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 醫脈通
導讀
COVID-19主要引起以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死者肺部存在黏液性分泌物提示臨床單純給氧或適得其反。
來源:醫脈通綜合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綜合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此前,由於一直缺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系統屍體解剖提供的完整病理學資料,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器官損害等影響無法確切判斷,使得臨床無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和相關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劉良教授自COVID-19疫情發展以來,一直大力呼籲開展系統屍體解剖。經過多方努力,自2月16日起,劉良教授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COVID-19死亡屍體的系統解剖。
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教授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與此同時,其團隊也在《法醫學雜誌》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預出版),詳細報導了1例系統屍體解剖肉眼觀察結果。
屍解報告
1. 逝者病史介紹
死者,男,85歲,2020年1月某日以「多發性腦梗死」入院。
入院時無發熱、咳嗽等症狀。入院10天後出現喉嚨發癢及發熱。
CT檢查示:雙肺散在少許小斑片狀感染病灶,氣管內分泌物可能,建議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完善鑑別診斷。
入院後第13天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
入院後第20天複查CT示:雙肺散在斑片狀感染病灶,較前進展,考慮「病毒性肺炎」,原氣管腔內分泌物已消失。
入院後28天死亡,臨床死亡原因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呼吸衰竭」。
病程中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紅細胞計數從4.23×10^12/L進行性下降至3.72×10^12/L(參考值4.3×10^12~5.8×10^12/L),血紅蛋白從126 g/L進行性下降至108 g/L(參考值130~175 g/L),淋巴細胞計數從0.95×10^9/L進行性下降至0.56×10^9/L(參考值1.1×10^9~3.2×10^9/L)。
死亡前3天,血氧飽和度下降至70%-80%,面罩吸氧,加大氧流量(40 L/min,氧濃度60%),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8%左右。肝、腎功能指標未見明顯異常。
2. 病變主要聚焦在肺部,可見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從肺泡內溢出
作者指出,從屍體檢驗大體觀判斷,本例死者肺部損傷明顯,炎性病變(灰白色病灶)以左肺為重,肺肉眼觀呈斑片狀,可見灰白色病灶及暗紅色出血,觸之質韌,失去肺固有的海綿感。切面可見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從肺泡內溢出,並可見纖維條索(如下圖3)。
複閱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見雙肺多發斑片狀磨玻璃影,可見空氣支氣管徵,以左側為重,雙下肺可見纖維條索影。屍體檢驗肉眼所見與影像學改變分布情況相符合,且病變進一步進展。考慮影像學所見磨玻璃狀影與肉眼所見肺泡灰白色病灶對應,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以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
3. 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但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
在此之前,與新冠肺炎死亡相關的病理檢驗報導有2篇,但均未進行屍體解剖。其中一篇來源於穿刺材料的病理發現,在《柳葉刀呼吸醫學》在線發表,提示COVID-19的病理學改變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相關(回看:重磅!王福生院士團隊發布全球首份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報告)。另一篇報導了1例肺腫瘤同時並發COVID-19患者肺切除術後肺組織的病理檢驗結果,有與穿刺樣本類似的改變(回看:首次!兩例「偶然」取樣,帶我們走近新冠肺炎早期病理表現)。
但本報告指出,從此例系統解剖大體觀察,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考慮可能與此例患者從確診到死亡僅15天,病程較短有關。有待更多系統屍體檢驗資料及組織病理學驗證。
4. 其他臟器是否有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仍需進一步驗證
另外,報告提到,逝者胸腔積液量不多,淡黃色清亮液體,未見大量胸水產生,提示胸腔病變並非漿液性炎症為主。右側肺與胸膜重度粘連,提示此例可能合併感染性胸膜炎。
解剖見心包腔內中等量淡黃色清亮液體,心外膜輕度水腫,心肌切面呈灰紅色魚肉狀,但因患者臨床資料顯示存在冠心病、心絞痛病史,所以心肌及心外膜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消化系統損傷情況肉眼觀不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小腸呈節段性擴張與狹窄相間(類似串珠狀),為個例或普遍表現需結合更多屍體檢驗情況。
脾肉眼觀未見明顯異常,是否存在病變需進行組織病理學研究。
腎呈顆粒性固縮腎外觀,考慮與基礎疾病有關。
關於神經系統,肉眼觀見腦水腫,大腦皮質輕度萎縮,結合臨床資料,患者年齡大,有多發性腦梗死及腦血管病後遺症,腦肉眼觀未見感染特異性表現,病毒是否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有待組織病理學驗證。
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提示臨床單純給氧或適得其反
此前,劉良接受媒體採訪時重點提到了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的問題,他表示,有些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這可以提醒臨床治療提高警惕。
並解釋道,肺在人體裡是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場所,它的功能依賴於氣道通暢,肺泡的功能要好。目前看,肺泡的功能可能受到損傷,氣道又被黏液堵住,臨床上會出現缺氧的表現。所以要改善人的缺氧狀態,保持氣道通暢,必須對黏液進行稀釋或者溶解。實際上目前已經使用了這類藥物,但可以再多試一試。在臨床治療上,如果黏液成分沒有化解,單純用給氧的方式,可能達不到目的,有時候會起反作用。正壓給氧的時候可能會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會加重患者的缺氧。臨床上可能也在注意這個事情,但我們覺得還是要強調這個問題。
參考來源:
1. 劉茜, 王榮帥, 屈國強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 法醫學雜誌. 2020. 36 (1): 19-21.
2. 韓謙, 魏曉涵等. 11例病理解剖3例完成初步診斷,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輸氧治療需更小心. 北青深一度.
3. 馬曉華.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屍解報告出爐:病變仍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證據不足. 第一財經.
閱讀原文
原標題:《首份新冠肺炎逝者屍解報告發布!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