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新冠逝者屍解報告: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

2021-01-20 澎湃新聞

醫脈通 醫脈通

導讀

COVID-19主要引起以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死者肺部存在黏液性分泌物提示臨床單純給氧或適得其反。

來源:醫脈通綜合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綜合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此前,由於一直缺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系統屍體解剖提供的完整病理學資料,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器官損害等影響無法確切判斷,使得臨床無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和相關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劉良教授自COVID-19疫情發展以來,一直大力呼籲開展系統屍體解剖。經過多方努力,自2月16日起,劉良教授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COVID-19死亡屍體的系統解剖。

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教授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與此同時,其團隊也在《法醫學雜誌》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預出版),詳細報導了1例系統屍體解剖肉眼觀察結果。

屍解報告

1. 逝者病史介紹

死者,男,85歲,2020年1月某日以「多發性腦梗死」入院。

入院時無發熱、咳嗽等症狀。入院10天後出現喉嚨發癢及發熱。

CT檢查示:雙肺散在少許小斑片狀感染病灶,氣管內分泌物可能,建議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完善鑑別診斷。

入院後第13天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

入院後第20天複查CT示:雙肺散在斑片狀感染病灶,較前進展,考慮「病毒性肺炎」,原氣管腔內分泌物已消失。

入院後28天死亡,臨床死亡原因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呼吸衰竭」。

病程中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紅細胞計數從4.23×10^12/L進行性下降至3.72×10^12/L(參考值4.3×10^12~5.8×10^12/L),血紅蛋白從126 g/L進行性下降至108 g/L(參考值130~175 g/L),淋巴細胞計數從0.95×10^9/L進行性下降至0.56×10^9/L(參考值1.1×10^9~3.2×10^9/L)。

死亡前3天,血氧飽和度下降至70%-80%,面罩吸氧,加大氧流量(40 L/min,氧濃度60%),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8%左右。肝、腎功能指標未見明顯異常。

2. 病變主要聚焦在肺部,可見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從肺泡內溢出

作者指出,從屍體檢驗大體觀判斷,本例死者肺部損傷明顯,炎性病變(灰白色病灶)以左肺為重,肺肉眼觀呈斑片狀,可見灰白色病灶及暗紅色出血,觸之質韌,失去肺固有的海綿感。切面可見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從肺泡內溢出,並可見纖維條索(如下圖3)。

複閱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見雙肺多發斑片狀磨玻璃影,可見空氣支氣管徵,以左側為重,雙下肺可見纖維條索影。屍體檢驗肉眼所見與影像學改變分布情況相符合,且病變進一步進展。考慮影像學所見磨玻璃狀影與肉眼所見肺泡灰白色病灶對應,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以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

3. 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但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

在此之前,與新冠肺炎死亡相關的病理檢驗報導有2篇,但均未進行屍體解剖。其中一篇來源於穿刺材料的病理發現,在《柳葉刀呼吸醫學》在線發表,提示COVID-19的病理學改變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相關(回看:重磅!王福生院士團隊發布全球首份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報告)。另一篇報導了1例肺腫瘤同時並發COVID-19患者肺切除術後肺組織的病理檢驗結果,有與穿刺樣本類似的改變(回看:首次!兩例「偶然」取樣,帶我們走近新冠肺炎早期病理表現)。

但本報告指出,從此例系統解剖大體觀察,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考慮可能與此例患者從確診到死亡僅15天,病程較短有關。有待更多系統屍體檢驗資料及組織病理學驗證。

4. 其他臟器是否有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仍需進一步驗證

另外,報告提到,逝者胸腔積液量不多,淡黃色清亮液體,未見大量胸水產生,提示胸腔病變並非漿液性炎症為主。右側肺與胸膜重度粘連,提示此例可能合併感染性胸膜炎。

解剖見心包腔內中等量淡黃色清亮液體,心外膜輕度水腫,心肌切面呈灰紅色魚肉狀,但因患者臨床資料顯示存在冠心病、心絞痛病史,所以心肌及心外膜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消化系統損傷情況肉眼觀不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小腸呈節段性擴張與狹窄相間(類似串珠狀),為個例或普遍表現需結合更多屍體檢驗情況。

