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常見心肌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2020-11-29 騰訊網

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有典型的呼吸系統表現外,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現了心臟受累的表現,可有急性心肌損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臟表現。特別是,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報告,通過對武漢金銀潭醫院188例新冠肺炎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後發現,約1/3的患者入院時hsTNI水平≥ 6.126 pg/ml,死亡率高達50%。

下面結合近期的文獻資料,總結新冠肺炎患者急性心肌損傷的臨床表現、可能機制、治療要點及注意事項。

臨床表現與診斷

1. 症狀、體徵

症狀非特異,可伴有氣短、呼吸困難、胸悶或胸痛等,注意有無暈厥症狀。部分患者迅速發生急性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出現肺循環瘀血或休克表現。少數發生暈厥或猝死。

血壓、呼吸、心率等指標異常提示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也是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有心肌損傷的患者,體徵往往不特異,竇性心動過速特別是夜間心動過速,且心率的加快程度與體溫的升高程度不相稱(>10次/℃),可作為診斷的重要線索。

2.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發病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現肝酶、乳酸脫氫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

(2)心電圖改變

注意有無以R波為主的2個或2個以上主要導聯(I、II、aVF、V5)的ST-T改變伴動態變化

新近發現的竇房、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或左束支傳導阻滯、竇性停搏;

成聯律、成對、多形性或多源性期前收縮;

非房室結及房室折返引起的異位性心動過速;

心房撲動/心房顫動、QRS低電壓、異常Q波、心電圖QRS波增寬;

必要時行持續心電檢測。

(3)床旁超聲心動圖檢查

注意有無新出現或不能解釋的心室結構和功能異常(包括左心室和右心室瀰漫性和/或節段收縮及舒張功能異常,斑點追蹤顯示心肌應變異常等);

心室內徑增大或正常、室壁增厚或變薄和回聲減低或正常;

有或無心包積液;

新發二尖瓣返流和肺動脈壓力增高等。

(4)胸部X線和CT

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心影不大或稍增大,以左心增大為著。部分患者可因左心功能不全而有肺瘀血或肺水腫徵象。急性肺泡性肺水腫時,兩肺可見以肺門為中心、對稱或不對稱性分布的大片狀陰影。

3. 診斷

疑似或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現心肌損傷標誌物(肌鈣蛋白cTNI/cTNT升高和/或降低超過第99百分位上限),並排除急性冠脈症候群(ACS)後,診斷新冠肺炎相關心肌損傷。

不過,心肌損傷標誌物的水平受到感染、缺氧、腎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故單純以心肌損傷標誌物來判定有無心肌損傷或心肌炎並不絕對可靠,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實際情況,結合心電、影像、病理等多方面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可能機制

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相關心肌損傷的機制仍然不清楚,以下機制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新冠病毒直接入侵心肌細胞,引起心肌細胞損傷,造成病毒性心肌炎。

(2)肺部感染誘發的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休克或低血壓等情況導致心肌供氧不足,而感染後機體代謝旺盛,心臟負擔增加,氧供需失衡引起心肌損傷,尤其對於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慢性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更加明顯。

(3)免疫反應失調,由此引發的細胞因子風暴可能是心肌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並且也可能是免疫失衡引發多器官衰竭的重要機制。

(4)有報導顯示急性感染後,患者體內炎症活性增加、血小板活化、血栓素合成增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受損會加重心肌損傷。

治療要點

新冠肺炎患者心肌損傷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個體化治療。治療原則:臥床休息,支持治療,保證充分熱量;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及時行氧療及呼吸支持,預防和治療併發症。

首先,針對新冠病毒感染進行積極治療,控制以肺炎為主的病情進展。具體包括一般和對症治療,抗病毒治療,缺氧和呼吸困難治療(氧療、無創和有創呼吸支持),休克患者的循環支持治療,有繼發感染證據時及時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細胞因子風暴治療,以及對重症患者進行糖皮質激素治療。

