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來,屍檢一直在揭示新冠肺炎真容-虎嗅網

2021-01-12 虎嗅APP


自新冠肺炎爆發到現在,差不多半年了。全球感染和死亡人數每天飆升,但對於這個病毒的特點、詳細緻病機制,以及給患者帶來的損傷,我們仍然沒有徹底弄清楚。


今年2月起,國內專家提出對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進行系統解剖,以進一步了解病毒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但是,對於高傳染性疾病死者的解剖,並不是擼起袖子、拿起刀子就能開始進行的。


圖丨pxhere


不清楚病毒是死是活,按活的防護


關於新冠病毒在屍體內的存活時間,現在仍沒有相關的研究和報導。但與新冠病毒相近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病毒,感染活性最長可以在肺內保持至死後175小時,在小腸內也長達160小時。


近期有研究人員回顧歷史文獻並提出,對於解剖新冠病毒感染屍體的工作人員,接觸屍體表面、飛濺形成的氣溶膠、器官以及體液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無論是解剖前環境、工作人員的防護、解剖過程中獲得的樣本,還是解剖後的清潔和屍體處理,都需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今年3月,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兩例新冠肺炎死者解剖是這樣進行的:在一個配備有逆流空氣處理系統的獨立負壓隔離室內,工作人員穿戴從頭到腳、內外共兩層的個人防護裝備,包括N95口罩等。離開實驗室前,先脫下外面一層防護裝備,在室內進行消毒處理,然後在淋浴室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洗。


進行開顱等可能產生粉塵的操作時,開啟抽吸裝置吸取粉塵,減少可能的汙染。取得的新鮮樣品放置在專門的容器內,防止轉移過程的汙染。病理樣本則直接用福馬林固定。


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盡最大可能減少解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汙染。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首席驗屍官辦公室獨立負壓隔離室內,穿著全套解剖裝備的病理技師站在配有逆流空氣處理系統的解剖臺前 | 參考文獻[3]


準備好各種裝備和善後工作,關於新冠肺炎的解剖終於可以開始了。實際上,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外已經進行了不少關於新冠肺炎的系統解剖,相關報告也已經公布。結果正如新冠肺炎的名稱,肺是新冠病毒的主要攻擊目標。


肺,是第一「戰場」


瀰漫性肺泡損傷是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及新冠肺炎共有的典型肺部病變,也是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困難的直接原因之一。


健康人的肺泡是由單層肺泡上皮組成的囊泡,腔內有一薄層液體,肺泡與肺泡之間有肺泡隔,這層隔包含毛細血管網等。上述這些結構將肺泡內的空氣與血管內的血液隔開,構成「氣-血屏障」,也稱為「呼吸膜」。


隨著吸氣和呼氣,肺泡像氣球一樣脹大和縮小,吸入的氧氣通過這層屏障進入血液流向全身,毛細血管內的二氧化碳則被我們呼出。


肺泡與肺泡隔 |《組織學與胚胎學》[6]


而瀰漫性肺泡損傷是指病毒侵犯肺組織,造成肺泡上皮細胞損傷脫落,肺泡隔的毛細血管充血,血管內液體滲出並在肺泡積聚。這種改變從肺局部擴散到幾乎整個肺組織,造成肺水腫。此時的肺泡,就像一個漸漸充滿水的氣球,無論是打氣還是放氣都漸漸變得困難,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的症狀。


病情進一步發展,滲出物在肺泡腔表面形成一層膜狀結構,導致氣-血屏障增厚,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進一步受阻,呼吸困難症狀加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衰竭。


左圖可見顯微鏡下肺泡膜增厚,右下角小圖是特殊染色下的「透明膜」(深褐色部分)[5];正常的肺泡膜應像右圖一樣 | Color Images of Histological Sections


同時,以巨噬細胞為主的免疫細胞在肺泡聚集。肺變成了免疫細胞對抗病毒的「戰場」,病毒增殖並破壞肺組織,免疫細胞攻打病毒的時候,也避免不了把戰場打得坑坑窪窪,這邊缺、那邊漏的。肺的自我修復能力,跟不上病毒和免疫細胞的破壞,氣體進出肺泡和交換過程受阻,加劇呼吸困難等症狀。


重症,可能與氣-血屏障破壞有關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曹彬教授認為,新冠病毒除了肺泡上皮細胞,還會侵襲血管內皮細胞。病毒通過結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進入人體細胞肆虐。這個ACE 2,不僅大量存在於肺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上也很多。


曹彬教授還認為,在病毒侵犯肺組織的初期,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肺泡內的巨噬細胞啟動了肺部的免疫反應,很好地控制住病毒,沒有引起進一步的損傷和免疫反應。


