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IC感染官微
現階段,全球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防控形勢仍不容樂觀。雖然國際上公認COVID-19整體病死率並不高,但重症和危重症的死亡率相對較高。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疫情報告指出,危重患者的死亡率超過50%1。因此,如何儘早識別疾病突然加重的風險,避免輕症患者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成為當前全球COVID-19救治工作的重點。
近日,在由羅氏診斷支持舉辦的「聚焦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管理」線上會議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醫院感染管理科胡必傑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全軍呼吸疾病研究所解立新教授分別圍繞「新冠病毒肺炎中國診療經驗」及「重症肺炎與宿主免疫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亞太危重症醫學顧問協會主席、紐西蘭霍克灣醫院重症監護主任Ross Freebairn教授與新加坡黃廷芳綜合醫院重症監護醫學主任兼高級顧問Tan Chee Keat教授共同擔任本次直播會議主席並參與了討論。
關注重症預警信號,降低新冠患者重症化風險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分型包括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方案同時新增了重型、危重型臨床預警指標:包括成人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下降;外周血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進行性上升;乳酸進行性升高;肺內病變在短期內迅速進展2。
「輕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乏力或具有呼吸道等症狀,治療過程中有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重型或危重型,因此,臨床必須加強監測關鍵預警指標、警惕輕症患者重症化風險。」胡必傑教授表示,「基於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多學科診療經驗的積累以及對疾病認知的不斷深入,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救治專家組就相關臨床診治工作整理形成『上海方案』——《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明確了加強普通型患者重症化早期預警的重要價值。老年(年齡>65歲),伴有基礎疾病,CD4+T細胞計數及IL-6水平變化等均是重症化的早期預警指標,能夠在早期提示患者的重症化傾向,幫助指導臨床及時有效幹預,阻止病情進展,對進一步提高臨床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動態監測IL-6水平,及時阻斷「細胞因子風暴」
炎症本身是以防禦為主的免疫應答過程,有利於清除病原體,但過度的炎症則可能造成自身免疫損傷。近期,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上發表的兩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論文指出,在COVID-19危重症患者中,出現了致命的細胞因子風暴現象3,4。
「細胞因子風暴」是指由感染等原因引起機體迅速大量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正常情況下,適度的免疫應答能夠幫助機體清除感染,但免疫系統過度激活時,就會產生大量炎性介質,對機體進行猛烈攻擊,可引發全身性炎症反應、多器官衰竭等一系列臨床表現,嚴重威脅患者生命。
作為細胞因子中的重要成員,IL-6在COVID-19患者的病情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解立新教授表示:「免疫失衡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表現之一是機體炎症反應過度激活導致的細胞因子大量釋放。監測IL-6等促炎因子水平的動態變化有助於反映患者的免疫狀態,早期預警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和重症化風險,並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免疫調節治療,及時阻斷細胞因子風暴,改善患者預後。根據經驗,IL-6水平在病程中迅速升高,超過正常上限5倍,能夠輔助診斷。」
一項納入29例COVID-19患者的臨床分析發現5,普通型(15例)、重症(9例)和危重症(5例)3組患者的血清中白細胞介素-2受體(IL-2R)、IL-6表達水平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表達水平越高則病情越重。相比傳統指標,IL-2R、IL-6在預測COVID-19的嚴重程度和預後方面更具優勢。
MedRxiv預印本上發布的一項研究6收集了69例重症及非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分析了外周血細胞與細胞因子、臨床表現和預後之間的關係,發現患者整體免疫學指標和大多數炎症指標基本在正常範圍內,但重症患者基線IL-6水平明顯升高;在治療前後對IL-6進行評估的30例重症患者中, 25例患者治療後的IL-6水平顯著降低且CT評估得到改善,3例疾病進展的患者IL-6水平進一步升高。
以上研究證實了IL-6水平與COVID-19患者感染嚴重程度顯著相關,因此,IL-6水平的動態變化可作為監測患者病情變化的有力輔助7,並能及時反映治療療效。羅氏診斷Elecsys® IL-6檢測基於電化學發光技術,兼具準確度高、重複性好、操作方便等性能優勢,能夠為臨床提供快速、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有助於臨床早期識別COVID-19患者重症化風險,從而優化患者預後管理。
來源:
1.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301-sitrep-41-covid-19.pdf?sfvrsn=6768306d_2
2.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files/ce3e6945832a438eaae415350a8ce964.pdf
3.Huang C,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2020.
4.Chan J,et al.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Lancet, 2020.
5.陳蕾,劉輝國,劉威等.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9例臨床特徵分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0,43:E005.
6.Tao Liu,et al.The potential role of IL-6 in monitoring severe case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NCP). MedRxiv .
7.Tao Liu et al. The potential role of IL-6 in monitoring severe case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原標題:《新冠重症風險識別:專家看重這個檢驗指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