其次,改善心肌能量代謝。合理應用心肌保護和營養藥物,如增加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輔酶Q10,心肌供能物質磷酸肌酸鈉,以及曲美他嗪、維生素C、極化液、深海魚油等。

再次,如果心肌損傷導致心律失常,應針對心律失常類型並結合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況,進行相應處理。一旦出現心臟泵功能衰竭的跡象,也應儘早給予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治療。

重要的是,要強化對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心肌損傷的認知與警惕,加強對心功能和心肌損傷方面的監測。除了胸悶或胸痛,心肌損傷常以氣短、呼吸困難為首發表現,可能會被肺部感染的症狀掩蓋,應予以重視,小心鑑別。

治療注意事項

第一,重視基礎疾病的治療。如果患者同時合併有心血管疾病,也應積極控制與治療。美國心臟病學會(ACC)近日發布新冠肺炎對心臟影響的公告,建議對於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應視情況積極給予他汀、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同時建議對合併慢性心血管病的感染患者優先處理。

第二,警惕藥物相關心臟損害。比如,α-幹擾素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有心梗或心律失常者尤需要監護。大劑量利巴韋林可致心肌損害。磷酸氯喹可引起竇房結抑制,致心律失常、休克,嚴重時可發生阿-斯症候群而致死亡;使用用磷酸氯喹時,密切關注QT間期。阿比多爾若和阿奇黴素、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聯用,可能增加心力衰竭的發生率。

第三,注意藥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應。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可顯著增加阿託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建議將這兩種他汀調整至最低劑量。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華法林如需合用,建議密切監測INR。利伐沙班與洛匹那韋/利託那韋不建議合用,可選擇達比加群。抗凝期間應嚴密監測肝腎功能。

第四,加強心肌炎診斷相關指標監測。建議增加動態心電圖監測或常規心電圖檢查次數,以及心肌酶學和炎症因子監測等,必要時行心臟磁共振成像或冠狀動脈造影,以鑑別是否發生ACS或心肌炎。關注心率變化,心率快時建議給予β受體阻滯劑,將心率控制於70~80次/分。如果患者發生暴發性心肌炎伴II度Ⅱ型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推薦就地就近安裝臨時起搏器。

第五,及時進行機械輔助循環支持治療。建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或心力衰竭治療無明顯改善時,儘早行ECMO、主動脈球囊反搏等相關器械支持治療。

最後,關注患者心身健康。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因精神心理因素引發一系列類心臟疾病症狀,包括心悸、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等。需要與心臟損傷或心功能異常的表現相鑑別。如果確診患者出現的心臟疾病症狀是由非器質性因素引起,推薦行心理健康評估及情緒疏導,必要時給予相關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健委.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2.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分會, 北京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影像學組.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心肌損傷的臨床管理專家建議. 中國循環雜誌2020.

3. 魏之瑤, 錢海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肌損傷表現.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0.

4. 譚昭充, 付靈華, 王丹丹, 洪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臟表現和治療建議.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0.

5.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危重醫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危重醫學專委會青年委員會. 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0, 32 (2020-02-22).

6. 中國醫師協會心臟重症專業委員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合併心功能不全診治專家建議. 中華醫學雜誌2020, 100 (2020-03-02).

7. 徐曉涵,翟所迪, 楊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抗病毒藥物的合理使用.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雜誌2020.

8. Heart injury signs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and earlier mortality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medRxiv, February 29, 2020.

