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2020-11-27 觀察者網

(警告:文內有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當地時間3月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s更新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析」(Clinical pathology of critical patient with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最早於2月27日發布第一版),該研究尚未經同行評議。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該研究展示了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這可能為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了依據。

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主任醫師劉磊教授。據醫院官網介紹,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是深圳唯一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定點醫院,也是除湖北省外,單中心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醫院。此外,醫院擁有佔地面積391平方米的P3實驗室,具有開展新冠病毒肺炎系列研究的臨床資源和研究綜合條件。

截至目前,關於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研究已不斷累積。多數患者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但小部分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感染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預後差,死亡率高。

研究中這例患者66歲,2020年1月4日從武漢返回深圳,並出現高熱和咳嗽症狀。除8年高血壓病史外,無其他基礎疾病,心功能良好。胸部X線檢查可見左右肺亮度增高、多發陰影。該例患者被診斷為新冠肺炎(危重型)和嚴重ARDS,並發呼吸衰竭,行肺移植手術。

研究團隊在P3實驗室對肺病理組織進行了固定、脫水、石蠟包埋、組織切片、特殊組織化學染色等。

右肺(A、B)、左肺(C、D)大體形態,右肺邊緣明顯出血壞死。

結果顯示,該病例全肺表面呈古銅色,肉眼可見瀰漫性充血,多為點狀出血,部分出血壞死。值得注意的是,出血壞死主要發生在肺右下葉、中葉和上葉的外邊緣。支氣管被粘液和出血滲出物覆蓋。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組織病理學表現為大量的肺間質纖維化伴部分透明變性,肺出血性梗死。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閉塞。炎症細胞間質浸潤,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單核細胞。經Masson染色證實肺間質纖維化。未見其他細菌、真菌感染。

危重病人肺間質組織病理活檢:A、大量肺間質纖維化。B、肺間質纖維化伴部分透明變性。C、Masson染色肺間質纖維化。D、Masson染色間質纖維化,肺泡上皮細胞脫屑。E、肺出血改變。F、肺出血性梗死。G、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H、閉塞性脈管炎由炎性細胞包圍。I、間質漿細胞浸潤(方框示意)。

可見肺泡炎伴肺泡上皮細胞(主要為II型)的萎縮、增殖、脫屑及鱗狀上皮化生的各種改變。其餘肺泡顯示肺泡隔增厚,肺泡上皮細胞壞死、脫屑。此外,還觀察到大量纖維素樣滲出物、多核巨細胞和胞漿內病毒包涵體。壞死性細支氣管炎表現為細支氣管壁壞死,管腔內可見上皮細胞。

COVID-19肺泡改變活檢。A、壞死性細支氣管炎,腔內可見壞死的支氣管上皮細胞。B、肺泡上皮細胞萎縮。C、細支氣管上皮細胞鱗狀上皮化生。D、肺泡細胞鱗狀上皮化生。E、肺泡隔增厚。F、肺泡上皮細胞壞死、脫屑。G、腔內有炎性細胞和大量纖維素樣滲出物。H、多核巨細胞。I、肺泡上皮細胞胞漿內病毒包涵體(方框示意)。

免疫組織學結果顯示,CD3、CD4、CD8、CD20、CD79a、CD5和CD38等免疫細胞呈陽性。研究發現免疫細胞的陽性表達主要集中在肺間質和血管附近。此外,CD31、TTF1、CK5/6、CK7、CK19、SMA、F VIII和IV型膠原也呈陽性(部分數據未顯示)。

危重症COVID-19免疫組織學結果。連續組織切片顯示CD3 (A)、CD4 (B)、CD8 (C)、CD20 (D)、CD79a (E)、CD5 (F)、CD38 (G)、CK7 (H)、IV型膠原(I)陽性表達。

研究團隊在討論環節指出,在SARS的肺病理學方面,此前有課題組發現了局部出血壞死、肺泡炎和支氣管炎、肺泡上皮細胞脫屑等肺部病變。實際上,在這項研究中,結果也顯示了肺泡水腫伴出血、細支氣管炎、肺泡炎伴上皮細胞炎性損傷等肺部損害。值得注意的是,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觀察到大量的肺間質纖維化、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和閉塞發生較多。

研究團隊推測,這些主要的改變可能導致危重病人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

另一方面,目前大體觀察發現出血性壞死主要存在於右肺外緣。這一觀察提示以下兩點:第一,這可能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COVID-19的主要病變可能首先起源於此。

