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2020-11-30 醫脈通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2020-03-06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於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報告越來越多,但其病理研究報告仍然少見。

 

此前,王福生院士課題組報導了一例死亡患者的肺穿刺活檢結果,同期還有1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等的病理研究(該研究取材於肺腫瘤同時並發COVID-19患者肺切除術後肺組織)。此外,華中科技大學劉良教授等人正在展開遺體解剖,相關病理結果有待進一步公布。

 

近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s發表了一篇名為《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析》的研究,首次描述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了依據。

 

 

研究介紹

 

目前的COVID-19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報告顯示,危重症COVID-19患者預後差,病死率高。掌握危重症患者的病理改變,找到致其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關鍵原因,對於指導臨床治療十分重要。

 

該研究首次描述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後,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

 

這名66歲的患者於2020年1月4日從武漢返回深圳時出現高熱和咳嗽症狀。除8年高血壓病史外無其他基礎疾病,心功能良好。胸部X線片可見左右肺亮度增強,多發陰影。這例患者被診斷為COVID-19(危重型)和嚴重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伴發呼吸衰竭,後接受了肺移植術。

 

對切除肺進行病理檢查,肉眼可見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樣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肺組織主要病理改變為細支氣管炎、肺泡炎,伴有上皮細胞增生、萎縮、脫落、鱗狀上皮化生。大量肺間質纖維化,部分玻璃樣變性,不同程度的出血性肺梗塞。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閉塞,以及微血栓形成。肺間質可見局灶性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肺泡上皮細胞萎縮、空泡變性、增生、脫落、鱗狀上皮化生。肺泡腔充血明顯,含黏液、水腫液、脫落的上皮細胞、炎性細胞。並在幾個多核巨細胞和胞漿內發現了病毒包涵體。

 

Masson染色切片提示大量肺間質纖維化。免疫組化結果顯示免疫細胞CD3、CD4、CD8、CD20、CD79a、CD5、CD38和CD68陽性。

 

研究結果

 

整個肺部表面呈青銅色,肉眼可見瀰漫性充血(圖1),其中大多數為點狀出血,部分為出血性壞死。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性壞死主要存在於肺右下葉、中葉和上葉的外緣。支氣管被粘液和血性滲出物覆蓋。肺切面顯示嚴重的充血、出血性改變。

 

圖1 肺肉眼觀圖。右肺(A和B)和左肺(C和D)的肉眼觀形態,右肺外緣出血性壞死明顯。

 

如圖2所示,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肺間質大量纖維化,部分發生玻璃樣變,並伴有肺出血性梗死。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閉塞。間質出現了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單核細胞在內的炎症細胞浸潤。Masson染色證實了肺間質纖維化的存在,染色未見其他細菌、真菌感染。

 

 

圖2 危重患者肺間質組織病理學檢查。

A:大量肺間質纖維化。B:肺間質纖維化伴部分玻璃樣變。C:Masson染色下的肺間質纖維化。D:Masson染色下的肺間質纖維化,肺泡上皮細胞脫落。E:肺出血改變。F:肺出血性梗死。G: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H:閉塞性血管炎被炎性細胞包圍。I:間質漿細胞浸潤(方框裡)。

 

如圖3所示,可見肺泡炎,伴肺泡上皮細胞萎縮、增生、脫落、鱗狀化生(主要為Ⅱ型)。其餘肺泡的間隔增厚,可見上皮細胞壞死和脫落。此外,觀察到大量纖維蛋白滲出物,多核巨細胞和胞漿內病毒包涵體。壞死性細支氣管炎表現為細支氣管壁壞死,管腔中存在上皮細胞。

 

圖3 COVID-19活檢的肺泡變化。

A:壞死性細支氣管炎,管腔內存在壞死的支氣管上皮細胞。B:肺泡上皮細胞萎縮。C:支氣管上皮細胞鱗狀化生。D:肺泡細胞的鱗狀化生。E:肺泡間隔增厚。F:肺泡上皮細胞壞死脫落。G:管腔中有炎性細胞和大量纖維狀滲出物。H:多核巨細胞。I:肺泡上皮細胞中的胞漿中存在病毒包涵體(方框表示)。

 

免疫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免疫細胞包括CD3、CD4、CD8、CD20、CD79a、CD5和CD38陽性(圖4)。免疫細胞的陽性表達主要集中在肺間質和血管附近。此外,CD31、TTF1、CK5/6、CK7、CK19、SMA、F Ⅷ和膠原Ⅳ也顯示陽性。

 

圖4 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免疫組織學結果。

連續切片顯示CD3(A)、CD4(B)、CD8(C)、CD20(D)、CD79a(E)、CD5(F)、CD38(G)、CK7(H)和膠原Ⅳ(I)陽性。

 

討論

 

2019年12月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市首次出現以來,目前已在世界範圍內暴發。據我們所知,還未有危重症COVID-19患者病理學的相關報導。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SARS)的病毒同源性超過85%。意味著COVID-19的病理變化可能與SARS患者相似。關於SARS的肺部病理學,有研究小組發現肺部改變包括局部出血和壞死,肺泡炎和支氣管炎,肺泡上皮細胞脫落。實際上,本文的研究結果還顯示有一般肺損傷,包括肺水腫伴出血,細支氣管炎和肺泡炎伴上皮細胞炎症性損傷。值得注意的是,在顯微鏡下,我們可觀察到肺間質大量纖維化,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和閉塞。這些重大改變可能會導致危重症患者出現嚴重呼吸衰竭。另外,總體檢測發現出血性壞死主要出現於右肺外緣。該觀察結果為我們帶來以下兩個提示:1)這可能是導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COVID-19的主要病變可能首先起源於此。