9. Comorbidity andits impact on 1,590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China: A Nationwide Analysis. medRxiv, February 27, 2020.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親身經歷,不僅肺一個器官衰竭!
    約翰是一名典型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老年人、男性偏多、肥胖、合併其他併發症。 一項發布在柳葉刀雜誌上的論文研究了紐約市2家醫院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群體的狀況,研究共納入了1150名患者,257名(22%)為重症,中位年齡為62歲(51-72),這些重症患者中,大多數是60歲以上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男性,其中近一半患有肥胖症[3]。
  • 王福生院士: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臨床研究進展
    進入人體體內後,間充質幹細胞在炎症病變的部位可以發揮免疫調節、抵抗炎症、抗細胞凋亡以及修復損傷的作用。正是在這一科學依據的基礎之上,以及在國家應急攻關項目的支持下,王福生開展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實驗。早期臨床研究解答三疑問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體後,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屬於致死型。
  • 新冠肺炎合併心功能不全診治,來自心臟重症專家的建議
    新冠肺炎合併心功能不全,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導致的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易被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掩蓋,且常與患者的基礎心臟病、多器官衰竭混雜,臨床救治困難,且臨床上諸多救治問題仍有爭議。近日,中國醫師協會心臟重症專業委員會匯集臨床一線專家的有限經驗,並參考已發表的文獻和國家方案,形成了專家建議。
  • 炎症因子ICPS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症,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此外,隨著重症病程進一步發展,患者多個臟器都會出現問題,包括心肌損傷、腎功能衰竭等。因此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相關指標的即時快速監測對患者的及時有效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治療就可以痊癒?丨追問新冠肺炎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10日,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介紹,新冠肺炎實際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目前金銀潭醫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累計超過了1500餘例,絕大部分患者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經過各種氧療、對症治療和免疫調節治療以後,均可以順利出院,治癒率還是很高的,市民不必過分恐慌。此語一出,一些人表示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但也有人不解,什麼是自限性疾病,真的不用治療就可以痊癒嗎?
  • 如何早期識別心臟受損?
    流感導致的心臟損傷不常見,但卻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等嚴重後果。如何早期識別成為救治流感相關心肌損害的關鍵。流感病毒對心臟有哪些影響?流感病毒可引起心臟損傷是明確的,常見併發症包括心肌炎、心包炎。臨床主要表現為肌酸激酶升高、心電圖異常,重症病例可出現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後,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相關住院和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雖然流感合併心肌損害的患者並不多,但是危害可不小。美國一項研究對33例流感突發死亡患者進行屍檢,結果發現,其中1/3的患者病理改變為典型的炎症浸潤和心肌壞死,證實患者死亡前發生明確的急性心肌壞死。
  • 對抗新冠肺炎,守住重症治療最後一道防線!
    第二,重症患者的診斷標準。如何判斷患者存在嚴重的呼吸困難,主要依靠三個指標,即:呼吸頻率顯著增加、血氧明顯下降、氧合指數明顯降低。早期肺部影像學快速進展也可作為重症標準。第六版診療方案對這一指標指出:24~48小時之內,X線或CT影像學顯示患者肺部病灶面積迅速增長,超過50%以上的患者,可診斷為重症。
  • 新冠重症風險識別:專家看重這個檢驗指標
    雖然國際上公認COVID-19整體病死率並不高,但重症和危重症的死亡率相對較高。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疫情報告指出,危重患者的死亡率超過50%1。因此,如何儘早識別疾病突然加重的風險,避免輕症患者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成為當前全球COVID-19救治工作的重點。
  • 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有什麼特徵?JAMA分析了138例患者……
    警惕淋巴細胞計數驟降……美國當地時間2月7日,《JAMA》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關於新冠肺炎的論文。此前,彭志勇因早在1月6日就預料到新冠肺炎疫情或將加重,而提前在ICU預留了16張病床,並且於1月初判斷出新冠肺炎為烈性傳染病而在科室中採取嚴格隔離措施而在輿論中備受關注。
  • 韓國: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肺損傷機理
    科技日報首爾11月8日電 (記者邰舉)韓國東亞科學網站日前報導,韓國一項研究發現,誘發新冠肺炎患者細胞因子風暴的是一種參與脂質合成的蛋白質。失控的細胞因子風暴導致患者肺損傷。該院老齡化人工幹預專門研究組高級研究員徐英教(音譯)帶領的研究團隊與韓國嶺南大學和韓國慶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經過共同研究發現,人體內控制脂質合成的關鍵轉錄因子——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REBP)參與了誘發新肺炎冠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
