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020-11-29 澎湃新聞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

據悉,該論文由中科院院士王福生領銜,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發表,研究團隊包括了代表中國臨床研究最高水平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指出,此研究將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對該病的臨床救治策略。

患者看病全過程 發病14天後死亡

該論文在開頭指出,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疾病,病死率為2%。截至2月15日,確診病例66580例,死亡1524例。然而,由於幾乎無法進行屍檢或活組織切片檢查,目前尚無病理報告。因此,研究人員通過「屍檢」獲取了組織活檢樣本(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研究了一名死於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特徵。

據悉,這名50歲男子於2020年1月21日前往醫院,因發燒、發冷、咳嗽、疲勞和呼吸急促等症狀而被收治。診療中,他報告了1月8日至12日到武漢的旅行記錄,在1月14日(生病的第一天)有輕微的寒戰和乾咳的最初症狀,但沒去看醫生,一直工作到1月21日。胸片顯示兩肺多處斑片狀影,取咽拭子標本。1月22日確診。

根據疾病最初出現的天數和入院天數確定的病程時間表。圖自《柳葉刀》

他立即被送進隔離病房,並通過接受氧氣面罩補充氧氣。給予幹擾素α-2b(500萬單位,每日兩次,霧化吸入)和洛匹那韋聯合利託那韋(500 mg,每日兩次,口服)抗病毒治療,莫西沙星(0.4克,每日1次,靜脈注射)預防繼發感染。鑑於其嚴重的呼吸短促和低氧血症,醫生給其使用了甲潑尼龍(80毫克,每日兩次,靜脈注射)以減輕肺部炎症。

服藥後患者體溫由39.0℃降至36.4℃,但咳嗽、呼吸困難、乏力等症狀無明顯改善。發病第12天,首次就診後,胸部胸部X光片顯示雙肺進行性浸潤和瀰漫性網格狀陰影。由於患有幽閉恐懼症,患者多次拒絕重症監護病房的呼吸機支持;因此,患者接受了高流量鼻插管(HFNC)氧療(60%濃度,流速40L/min)。發病第13天,患者症狀仍然沒有改善,但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5%以上。發病第14天下午,其低氧血症和呼吸急促惡化。

發病後第8天、第10天和第12天進行胸片檢查。(A)雙肺的亮度降低並倍增 觀察到斑片狀陰影增多。心影輪廓大致在正常範圍內。橫膈膜面光滑,肋膈角清晰(發病第8天)。(B)雙肺呈現瀰漫性毛玻璃樣陰影(發病第10天)。(C)胸片顯示雙肺進行性浸潤,瀰漫性網格狀影。肺左側上、下小葉可見小面積肺氣腫(發病第12天)。圖自《柳葉刀》

儘管接受了HFNC氧療(100%濃度,流速40L/min),但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降至60%,出現心臟驟停。患者立即接受了有創通氣、胸外按壓和腎上腺素注射。不幸的是,營救沒有成功,該男子於北京時間1月27日18:31死亡。

病理特徵和非典、MERS明顯相似

就在患者死亡後的當天,研究人員立即對遺體採取了活檢樣本的提取,這些樣本取自該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組織學檢查顯示,該病例雙側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黏液樣滲出物。右肺可見明顯的肺細胞脫落和透明膜形成,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左肺組織顯示肺水腫伴透明膜形成,提示早期ARDS。兩肺均可見以淋巴細胞為主的間質性單核細胞炎性浸潤。多核合胞體細胞伴非典型性肺細胞增大具有非典型肺炎細胞的多核合胞細胞。肺泡腔內可見細胞核較大、核仁明顯,兩親性粒狀細胞質,呈病毒性細胞病變樣改變。核內或胞漿內未發現明顯的病毒包涵體。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右(A)、左(B)肺組織、肝組織(C)、心臟組織(D)病理表現。圖自《柳葉刀》

論文由此指出,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徵明顯類似於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感染。對患者的肝活檢樣本進行分析,新冠肺炎感染表現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輕微的小葉和門脈活動,而此種病理改變,既有可能來源於新冠肺炎的感染,也有可能是藥物引起的肝損傷。在心臟組織中,有一些間質單核細胞炎性浸潤,但無其他實質性損害。

通過對外周血進行流式細胞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外周CD4和CD8 T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但是細胞的狀態較為活躍,證據是標記物HLA-DR在兩種細胞中雙陽性較高。(CD4細胞中佔 3.47%,CD8細胞中佔39.4%) 此外,在CD4陽性T細胞中,表達有關促炎反應的CCR4+CCR6+Th17標記物的濃度比例逐漸增加。CD8陽性 T細胞含有高濃度的細胞毒性顆粒,其中31.6%的細胞穿孔素陽性,64.2%的細胞顆粒溶解素陽性,雙陽性細胞佔30.5%。

研究稱,這些結果表明病人的T細胞存在過度激活現象,具體表現為Th17的增加和CD8 T細胞毒性的增加,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嚴重的免疫反應,致使病人受到自身免疫侵害。

淋巴細胞減少 可能是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進行的X射線圖像顯示,患者肺炎進展迅速,左右肺之間有些差異。此外,肝組織顯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小葉活動,但尚無確鑿證據支持該症狀是由新冠肺炎感染或藥物引起的肝損傷。