但重症患者肺部的巨噬細胞未能將病毒控制住,病毒進一步侵犯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破壞上面提到的「氣-血屏障」。肺泡與血管之間的阻隔出現缺損,一方面毛細血管內的血漿更多地滲出到肺泡腔,把肺變成更加混亂的「戰場」。另一方面,病毒不斷增殖並破壞肺泡,鑽進毛細血管內,隨著血液到達各個器官,使「戰場」進一步擴大,患者的症狀更加嚴重。


曹彬教授提出的輕重症差異機制,別的不說,單看右邊免疫細胞種類就知道重症患者體內「戰況」多「激烈」 | 參考文獻[8]


腎,也許是另一重要「戰場」


「氣-血屏障」涉及的主要細胞是肺泡上皮細胞以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除了肺,人體內還有一個毛細血管十分密集的器官——腎,它也被懷疑是新冠病毒的重要攻擊器官。


腎通過篩子一樣的濾過膜對血液裡的物質進行過濾,然後進一步處理形成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是濾過膜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一項新冠肺炎研究發現,15例接受腎檢查的死者中,14例有急性腎損傷,腎組織內有高濃度的病毒RNA。這項研究和瑞士另一項研究在腎內的血管內皮細胞中,直接觀察到了病毒顆粒。


因此,腎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攻擊人體的另一個重要「戰場」。


圖中箭頭指示了腎小球基底膜旁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內的病毒顆粒 | 參考文獻[9]


體內其他可能的「戰場」


近期有研究在新冠肺炎患者精液內檢出病毒。很多人在害怕「啪啪啪」可能傳染新冠肺炎的同時,也在擔心新冠肺炎會不會影響「啪啪啪」的能力。


研究人員的確在17例新冠肺炎死者的睪丸組織內檢出了病毒RNA,但並未提及睪丸的病理變化,也未見其他新冠肺炎患者睪丸的病理檢測研究結果。大家暫時不用過分擔心,檢出病毒並不一定意味著器官被攻擊,看看大腦就知道了。


在4例新冠肺炎死者的檢查中,儘管在大腦內檢出了病毒RNA,但未見大腦有明顯的炎症細胞聚集或神經元壞死,其中3例大腦有輕微的缺氧損傷。就是說,這幾名患者的大腦沒有成為人體抗擊病毒的「主戰場」,僅僅是「糧草」供應有點缺乏,受到了一點牽連。


不過,目前新冠肺炎死者解剖研究有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各個器官的受損情況。


隨著研究逐漸揭示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機制,新冠病毒貌似一個在人體內到處作惡的「混混」,讓我們聞之而色變。實際上,目前很多問題還沒有十分確切的定論,我們現在只需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少一點腦補或驚恐,其他的交給科學家就好。