脾肉眼觀未見明顯異常,是否存在病變需進行組織病理學研究。

腎呈顆粒性固縮腎外觀,考慮與基礎疾病有關。

關於神經系統,肉眼觀見腦水腫,大腦皮質輕度萎縮,結合臨床資料,患者年齡大,有多發性腦梗死及腦血管病後遺症,腦肉眼觀未見感染特異性表現,病毒是否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有待組織病理學驗證。

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提示臨床單純給氧或適得其反

此前,劉良接受媒體採訪時重點提到了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的問題,他表示,有些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這可以提醒臨床治療提高警惕。

並解釋道,肺在人體裡是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場所,它的功能依賴於氣道通暢,肺泡的功能要好。目前看,肺泡的功能可能受到損傷,氣道又被黏液堵住,臨床上會出現缺氧的表現。所以要改善人的缺氧狀態,保持氣道通暢,必須對黏液進行稀釋或者溶解。實際上目前已經使用了這類藥物,但可以再多試一試。在臨床治療上,如果黏液成分沒有化解,單純用給氧的方式,可能達不到目的,有時候會起反作用。正壓給氧的時候可能會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會加重患者的缺氧。臨床上可能也在注意這個事情,但我們覺得還是要強調這個問題。

參考來源:

1. 劉茜, 王榮帥, 屈國強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 法醫學雜誌. 2020. 36 (1): 19-21.

2. 韓謙, 魏曉涵等. 11例病理解剖3例完成初步診斷,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輸氧治療需更小心. 北青深一度.

3. 馬曉華.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屍解報告出爐:病變仍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證據不足. 第一財經.

