵(SIRS),即機體在感染、外傷、燒傷或重症胰腺炎等多種情況下,生成多種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引起廣泛性炎症反應的臨床過程。在各種病因作用下,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及補體系統迅速被激活,生成大量炎症因子。

肺臟既是唯一接受全身回流血液的器官,又是具有豐富末梢循環特點的器官,因此,首當其衝地受到循環炎症細胞及炎性介質的損傷。使得肺泡通氣不足,通氣/血流失調,動靜脈分流增加進展為ARDS。

鍾南山在2月18日廣東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屍體解剖目前非常重要,17年前的非典,也是通過屍體解剖了解除了肺部之外,全身臟器受損的影響情況。

通過屍體解剖,這次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表現,但與SARS有點不一樣,沒有嚴重纖維化,肺泡還存在,但是炎症很厲害,還有大量的粘液,非常黏,這將導致病人的通氣不通順。解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病人的特點,在幫助他們通氣上改變一些方式。

這些大量的粘液就是痰液,肺被病毒導致的大量果凍狀的分泌物給佔滿了,肺的換氣功能喪失,氧氣進不去血液。患者表現為呼吸困難,其特點是呼吸深快、費力,患者常感到胸廓緊束、嚴重憋氣、紫紺,常伴有煩躁、焦慮和出汗等。

王福生院士團隊指出,對於重症患者來說,應考慮及時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呼吸機的治療方法,從而避免ARDS的惡化。

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建議↓↓↓

呼吸支持

對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對症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防治併發症,治療基礎疾病,預防繼發感染,及時進行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支持:

(1)標準氧療:重型患者應當接受鼻導管或面罩吸氧。

(2)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機械通:當患者接受標準氧療後還是無緩解時,可考慮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通氣。若短時間(1-2小時)內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應當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

有創與無創機械通氣的區別,主要在於呼吸機與患者的連接方式的不同。

凡需要通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建立有創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的方式稱為有創機械通氣;而通過鼻、面罩、接口器等相對無創傷方式與呼吸機連接或無需建立人工氣道的通氣方式統稱為無創通氣。

糖皮質激素

對於肺炎進展迅速患者,酌情短期內(3~5日)使用糖皮質激素,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於甲潑尼龍1~2mg/kg/日。

但是較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由於免疫抑制作用,會延緩對冠狀病毒的清除;可靜脈給予血必淨100ml/次,每日2次治療;同時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另外可以考慮使用血漿置換吸附、灌流、血液/血漿濾過等體外血液淨化技術。

原標題:《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病理特徵與SARS相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病理|新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細胞|sars-cov-2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
  •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新聞...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組通過在患者死後穿刺獲取組織樣本,分析了一名死於新冠病毒嚴重感染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患者的病理特徵。 論文作者強調,該研究符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規定和赫爾辛基宣言,將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這種疾病的臨床治療策略。
  • 科學網—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本報訊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不幸的是,搶救沒有成功,於18時31分死亡。 當日,患者逝世後,研究人員通過微創,從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中取得樣本,進行了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雙側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粘液樣滲出物。右肺有明顯的肺細胞脫落和透明膜形成,表明患者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 首份新冠逝者屍解報告: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
    經過多方努力,自2月16日起,劉良教授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COVID-19死亡屍體的系統解剖。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教授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
  • 幹細胞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嗎?學術期刊的大數據分析出來了
    自疫情爆發以來,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在益處支持了全球相關臨床試驗的快速啟動。根據外媒6月8日報導,在美國馬裡蘭州正在進行一項幹細胞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1],共有300例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患者參與。
  • 諾華與Mesoblast達成合作 共同推進新冠肺炎呼吸窘迫藥物研發
    編譯丨範東東日前,諾華與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Mesoblast籤署了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合作協議,用以開發、商業化和生產用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同種異體間充質幹細胞(MSC)療法Remestemcel-L,其中也包括與新冠肺炎(COVID-19)有關的ARDS。
  • 武漢新冠患者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的危險因素再解讀:使用激素...
    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日前,《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中國武漢新冠肺炎患者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及死亡的危險因素》研究。研究認為,可能由於免疫反應較弱,高齡伴隨發生ARDS和死亡風險增加。儘管高熱與發生ARDS相關,但在ARDS患者,發熱伴隨更好的臨床預後。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COVID-19的病理學改變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相關Zhe Xu*, Lei Shi*, Yijin Wang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從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到2012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再到2019年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些由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統傳染病疫情,給民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下面結合文獻資料,比較SARS、MERS和新冠肺炎的病理學特徵。
  • 全球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解讀:病毒主要攻擊人體肺部
    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種急性疾病,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 ...臨床研究|新冠肺炎|細胞|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clinicaltrials.gov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目前 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確診人數已突破 900 萬,死亡超 46萬。疫情來勢洶洶,疫苗研發速度令人欣慰。但 COVID-19 是一種 RNA 病毒,變異速度也很快,給未來的疫情發展增添了變數。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地壇醫院首次證實:新冠病毒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地壇醫院此次救治的病例再次提示,新冠病毒能直接侵襲患者神經系統。據地壇醫院介紹,這名56歲的新冠肺炎患者許先生1月24日以新冠肺炎、危重型、呼吸衰竭收入院。 入院後給予聯合幹擾素霧化、抗病毒治療,預防細菌感染,並給予中醫辨證用藥,但未見好轉,高熱、乏力、呼吸困難逐漸加重。
  • 通過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症來分析,新冠病毒是否影響生娃能力?
    ,通過影響睪丸和腎臟損害從而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  為此,小編查詢了可以在人際之間傳播的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的情況:  (1)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冠狀病毒會損害多個器官,通過對6例SARS死亡患者的睪丸進行病理分析,結果發現SARS能夠引起睪丸炎。所有SARS死亡患者的睪丸均顯示出廣泛的生殖細胞破壞,生精小管中幾乎沒有精子。
  • 吳嶽嵩教授細數新冠肺炎治療策略,為臨床診治開闢新思路
    根據系統發育、分類和已建立的實踐,CSG正式承認該病毒為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CoVs)的姊妹病毒,並將其指定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 (SARS-CoV-2)。我國近二個月中已經出現8萬多感染患者,死亡病例高達3千多。經初步了解,新冠肺炎的死亡原因複雜。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型異質性與臨床管理...
    急性呼吸窘迫徵(ARDS)的異質性在過去二十年裡備受關注在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支持患者呼吸管理模式轉變的情況下,強烈建議堅持以臨床生理學為依據、基於當前數據支持的循證管理模式。 該文原文為免費閱讀,麻海新知對其予以編譯,以期融匯新冠肺炎患者機械通氣的多種觀點,並為臨床診療帶來一定的思路啟發。
  • 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可揭開新冠侵害人體之謎!
    據央視新聞報導,在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並且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2月16日凌晨,全國第 1 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 由此次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對於探索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等有重大幫助,並能從根本上尋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據。 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患者中不少為輕、中症,但該疾病也可能致死。目前通過數據表明,該疾病目前致死率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