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首例危重新冠患者生死16天:CT顯示雙肺全白 咳得只見血不見痰

2021-01-17 騰訊網

據當天值班醫生回憶,李振東的CT顯示雙肺全白,呈毛玻璃樣影。為了咳痰檢測,他想要把痰咳出來難度太大,有時候咳得撕心裂肺也只見血不見痰,每用力一下,五臟六腑都被牽引著往外拉,這是李振東「這輩子都不想再有的體驗」。

在湖北省荊州市胸科醫院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隔離病房裡,37歲的李振東與一些「無聲的戰友」為伴。消毒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全天候運作,支撐著他半個月以來的日與夜。

他是這座559萬人口的城市裡第一例確診的危重型患者。情況最糟糕的時候,一度陷入昏迷狀態,瀕臨死亡。那一刻,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活下去。

強烈的求生欲最終助他挺過難關。2月14日的情人節,是他結束自我隔離的第一天,他終於可以走出房間,擁抱家人。

1月31日,李振東出院前與醫護人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欺軟怕硬「的病毒

這是李振東37年人生中居家時間最長的一次。

他被隔離在家裡的房間中。每天早上,會在六點鐘起床,做一些舒展運動,身體尚未恢復,他只能將四肢輕微的搖擺。

到了飯點,家人便把飯菜放在客廳,敲門提醒李振東來吃。午睡後醒來的時間裡,他便窩在房間看看電視、聽聽新聞廣播,有時候也會看書,學習一下跟業務相關的知識。晚上九點,便準時入睡。

作為一個初愈者,李振東清晰記得自己是如何從新型冠狀病毒手中撿回這條命。

1月16日,住進醫院的第二天,李振東的體溫不斷攀升,這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在與病毒交戰的信號。最開始體溫徘徊在38.5℃左右,到了凌晨三點,陡升到40℃。

李振東的新冠肺炎誘發先天性哮喘、合併真菌感染等基礎性疾病,身體疼痛伴隨意識減弱,甚至出現了呼吸衰竭的症狀。「難道就這樣結束生命了嗎?」那時他想。

醫生護士緊急趕來處理。抗病毒藥物、消炎藥、激素、免疫球蛋白,能用上的全用上了。他的主治醫生,荊州市胸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李繼華也一度束手無策:「沒有特效藥,能否挺過來主要靠病人的意志力。」

院方下達了病危通知,李振東命懸一線。

高燒不退的日子裡,他從早到晚都被只能躺在病床上,打針、輸液,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每個深夜,都是他病發的高峰期,「燒得最難受的時候,眼淚會不自覺地流。」

病人能做的不多,保證休息和營養攝入,是提高免疫力、對抗病毒的唯一辦法。護士按照李振東的喜好打來飯菜,有時候是青椒肉絲,有時候是蒸魚,還有番茄蛋湯、冬瓜湯。沒有食慾也要硬吃,護士幫他把米飯用湯泡軟,一口一口咽下去。

他還把手機放在枕邊,循環播放歌手阿杜的《堅持到底》,像是一種隱喻和鼓勵。仰睡會呼吸吃力,還可能因加劇咳嗽窒息昏迷,乾脆全程側臥,靠毅力去控制呼吸的節奏。

在長達8天的抗爭後,李振東終於退燒,完成自救。

截至2月14日,湖北省荊州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1447例,治癒158例,死亡23例。李振東是荊州第一例治癒出院的危重症患者。「人只要還能呼吸,就有一線希望活下去,要對自己有信心。」他說,這是個「欺軟怕硬」的病毒。

定時炸彈

事實上,李振東從病發到確診花費了6天。

拿到最終結果前的那些日子,他曾僥倖以為自己只是患上普通感冒,並未終止自己的日常行程。他形容自己就像一顆未爆的「定時炸彈」,至今想起來都後怕。

第一次發現身體不太對勁,是在1月10日。他從荊州去武漢出差,晚上和幾個同學在漢口小聚,和大家分開時已經9點,同學就邀請他留宿在自己家。當晚,他開始發燒乏力,因為擔心「感冒」傳染給同學已經懷孕的妻子,他自覺地戴上了口罩。

早在2019年12月的時候,李振東就從武漢朋友口中聽說「疑似華南海鮮市場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