在心臟組織中沒有發現明顯的組織學變化,這表明新冠肺炎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

雖然不建議常規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COVID-19肺炎,但根據研究人員的肺水腫和肺透明膜形成的病理學表現,重症患者應考慮及時、適當地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呼吸機支持,以阻止ARDS的進展。

研究人員提到,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見特徵,可能是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相關的關鍵因素。

在此嚴重的新冠肺炎病例中,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臨床和病理學發現不僅可以幫助確定死亡原因,還可以提供有關新冠肺炎相關性肺炎發病機理的新見解,這可能有助於醫生及時制定類似重症患者的治療策略,降低死亡率。

本文主要由首都醫科大學在讀博士

谷思宇、崔夢甜翻譯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原標題:《《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本報訊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新聞...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 發病第13天,病人的症狀仍無改善,但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5%以上。 發病第14天下午,他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迅速惡化。儘管接受了HFNC氧療(100%濃度,流速40 L/min),其血氧飽和度值還是下降到60%,並發生心臟驟停。 研究組立即對患者進行有創通氣、胸部按壓和腎上腺素注射治療,但很不幸,搶救未成功。患者於北京時間1月27日18時31分死亡。
  • 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病理解剖是從顯微鏡、從病理的角度,來認識這種疾病,了解疾病是如何造成人類器官和組織損傷、改變的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可以為藥物的研發、防治措施的研發,提供一些基礎。全球首份新冠肺炎患者病理報告由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團隊完成,2月17日在國際著名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線發表。
  • 首份新冠逝者屍解報告: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
    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教授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與此同時,其團隊也在《法醫學雜誌》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預出版),詳細報導了1例系統屍體解剖肉眼觀察結果。屍解報告1.
  • 全球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解讀:病毒主要攻擊人體肺部
    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種急性疾病,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劉良所帶領的團隊已在前一天完成前兩例遺體病理解剖,樣本送檢。加快速度,預計10天能出結果。 而在2月16日、17日,兩份關於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檢驗的論文均已發布,得出的結論均指向,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2月16日,他和團隊在18個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完成屍檢後,劉良這樣告訴記者。 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目前對新冠肺炎病理特徵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手術中切除的肺組織、器官穿刺取樣和逝者遺體解剖報告。 1. 兩例肺葉切除術的肺癌患者:早期病理學改變 兩名因肺腺癌接受肺葉切除術的患者患有新冠肺炎,對其切除肺葉的分析代表了病變早期的病理學改變。
  • 面對面:為什麼要對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專家這樣說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陸續開始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記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並對重要信息進行研究,是出於什麼目的?劉良:目的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我們要探討病毒的傳播途徑,還要針對這個地方研究用藥。此外,還要弄明白這個病毒是通過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的。
  • 新冠病毒會導致肺部嚴重纖維化嗎?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王福生院士團隊,近期於《柳葉刀·呼吸醫學》期刊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這項病理分析不是來自完整的屍檢,而是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的。團隊人員對患者的肺、肝和心臟進行了組織樣本檢測。
  • 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有多重要?那些「大體老師」教給我們的事
    記者/馮曉紅 賴天瑩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下,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已於2月16日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柳葉刀》(The Lancet)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還單獨為新冠肺炎開設了專欄。圖片來源:每經製圖在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名錄之下,有武漢金銀潭醫院全球首發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研究論文,有香港大學團隊基於家庭發病案例研究得出新冠病毒人傳人的事實,有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公共衛生實驗室首發的在患者糞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研究,還有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和香港大學管軼團隊在鍥而不捨地追溯新冠病毒的宿主……「有關研究及成果預計在今年及之後會出現激增,「
  • 法醫學教授劉良:新冠肺炎逝者屍檢病理結果將很快揭曉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之後,劉良團隊至今已經獲得了9例逝者的病理樣本。病理解剖場地要求極嚴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記者:什麼原因導致一直到2月16日,您才能做第一例解剖手術?
  • ...病理|新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細胞|sars-cov-2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中醫劉寧揭秘新冠病毒肺炎病理機制
    2月11日,國家中藥管理局派遣的國家中醫醫療隊第二批隊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景源名醫工作室主任、北京中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主任醫師劉寧,在湖北接受記者採訪,結合其對新冠病毒的科研和半個多月來的臨床醫療實踐與思考,發布了新冠病毒的綜合臨床症狀、體徵以及西醫的病理機制,並將其應用於臨床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的獨家中醫療法公之於眾,希望在臨床推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驅動中國2020年2月17日消息,昨天晚間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顯示,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2月16日全國第一例和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備受各方關注。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
    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出爐,這是第五份相關年度報告。它追蹤分析了40多項有關氣候變化與健康的指標,警示了迄今為止最令人擔憂的前景:因醫療系統準備不足,極端高溫導致的死亡率在全球迅速上升,並威脅到數百萬人的生計。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新冠肺炎患者愈後效果如何?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邱海波給出答案
    《柳葉刀》雜誌稱最早期危重症新冠肺炎病死率61.5% 如何理解這個數據?邱海波:《柳葉刀》是一本專業的醫學雜誌。但是一些媒體引用時稱「重症病人的病亡率61.5%」,這一說法是不對的,是錯誤的報導。《柳葉刀》雜誌發表的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危重症病亡率,主要引用了某家醫院某病區在1月份的危重症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