 

最近的研究表明,SARS-CoV-2與SARS-CoV具有相同的結合受體,即ACE2。一般情況下,ACE2蛋白在肺泡,支氣管上皮和血管內皮中表達,因此SARS-CoV-2蛋白與ACE2結合會引起急性肺損傷和肺水腫。我們觀可察到大量肺水腫和出血,支氣管和肺泡上皮細胞脫落。

 

另一方面,細胞因子風暴與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和促炎反應失控有關,會導致嚴重的器官疾病,包括肺損傷。目前,已經識別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細胞因子,包括IL-1β,IL-18,TNF-α,IL-6,IL-8和IL-10。這些細胞因子由CD8和CD4 T細胞等各種免疫細胞產生和調節。有趣的是,我們觀察到肺間質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並且這些類型的炎症細胞是通過免疫組織學方法證實。如上所示,肺間質發生了許多病理變化,包括間質大量纖維化和血管腔狹窄。這些結果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危重患者會出現急性肺功能障礙。

 

總而言之,我們證明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肺活檢組織病理學,可能為這種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更好的知識。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Luo, W.; Yu, H.; Gou, J.; Li, X.; Sun, Y.; Li, J.; Liu, L. Clinical Pathology of Critical Patient with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 Preprints 2020, 202002040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COVID-19危重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為深入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疾病進程提供了科學依據。COVID-19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無特效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COVID-19危重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警告:文內有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當地時間3月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s更新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析」(Clinical pathology of critical patient with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最早於2月27日發布第一版
  • T細胞免疫受損與危重症COVID-19無關
    研究人員比較了中症、重症和危重症COVID-19患者以及無病毒暴露個體的SARS-CoV-2-反應性T細胞反應,研究數據反駁了危重症COVID-19患者中SARS-CoV-2-反應性免疫強度不足的假設。相反,該研究表明,如果分化的記憶效應T細胞被激活,那麼就可能會引發危重症患者的高反應性和免疫病理。
  • 新龍華頭條丨深圳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新龍華·新生活·新便民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廣西首次採用血漿輸入治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廣西新聞網南寧3月5日訊(記者 劉琴 通訊員 呂新新)3月4日下午,廣西「小湯山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這也是廣西首次採用該療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3月4日下午,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將康復者恢復期900毫升血漿,分別輸入給3位在院治療的危重症患者。
  •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症病區主任孫偉 2020-02-21 15:46:11
  • 恢復期血漿治療並不能改善重症/危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結局
    恢復期血漿治療並不能改善重症/危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結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6 0:24:34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忠團隊探討了恢復期血漿療效治療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效果。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推薦救治重型/危重型COVID-19方案
    重症期(危重症)影像學表現相對特異。不同時期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表現不同,因此影像表現亦不相同。        3.1 早期CT表現多見於 COVID-19 發病 1 周內。        3.3 重症期CT表現        若進展期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將發展到重症/ 危重症期,多數重症患者出現在發病後 7~14 d。胸部 CT 顯示24~48 h內病灶明顯進展>50%提示為重症患者,其病灶進展變化快,病變以實變為主,範圍快速擴大[18]。
  • 安徽首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曾覺得自己不行了
    今天上午,阜陽市第十一批4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其中一位是安徽省治癒出院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2月17日上午,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經過醫護人員19天的全力救治,達到出院標準,成功治癒出院。據了解,這是安徽省治癒出院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 「託珠單抗」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療效顯著,20名危重症者19名已康復出院
    3月5日發表在ChinaXiv上一篇題為《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with Tocilizumab》的論文顯示:託珠單抗對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療效顯著,在參與治療的20名重症患者者,已有19名康復出院,剩餘1名恢復良好。
  • 我國科學發表Nature論文,揭示與COVID-19患者臨床結果...
    大部分患者(293例)病情較輕,有發熱和肺炎的放射學表現。有12例患者在24~48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和肺部磨玻璃樣陰影擴張的症狀,因此被定義為重症。另有16例患者病情惡化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需要機械通氣或體外膜吸氧(ECMO),因此被劃為危重症。截至4月1日,315例(96.63%)患者已出院;6例(1.84%)死亡。
  • 免疫調節治療在呼吸危重症領域前景廣闊!
    關注並動態監測免疫功能指標的改變,以及個體化、規範的免疫調節治療直接關係到患者預後,因此對於感染與免疫調節治療相關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對於我們今後的工作有重要的意義。」8月29日,在線上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六屆全國呼吸危重症學術會議賽生專題會上,大會主席、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解立新教授致辭表示。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晉浩天)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日前在《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質組全景圖》的最新研究論文,指示了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瀋陽首例確診患者尹某某核酸轉陰,仍處於危重狀態!
    本文轉自【瀋陽網】;1月13日,記者從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了解到,此輪瀋陽新冠肺炎首例確診患者尹某某核酸已轉陰,但仍處於僵持階段。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吳雲海接受採訪時表示,核酸轉陰只是一個診斷上的改變,患者仍需要一個治療的過程。目前仍屬於危重型 。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一組遺傳自6萬年前的古老基因會增加新冠死亡風險,70%危重症患者...
    一組遺傳自6萬年前的古老基因會增加新冠死亡風險,70%危重症患者具有該基因變體  olivia chan • 2020-07
  • 援漢醫生自製吸管讓危重症患者喝水不停氧
    截至3月5日,他負責的危重症患者已有20多人轉危為安。向光明在病房工作 醫療隊供圖3月5日上午,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見到向光明時,他正在接聽一位四川省廣元市患者的電話,雖然是休息時間,但向光明一早仍接了5位家鄉患者的諮詢電話,並一一作了解答。
  • 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圖1)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