雖然他一直頻繁出入武漢,但抵達之處都與華南海鮮市場相距甚遠。恰好那段時間又是流感高峰期,李振東並未將自己的病症和新冠肺炎聯繫在一起。

三天之後,李振東再次驅車前往武漢,受邀參加湖北商會的一個會議,一個細節讓他印象深刻:當時已經是1月中旬,但那天參會的八十餘人中,只有他一個人佩戴了口罩。

「現在想起來有些後怕,如果當時不是我的先見之明,很有可能變成『超級傳播者』。」自發燒以來,和李振東有交集的人不計其數。

幸運的是,這層薄薄的口罩也許成為了隔絕病毒的一道屏障,意外地保護了他的身邊人。到目前為止,和他有過親密接觸的家人、同學、同事無一人感染。

「這輩子都不想再有的體驗」

病情逆轉發生在1月14日。

李振東在社區醫院輸液不適感增強。先是出現咳嗽、胸悶,晚間耳邊開始瀰漫哮鳴音,呼吸增速也不正常。妻子連夜帶他前往醫院,先去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拍胸部CT,被告知可能是肺結核,後又讓他轉去荊州市胸科醫院。

荊州市胸科醫院是當地著名的結核病防治所,也是荊州市區唯一的傳染病定點收治單位。在李振東前來就診的一周之前,院方剛剛收治了一位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搬運工,也是荊州市第一例確診的新冠患者。

據當天值班醫生回憶,李振東的CT顯示雙肺全白,呈毛玻璃樣影,和醫院收治的第一例患者情況高度相似。沒有核酸檢測,光憑CT難以判斷,醫生又在流行病學範疇,仔細詢問了李振東一周內的行程、接觸到的人和病發經過,並詳細記錄。

所有醫護人員都警覺起來,連原本沒做防護的護士也立即戴上口罩。即便如此,李振東也沒往新冠肺炎上想,覺得自己應該患的只是肺結核。14日晚,醫生安排他住進普通病房,妻子回家拿來一周的換洗衣物,陪著他住下來。

為了準確篩查,血常規、CT、彩超、咳痰檢測的檢測頻率每天同步。李振東一天得抽5管血,針管留下的淤青從手背一直蔓延向上,直至出院兩周後也沒能褪去。

為了保存體力讓身體去造血,每次抽完血他就逼自己喝掉半瓶牛奶,「有時候邊咳邊喝,強忍著把牛奶喝下去。」

更難以忍受的是咳痰檢測。想要把痰咳出來難度太大,有時候咳得撕心裂肺也只見血不見痰,每用力一下,五臟六腑都被牽引著往外拉,這是李振東「這輩子都不想再有的體驗」。

院裡組織省市專家進行了兩天的會診,針對李振東的病情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後續的檢查報告中顯示,患者肺部五葉病變,呼吸頻率增快每分鐘大於30次,血氧飽和度不到40%,病灶進展快,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特徵。

1月16日下午,李振東被確診為荊州市第一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李振東從手機新聞上看到湖北省病患數字激增,醫院原本的隔離病房床位也變得緊張。新冠肺炎病人越來越多,最開始是集中在住院部一樓的一小塊區域,後來從二樓到五樓的病房都被騰出來,直到整幢樓都變成收治隔離區。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從剛開始的普通口罩替換成後來的N95、防護服、護目鏡,全副武裝。

重生

在醫院的16天的治療期,李振東經歷了病發、瀕死、恢復和重生四個階段。

1月23日下午,李振東退燒,身體也逐漸轉好。他能緩緩下床活動,挪動數十步往返廁所。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後,他的食慾也逐漸被喚醒,進食恢復正常,一天能喝1500毫升水,雙手可以舉起手機。他和朋友相約,康復後要去吃一頓海鮮大餐。

1月27日,荊州市首例確診的新冠患者康復出院。有了參照樣本,李振東心裡也有了底氣。他想著,「如果這次我能重獲新生,我一定要用自己的二次生命去幫助更多感染者,鼓勵他們堅持到底,讓他們都能夠在涅槃中重生。」