相關焦點

  • 半年來,屍檢一直在揭示新冠肺炎真容
  • 新冠肺炎死者屍檢,可以揭示關於疾病的重要信息
    之後,全球各大學術期刊相繼發表相關臨床病例研究結果,卻至今未曾有任何與死亡病例相關的屍檢結果披露。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的劉良教授,呼籲儘早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進行系統解剖,期望在病理學角度有所突破,以利於臨床診斷和開發針對性治療方案。
  • 德國醫生給新冠屍檢時發現這個,新冠肺炎我們了解得還不夠
    我們知道新冠肺炎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自從2019年12月份首個新冠臨床病例出現,目前已經演變成了全球性的大瘟疫。由於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應對疫情,是中國的疫情趨於平穩。新冠來襲!!
  • 浙江蕭山醫院被砸了;卞修武院士領銜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冠肺炎屍檢...
    6月13日上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六十八次會議,會議指出,本市近日連續暴發確診病例和核酸檢測陽性病例,且都與新發地批發市場關聯,北京已進入非常時期。 2. 浙江蕭山醫院被砸了 6月11日,浙江蕭山醫院門口,醫院門診大廳一樓多扇玻璃門被一名男子砸碎,現場無人敢阻攔。
  • 【學術前沿】卞修武院士領銜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冠肺炎屍檢報告出爐...
    2020年6月6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副會長卞修武院士領銜的團隊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在線發表題為「Autopsy of COVID-19 victims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總結了從系統屍檢(37例)和微創屍檢(54例)獲得的病理結果。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2月16日,他和團隊在18個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完成屍檢後,劉良這樣告訴記者。 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研究者正試圖揭示新冠病毒的致病性、致死性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新依據,階段結果是新冠病毒的致病特徵與SARS相似,而進一步的結果或將由解剖揭開。 本文為《財經》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 首例新冠肺炎解剖結果終於出爐!過程著實不易
    2020 年 2 月 16 日,全國首批因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屍體檢驗工作在武漢完成,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劉良教授團隊與相關專家共同承擔了屍體解剖檢驗工作。此前,已有不少病理學家、法醫在積極呼籲進行新冠肺炎病例屍體檢驗,以期加深對此病的理解。
  • 新冠肺炎患者愈後效果如何?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邱海波給出答案
    其實,新冠肺炎患者只有約10%會變成重症,2%左右轉為危重症,重症病亡率在百分之幾。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病亡率遠低於甲流,也遠低於sars。造成大家恐慌的一個原因是新冠肺炎屬於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缺少針對性治療手段,也就是抗病毒手段。其實每年的流感,同樣缺乏有效治療藥物。
  • 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危害性有多大?
    點擊查看 至今為止,新冠病毒已」打擾「人們大概有半年多了,目前還在持續蔓延中。然而大家對新冠病毒的了解還停留在傳播途徑、症狀、及疫情的趨勢。很少人會深入的了解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危害性有多大?
  • 得了新冠肺炎,都會有嚴重的血栓後遺症?醫學專家闢謠,說出實情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患者已超過1800萬,累計死亡接近70萬。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但比這個更可怕的是,最近網上流傳出這樣一種言論,新冠肺炎患者都會有嚴重的血栓後遺症。首先,發表該言論的英國倫敦理工學院的傳染病專家Graham Cooke教授是在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屍檢時發現的,而他具體進行了多少屍檢,在多少死亡患者中發現了血栓證據其實並沒有提及,其普遍性和代表性都不明確,所以不能因此而下結論說新冠肺炎患者都會有血栓後遺症。
  • 法國新冠肺炎患者首例出現時間再次前推
    科技日報巴黎5月10日電 (記者李宏策)5月7日,位於法國上萊茵省科爾馬市的阿爾貝·施韋澤醫院醫學影像部門負責人向法國新聞網透露,通過進一步檢查,該院去年12月2日收治的一名男性患者確診為新冠肺炎。這一消息將法國新冠肺炎患者首例出現時間再次前推。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從2月16日起到2月26日,針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總共完成了12例,其中,劉茜參與了團隊所負責的9例。   對於遺體解剖的風險性,劉良教授曾這樣描述:「(解剖環境)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研究人員指出,此研究將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對該病的臨床救治策略。患者看病全過程 發病14天後死亡該論文在開頭指出,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疾病,病死率為2%。截至2月15日,確診病例66580例,死亡1524例。然而,由於幾乎無法進行屍檢或活組織切片檢查,目前尚無病理報告。
  • 科學網—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本報訊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 《自然》子刊:新冠由鼻入腦!科學家首次通過屍檢發現,新冠病毒或能從鼻子經過神經細胞進入大腦丨科學大發現
    最近也有研究在大腦和腦脊液(CSF)中發現了新冠病毒RNA的存在,但仍缺乏新冠病毒真正感染的證據[10,11]。因此,通過屍檢對大腦和外周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以了解新冠病毒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埠和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分布情況,就顯得非常重要[12]。
  • 真實的屍檢是怎樣進行的?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前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病理學家,現運營達拉斯一家私人屍檢機構的醫學博士伊莉莎白·多爾(Elizabeth Dole)如是說:「相當於每天都有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墜毀。然而,由於這些誤診事件是一個一個發生的,我們真的完全沒有注意到。在過去的20年裡,我一直在提倡屍檢,可屍檢率還是每況愈下。屍檢流程已經被完全破壞了。」屍檢流程嚴重衰退(目前還未徹底消亡) 的起因多樣且複雜。
  • JEM:耶魯大學揭示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並破壞人類大腦的
    儘管新冠肺炎(COVID-19)被認為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但實際上,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並影響人體多個器官,甚至是中樞神經系統(CNS),新冠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會導致多種症狀,包括頭痛、味覺和嗅覺喪失、意識障礙
  • 韓國: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肺損傷機理
    科技日報首爾11月8日電 (記者邰舉)韓國東亞科學網站日前報導,韓國一項研究發現,誘發新冠肺炎患者細胞因子風暴的是一種參與脂質合成的蛋白質。失控的細胞因子風暴導致患者肺損傷。該院老齡化人工幹預專門研究組高級研究員徐英教(音譯)帶領的研究團隊與韓國嶺南大學和韓國慶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經過共同研究發現,人體內控制脂質合成的關鍵轉錄因子——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REBP)參與了誘發新肺炎冠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
  • 紐約2名無家可歸者相繼13小時在地鐵上死亡,疑似感染新冠肺炎
    據紐約每日新聞網5月3日報導,上周,美國紐約兩名無家可歸者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在地鐵上相繼13小時死亡。目前,屍檢人員正在對2名死者進行屍檢,以確定其真正死因。與此同時,MTA(大紐約交通運輸管理局)計劃連夜關閉地鐵系統,為車廂消毒,並將眾多無家可歸者趕出地鐵,轉移到地面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