另外,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新冠病毒與SARS-CoV具有相同的細胞進入受體,即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II)。一般情況下,ACE2蛋白在肺泡細胞、支氣管上皮和血管內皮細胞中表達,因此與SARS-CoV-2感染結合ACE2會導致急性肺損傷和肺水腫。研究團隊此次也觀察到大量肺水腫和出血,脫落支氣管和肺泡上皮細胞。

另一方面,細胞因子風暴與過度免疫反應和不受控制的促炎反應有關,後者則會導致嚴重的器官疾病,包括肺損傷。目前幾個代表性的細胞因子已確定,包括IL-1β、IL-18、TNF-α、IL-6、IL-8和IL-10,這些均由包括CD8和CD4的各種免疫細胞產生和調節。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觀察到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肺間質,這些類型的炎症細胞都經免疫組織學方法證實。而如前所述,肺間質大量纖維化、管腔狹窄等病理改變發生在該病例的肺部,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危重病人有急性肺功能障礙。

(記者 賀梨萍)

相關焦點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新龍華頭條丨深圳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新龍華·新生活·新便民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COVID-19危重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為深入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疾病進程提供了科學依據。COVID-19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無特效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COVID-19危重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目前對新冠肺炎病理特徵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手術中切除的肺組織、器官穿刺取樣和逝者遺體解剖報告。 1. 兩例肺葉切除術的肺癌患者:早期病理學改變 兩名因肺腺癌接受肺葉切除術的患者患有新冠肺炎,對其切除肺葉的分析代表了病變早期的病理學改變。
  • 全球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解讀:病毒主要攻擊人體肺部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冠病毒(SARS-CoV-2)的構造、潛在治療方案以及傳播途徑,但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該病毒如何破壞我們的身體,從而「對症下藥」。2月16日,在徵得家屬同意後,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兩例COVID-19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目前解剖病例已被送檢,結果將在10天(2月26日)後獲得,這對於探索COVID-19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但是活檢病例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活檢以及死亡後微創病例檢查都是局部性的,只有全面屍檢才能揭開病毒隱藏在患者身體中的全貌。 截至2月18日24時,全國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病例2004例。首例出現在1月9日,隨後,病理學家提出對死亡病例的屍檢解剖,希望為這一全新病毒的致病機理研究提供更多幫助。
  •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症病區主任孫偉 2020-02-21 15:46:11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圖1)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
  • 廣西首次採用血漿輸入治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廣西新聞網南寧3月5日訊(記者 劉琴 通訊員 呂新新)3月4日下午,廣西「小湯山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這也是廣西首次採用該療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3月4日下午,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將康復者恢復期900毫升血漿,分別輸入給3位在院治療的危重症患者。
  • Cell西湖大學郭天南等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圖1)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
  • 西湖大學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在這項研究中,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7種器官的組織樣本。在進行鏡下病理學檢查後,他們對這些器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研究,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繪製出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作出的響應進行詳細和系統的分析。
  • 新冠肺炎患者愈後效果如何?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邱海波給出答案
    邱海波: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數非常大,這些數字會吸引人眼球,給大家特別難治的印象。其實,新冠肺炎患者只有約10%會變成重症,2%左右轉為危重症,重症病亡率在百分之幾。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病亡率遠低於甲流,也遠低於sars。造成大家恐慌的一個原因是新冠肺炎屬於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缺少針對性治療手段,也就是抗病毒手段。
  • 荊州首例危重新冠患者生死16天:CT顯示雙肺全白 咳得只見血不見痰
    據當天值班醫生回憶,李振東的CT顯示雙肺全白,呈毛玻璃樣影。為了咳痰檢測,他想要把痰咳出來難度太大,有時候咳得撕心裂肺也只見血不見痰,每用力一下,五臟六腑都被牽引著往外拉,這是李振東「這輩子都不想再有的體驗」。在湖北省荊州市胸科醫院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隔離病房裡,37歲的李振東與一些「無聲的戰友」為伴。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晉浩天)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日前在《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質組全景圖》的最新研究論文,指示了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
  •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新聞...
    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給予幹擾素a-2b霧化吸入,洛匹那韋加利託那韋口服進行抗病毒治療,莫西沙星靜脈滴注以預防繼發感染。 由於患者發生嚴重的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研究組給予甲基強的松龍靜脈注射以治療肺部感染。 服藥後體溫由39.0℃降至36.4℃,然而咳嗽、呼吸困難和疲勞並沒有改善。 發病第12天,在最初症狀之後,胸部x線片顯示在兩個肺中出現進行性浸潤和瀰漫的網格狀影。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感染新冠病毒後,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這項研究中,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在進行鏡下病理學檢查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器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研究。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