四天之後,李振東兩次核酸檢測轉陰,病癒出院。醫生囑咐他要在家自我隔離14天,避免二次感染,再觀察三個月才算完全康復。

1月31日,被治癒後,李振東走出荊州市胸科醫院住院部大樓。受訪者供圖

隔離期並非一帆風順,他一度以為病毒捲土重來。

回家後先是發燒,燒到38.2℃,又過了兩天,他身上開始泛出大片的紅疹,從胸部一直蔓延到全身,瘙癢難忍,抓一下就會往外暈一圈。

「不會是復發了吧,」光想就讓李振東膽戰心驚。主治醫師告訴他,出現的症狀是因為處於適應期,突然停藥後身體的反抗,等到隔離期滿,症狀大多會自動消除。

與死亡交手了一次,李振東不敢掉以輕心,他在家制定作息表嚴格執行:早上6點起床,晚上9點睡覺,一天至少保證12個小時的睡眠,他每天堅持來回走動,靠簡單的舒展運動讓身體復甦。

這位過去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工作的男人開始反思,自己陪伴家庭的時光太少。李振東從事旅遊行業,隔兩天便要出一次差,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從業16年,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

過去,他一直覺得生死由命,對身體的損耗並不在意,奮鬥後給家人更好的物質生活才更重要。上一次帶女兒出去是什麼時候,他已經記不清了。大病初癒後,他說這撿回來的第二次生命,想從陪伴開始。

他給醫院捐獻了物資,並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這座城市能跟自己一樣,慢慢好起來。