  • 疫問醫答|何為炎症風暴:輕症患者後期病情為何突然加重?
    上海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接受南方周末人物周刊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和SARS或者禽流感都不太一樣,SARS很多時候是病人一上來病情就非常的重。但新冠肺炎患者有的早期發病並不是非常兇險,但是後期突然會一個加速,病人很快進入一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狀態,會是一種炎症的風暴。
  • 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進展_鄭大中科博生
    幹細胞治療作為新型的「抗疫治疫」技術,尤其是在重症患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將幹細胞應用到了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研究中,也有多個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獲批。中科博生。許多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原因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它是免疫過激導致的細胞因子風暴的常見臨床表現1。
  • 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
  • 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全球臨床研究進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幹細胞被應用到了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當中,在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國已經啟動了多個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項目,已發表的數據證實了這種療法的初步療效。在國際上,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以及以色列等國家也紛紛批准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幹細胞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抗疫創新療法。
  • 華中科大發表國際頂級期刊Cell,聚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報導了新冠肺炎去世患者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病理學改變,通過基於高壓循環技術(PCT)及TMT標記結合鳥槍法蛋白質組技術,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非新冠肺炎患者相應組織樣本進行質譜數據採樣和蛋白質組學分析。
  • ...重症患者具有良好潛力|抗體|臨床試驗|新冠肺炎|麥可·羅斯巴什
    在此基礎上,空軍軍醫大學陳志南院士等人領導的科研團隊近日開展了美普拉珠單抗治療新冠肺炎的小型臨床試驗,該臨床試驗在空軍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開展,共收入了2020年2月3日至10日的17位新冠肺炎患者(4位普通患者、6位重症患者和7位危重患者)作為試驗組,並以該醫院同時期的11位新冠肺炎患者(4位普通患者、4位重症患者和3位危重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年齡在18-78歲之間。
  • 新冠肺炎患者愈後效果如何?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邱海波給出答案
    邱海波: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數非常大,這些數字會吸引人眼球,給大家特別難治的印象。其實,新冠肺炎患者只有約10%會變成重症,2%左右轉為危重症,重症病亡率在百分之幾。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病亡率遠低於甲流,也遠低於sars。造成大家恐慌的一個原因是新冠肺炎屬於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缺少針對性治療手段,也就是抗病毒手段。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但此前大多數與新冠相關的基礎研究,是在實驗室裡利用基於病毒感染的細胞系模型來推測病毒對人體各器官造成的影響,缺乏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多器官損傷的病理學觀察表型背後的分子水平研究,這樣就很難深刻認識新冠致死的機理,並進一步針對患者進行精準的幹預治療。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
  • 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心臟損傷
    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心臟損傷科技日報訊 (記者邰舉)韓國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廣泛存在心臟損傷,患者死亡率同心臟損傷高度相關。韓國啟明大學心臟病學院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研究分析了今年早些時間38例因新冠肺炎感染住院的患者臨床數據,發現每10名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大約有6人發生了心臟損傷。在本研究中,心肌受損、心力衰竭以及心率異常等臨床症狀被定義為「心臟損傷」。研究發現,38個樣本中有22個發生了一項以上的心臟損傷,佔比達到57.9%,其中老年人、男性和有高血壓病史者更容易發生心臟損傷。發生心臟損傷的患者死亡率遠高於未遭受心臟損傷者。
  • 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進展比非典更快
    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央指導組醫療救治組專家、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表示,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現的是一種嚴重ARDS(呼吸衰竭),與2003年非典相比,這一次呼吸衰竭進展得更快,缺氧有時候發展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