閱讀原文

原標題:《首份新冠肺炎逝者屍解報告發布!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在患者肺泡內腔中鑑定出多核合胞細胞,由於細胞核變大造成非典型的肺細胞增大,細胞中存在兩親性粒狀細胞質和突出的核仁特徵,表現出病毒性細胞病變。在核內或胞漿內沒有發現明顯的病毒包涵體。研究團隊認為,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徵與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患者出現的病理特徵非常類似。
  • ...型新冠肺炎病因研究重大成果,揭示炎症因子風暴和肺泡巨噬細胞...
    中國作為這場戰「疫」的先鋒隊,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攻堅戰中做出巨大的貢獻,除了在疾病診治中的經驗分享,在疾病病因學方面也展開深入探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病理科王朝夫主任帶隊的新冠病毒肺炎病因診斷研究隊伍奔赴武漢前線,在對重症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屍解中,抽絲剝繭,發現疾病真相的蛛絲馬跡,為闡述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並為後續治療提供相關病理學依據。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重要器官穿刺取樣分析 對一名新冠肺炎逝者的肺、肝、心等器官穿刺取樣發現,終末期雙肺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纖維黏液樣滲出物,同時右肺可見明顯肺泡上皮細胞脫落、透明膜形成,表現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而左肺肺水腫和透明膜形成,提示早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表現。
  • 科學網—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本報訊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研究人員指出,此研究將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對該病的臨床救治策略。患者看病全過程 發病14天後死亡該論文在開頭指出,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疾病,病死率為2%。截至2月15日,確診病例66580例,死亡1524例。然而,由於幾乎無法進行屍檢或活組織切片檢查,目前尚無病理報告。
  •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新聞...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給予幹擾素a-2b霧化吸入,洛匹那韋加利託那韋口服進行抗病毒治療,莫西沙星靜脈滴注以預防繼發感染。 由於患者發生嚴重的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研究組給予甲基強的松龍靜脈注射以治療肺部感染。 服藥後體溫由39.0℃降至36.4℃,然而咳嗽、呼吸困難和疲勞並沒有改善。 發病第12天,在最初症狀之後,胸部x線片顯示在兩個肺中出現進行性浸潤和瀰漫的網格狀影。
  • 新冠病毒會導致肺部嚴重纖維化嗎?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王福生院士團隊,近期於《柳葉刀·呼吸醫學》期刊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這項病理分析不是來自完整的屍檢,而是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的。團隊人員對患者的肺、肝和心臟進行了組織樣本檢測。
  • 吳嶽嵩教授細數新冠肺炎治療策略,為臨床診治開闢新思路
    更嚴重的膿毒血症也很常見,可能是SARS-CoV-2感染直接引起的,其發病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3)機體免疫損傷姚小紅等報告3例COVID-19遺體多部位穿刺組織病理學研究提示,多臟器小血管內透明血栓提示患者生前發生了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推測患者心肌急性損傷和小血管損傷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誘發炎症的全身反應所致。
  • 面對面:為什麼要對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專家這樣說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陸續開始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
  • 半年來,屍檢一直在揭示新冠肺炎真容-虎嗅網
    自新冠肺炎爆發到現在,差不多半年了。全球感染和死亡人數每天飆升,但對於這個病毒的特點、詳細緻病機制,以及給患者帶來的損傷,我們仍然沒有徹底弄清楚。今年2月起,國內專家提出對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進行系統解剖,以進一步了解病毒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但是,對於高傳染性疾病死者的解剖,並不是擼起袖子、拿起刀子就能開始進行的。
  •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親身經歷,不僅肺一個器官衰竭!
    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只有侵入細胞才可以繁殖。 典型的情況是:病毒靠著飛沫傳染的方式經嘴鼻吸入後到達肺部,然後侵入氣道與肺泡的細胞。這樣的侵入常常導致肺部宿主細胞死亡;免疫系統反擊也會損傷肺部細胞,細胞受損之後,血管、間隙的液體就會進入肺泡,引起肺泡積液,影響通氣和換氣功能,患者感受會表現為氣短、呼吸困難等。 呼吸困難,導致攝入氧氣不足,血氧濃度下降,各組織從血液中獲取的氧就會減少,缺乏能量而無法正常運轉,最終導致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
  • 新冠病毒引發的病變聚焦肺部,關於心肺功能的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還記得在2月中旬我國開始對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的解剖工作嗎?如今屍檢報告已經公布,結果顯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但滲出性反應相比於SARS較為明顯。明確了新冠肺炎病變扔聚焦肺部,對於其他臟器的損傷證據仍需進一步調查。
  • 【學術前沿】卞修武院士領銜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冠肺炎屍檢報告出爐...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自2020年1月以來,該病毒已迅速傳播到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其他國家。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6月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660萬例,死亡人數達38萬。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
  • 新冠肺炎最大受累臟器是肺,肺纖維化可能是後遺症之一,應加強隨訪...
    且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與SARS有很多共同點,如造成嚴重的肺部損傷、胸腔積液,重症可並發嚴重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又進一步造成肺損傷,形成惡性循環,即使患者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如肺纖維化。既往數據顯示,SARS患者中分別有36%和30%在感染後3、6個月發展為肺纖維化。由此推斷,肺纖維化將可能成為新冠肺炎愈後的後遺症之一。
  • 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是導致新冠肺炎加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結論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中,描述了嚴重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肺部炎症、肺部損傷等,尤其是新冠肺炎病毒在晚期更加難以控制。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者需要侵入性機械通氣,但仍有大量患者死亡。該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加重可能是由於中性粒細胞的過度活躍。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新突破】中科院秦建華等人利用器官晶片和活病毒建立人源性新冠...
    乾貨 | 靠譜 | 實用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已呈現全球爆發,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 19)確診病例仍在持續增長,給公共衛生體系和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新冠肺炎主要臨床症狀有發熱、乏力、咳嗽等,重症患者還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以及多器官衰竭等嚴重表現。
  • 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2020-02-11 17: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進展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常見心肌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有典型的呼吸系統表現外,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現了心臟受累的表現,可有急性心肌損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臟表現。特別是,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報告,通過對武漢金銀潭醫院188例新冠肺炎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後發現,約1/3的患者入院時hsTNI水平≥ 6.126 pg/ml,死亡率高達50%。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3月4日,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發布。當天,劉茜轉發了最新版診療方案。在這份最新公布的方案中,有一新增章節得到了廣泛關注:病理改變——這一章節均是根據目前已進行的幾例屍檢和穿刺組織病例觀察結果總結而來,其中,「以肺臟和免疫系統損害為主;其他臟器因基礎病不同而不同,多為繼發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