新京報記者 沈彤 杜雯雯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曾昏迷8天!安徽首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曾覺得自己不行了
    今天上午,阜陽市第十一批4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其中一位是安徽省治癒出院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2月17日上午,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經過醫護人員19天的全力救治,達到出院標準,成功治癒出院。據了解,這是安徽省治癒出院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COVID-19危重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為深入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疾病進程提供了科學依據。COVID-19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無特效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COVID-19危重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 62天人工肺+移植新肺,他「重生」了
    使用ECMO人工肺62天35人專家團隊為其進行換肺手術供肺從雲南昆明飛抵湖北武漢……對武漢65歲新冠肺炎患者崔志強的治療是一場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ICU病房,65歲的崔志強,由於新冠肺炎導致不可逆的肺纖維化、呼吸衰竭,已經使用ECMO人工肺60多天。對於危重症患者來說,ECMO人工肺能夠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情況,讓病人自身的肺得到休息,但它僅僅是一個生命支持系統,是一個臨時的手段。
  • 從肺裡咳出來的「痰」到底有多髒?咽下去對身體有害嗎?
    咳嗽不停,痰一直存在喉嚨裡,不少人都受過這樣的折磨,那麼咳嗽咳出來痰液,你會選擇咽下去還是吐出來?很多人非常肯定的說:「我肯定是吐出來,然後用紙包著」,那如果說你的身邊沒有紙,也沒有任何可以吐的東西,這時候你會怎麼選擇?相信會有那麼一群人選擇將痰液咽下去。
  • 吹空調吹成重症肺炎、膿毒血症休克CT片顯示肺都「變白」了
    65歲的市民徐先生(化名)既往有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病史,肺功能基礎差。10餘天前疲勞、吹空調後咳嗽、咳痰加重,咳黃膿痰,未就醫。自服朋友推薦的進口止咳藥物後咳嗽、咳痰"減輕"了。9月1日,右側胸痛、右上腹痛、喘憋,呼吸內科就診。
  • 掌舵生命之舟的夜與晝 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
    1月29日,我省、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經過8天緊張救治,治癒出院。2月9日,我省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2月15日,我市又有3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3月1日,我市第20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
  • 徐自強 建議允許對危重患者直輸O型血
    「都說急診科這個門是一道生死門,進來的人有可能活著出去,但也有很多搶救不過來。」見過了太多生死,徐自強時常感到惋惜,因為很多死亡本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如果大家都懂得急救知識,就能在第一時間挽救很多人。因此他曾提過提案,呼籲普及全民急救知識。再比如,如果危重創傷患者進入急診室後能立刻輸注O型血,一邊輸血一邊再抽血送檢、配同型血,就能在死亡線上爭取一個多小時。
  • 出現呼吸道炎症需要及時排除有害痰液 提醒:祛痰用中藥好
    呼吸道炎症產生的痰液會積蓄在呼吸道內,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對支氣管造成持續刺激,繼發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更嚴重的肺部炎症。新型冠狀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當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也會引起呼吸道炎症,出現發熱、咳嗽、痰黏不能順暢咳出等,嚴重的會導致肺部炎症,造成喘促憋氣,需要藉助呼吸機呼吸。
  • 研究顯示:義大利當地新冠傳播或早於中國報告首例病例
    去年9月,23個研究樣本新冠抗體呈陽性新冠肺炎疫情究竟於何時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開來,目前尚無可靠數據。近日,義大利醫學期刊《Tumori Juornal》(if=1.707)登出一篇對義大利血液樣本抗體檢測情況的研究論文,發現當地新冠流行或早於官方報告首例患者的時間。
  • 66歲肝移植患者,感染新冠,新冠危重症患者,他能逃過一劫嗎?
    66歲肝移植患者,結果感染了新冠,而且還是新冠危重症患者,身在美國,他能逃過一劫嗎?入院當天,患者得知其姐姐已診斷出Covid-19,他擔心自己的症狀也可能是由新冠感染引起的。 在健康中心,患者報告有輕度呼吸困難。他看起來很舒服,呼吸很順暢。溫度為37.8°C,脈搏為每分鐘125次,血壓為127/78 mm Hg,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8次,而他在呼吸周圍空氣時的氧飽和度為97%。肺部聽診顯示呼吸音正常。建議在該醫院急診室進行進一步評估。
  • 江蘇「國字號」專家在武漢完成新冠肺炎後期肺纖維化雙肺...
    該患者是湖北開展的首例新冠肺炎核酸轉陰者終末期肺移植手術的受者,也是目前世界上實施肺移植手術前,使用ECMO(人工肺)時間最長的器官移植受者。從他被確診以來的三個多月裡,醫護人員不放棄、不拋棄,創造了又一生命奇蹟。
  • 新龍華頭條丨深圳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
  •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近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s發表了一篇名為《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析》的研究,首次描述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了依據。
  • 痰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咳也咳不完?聽醫生講
    在生活中或者臨床工作中,確實看到有一些患者常常都在咳嗽,不停的咳痰,感覺肺裡面有咳不完的痰。有些人就會想,這麼多痰到底是哪裡來的?為什麼總是喝咳不完?那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肺部結構、痰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原因。
  •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症病區主任孫偉 2020-02-21 15:46:11
  • 懷疑自己感染新冠的人
    趙勇去診所打針,一量體溫38.5℃,打了2天吊針,不見好轉。他並未想到新冠,儘管從新聞上看到,1500餘公裡外的武漢已出現疫情。1月23日,趙勇和老婆女兒回到海南鄉下老家。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一早醒來,他感覺頭昏昏的,好像被什麼東西罩住了,全身乏力,高燒39.5℃。下午就反覆腹瀉,「拉出的東西像水一樣」;乾咳,「從肺的底部往上咳,感覺整個肺都在嗡嗡響」。
  • 什麼情況下需要連花清瘟與連花清咳合用?
    組方經典,有效止咳連花清咳片融匯了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中宣肺洩熱、止咳平喘的麻杏石甘湯;明代葉文齡《醫學統旨》中的清金化痰湯,其中清半夏燥溼化痰,桑白皮止咳平喘,苦杏仁鎮咳平喘,桔梗宣肺利咽、鎮咳排痰,前胡降氣化痰;方中還應用了明代吳又可《溫疫論》使用大黃的經驗,讓引起咳嗽的肺部熱毒通過排便排出體外;再配合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山銀花、黃芩、
  • 世界上骨髓移植後再雙肺移植的最小患者:我不想回家,我不要死
    據媒體報導,6歲的喆喆是國內首例白血病骨髓移植後雙肺移植患者,更是世界上骨髓移植後再雙肺移植的年齡最小的患者。江蘇崑山喆喆患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家中4年花費300多萬,骨髓移植後肺排異嚴重致雙肺衰竭必須移植。移植後由於血液裡藥物毒素濃度太高,現在每天進行血液透析和血漿置換。淚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