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圖源:pixabay

截至2020年10月18日,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追蹤統計,全球新冠感染者超過3973萬人。大多數患者將出現發熱、乾咳或者疲乏等並不致命的症狀。英國一項研究甚至指出,新冠核酸陽性者中有76%是連咳嗽、發熱、味覺喪失等症狀都沒有無症狀感染者 。然而,即便如此,如今有111萬人因新冠病毒不幸離世,約佔已知感染者的2.8% 。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症狀差異?哪些人的病情更易發生惡化?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齡、男性、基礎疾病這三大因素或增加重症風險。不過,即使是這幾類人群內部,症狀也有輕重之分。顯然,有更多因素影響了新冠病情的發展。

2020年9月24日,《科學》 (Science) 發表的兩項研究指出,I型幹擾素缺失或可解釋13%的新冠重症。這兩項研究由同一個國際團隊完成,分別從異常的自身抗體、遺傳缺陷這兩個角度討論了I型幹擾素缺失的影響。

幹擾素是一類在病毒感染早期能喚起免疫響應的蛋白質,因其「幹擾」病毒複製的能力而得名。對於已被病毒入侵的細胞,幹擾素往往無濟於事,因此它常作為疾病早期階段抑制病情進展的一種療法。

根據分泌來源、功能、結構等不同,幹擾素又能分成許多型,大類有三個:I型、II型、III型。其中,I型幹擾素種類最多,全身細胞皆可分泌,臨床上能用來治療病毒性肝炎和多種硬化症等疾病。本次兩篇研究討論的都是I型幹擾素。

I型幹擾素走在身體對抗病毒入侵的前線。此前,有少量研究指出新冠重症或源於病毒讓幹擾素失效 。至於為什麼 「失效」,還缺乏更多解釋。

本次《科學》刊發的兩項研究,臨床樣本來自世界各地,觀察了重症患者與輕症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有何不同。研究發現,10.2%的重症患者體內有攻擊幹擾素的異常抗體;3.5%的重症患者存在讓I型幹擾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的基因變異,而兩項研究中輕症或無症狀人群裡皆未發現異常。也就是說,幹擾素缺失或許可以解釋13.7%的新冠重症。

1

異常抗體 「自家人打自家人」

幹擾素是個好東西,但我們的免疫系統中出現的 自身抗體 (autoantibody) ,會讓身體 「殘殺」 幹擾素。

抗體是免疫系統的武器,通常它們的對手是入侵身體的特定細菌、病毒等抗原。不過,有些抗體會針對自身的組織、細胞等開火—— 它們稱為「自身抗體」,如果數量太多就會損傷機體。不幸的是,我們的人體內,也存在攻擊I型幹擾素的自身抗體。

在這兩篇《科學》論文中,其中的一篇 [4] ,我們姑且稱之為論文A,涉及到987名新冠重症患者,663名輕症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研究發現,10.2%101) 的重症患者體內有攻擊I型幹擾素的自身抗體。而輕症或無症狀組中無一人出現這種自身抗體。

研究中,所有重症患者的血樣取自急症期。在體內存在自身抗體的重症患者中,I型幹擾素水平極低甚至測不出來。實驗室研究發現,在這些重症患者的血漿之中,本能分泌幹擾素的細胞失去了抵擋新冠病毒的能力——這些異常的抗體讓I型幹擾素失效了。

論文A還檢查了1227個新冠疫情前採集的健康人樣本,其中發現4例(0.33%)有自身抗體。

自身抗體存在率10.2%與0,是重症人群和其他感染者的顯著區別。顯然,自身抗體與新冠病情發展是相關的,那麼,是病重導致人體內自身抗體大增,還是有自身抗體的人容易病重呢?

研究人員認為,是先有抗體後有病情,這裡有很強的因果性 (a strong case for causality)。原因有兩個,首先,自身抗體在新冠疫情前已經存在於人群了(0.33%) ,並不是新冠帶來的新東西。第二,如果這種自身抗體是感染後出現的免疫響應產物,那麼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分泌到如此高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101名攜帶自身抗體的重症患者中男性佔95人 (94%) 。而通常,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更多為女性。研究作者之一、洛克菲勒大學傳染病遺傳學家讓-勞倫·卡薩諾瓦 (Jean-Laurent Casanova) 推測,這種自身抗體之所以在女性中少見,可能因其來自X染色體相關的隱性性狀。

由於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想要表達隱性性狀,必須有兩個攜帶隱性基因的染色體碰到一起。如果一個是隱性,另一個是顯性,那麼這個糟糕的性狀就不會表達。而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是隱性基因就表達隱性性狀,沒有被另一條攜帶顯性基因的染色體「搭救」的機會。

「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是被保護的。而男性只有一條,因此不被保護。」 卡薩諾瓦解釋道。一個支持這個猜想的證據是,一位攜帶自身抗體的新冠重症女性正好患有罕見病症—— 單個X染色體沉默。

2

遺傳缺陷致I型幹擾素失效

除了攻擊自己的異常抗體,遺傳缺陷也會影響I型幹擾素的功能。此前,已知一些基因位點的功能缺失會影響I型幹擾素的產生和信號傳遞,最終造成流感肺炎易感。那麼,這些基因位置的變異也會加重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嗎?

另一篇研究,不妨稱之為論文B,順著這個思路找目標—— 從那些能導致重症流感肺炎的I型幹擾素缺陷相關的基因變異下手 。

要檢查的基因位置有13個,它們與 TLR3-和IRF7-依賴性I型幹擾素先天缺陷相關。其中3個位置在重症流感肺炎患者體內出現變異;另外10處的變異出現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患者身上,但與導致流感易感性的3處核心基因直接相關聯。

研究者想看看新冠重症患者中,這些基因位點是否也有變異。如有,那麼他們的I型幹擾素也是不能正常發揮功能的。

論文B涉及659名新冠重症患者的樣本。同時有534名輕症或無症狀新冠感染者作為對照組。

最終,研究者在23名重症患者 (3.5%)身上找到先天性變異,涉及8個位置。他們來自亞洲、歐洲、拉美、中東在內的世界各地,年齡在17至77之間,有男有女。在能獲得的這些患者的血樣中,I型幹擾素水平低到趨近於無。

與之相對,534人輕症或無症狀患者的對照組裡13個基因位置無一異常。研究者指出,與I型幹擾素相關的先天免疫缺陷可能導致嚴重的新冠肺炎。

3

重症原因冰山一角,患者或需特殊治療

哈德遜醫學研究中心的幹擾素專家保羅·赫佐格 (Paul Hertzog) 認為,在揭示新冠病情發展的原因上,這兩項研究「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許多幹擾素相關或不相關的變異,也許都在病情中扮演了某種角色。

研究團隊在論文B中指出,導致新冠重症的可能還有其他與I型幹擾素相關的基因。

這兩項研究有很強的的實踐指導意義。對於新冠治療,研究者指出,如果使用血漿療法,攜帶幹擾素自身抗體的新冠感染者康復後不能作為血漿捐獻人 。

而對於I型幹擾素缺失的人群,可能需要特別的幹預治療,例如用血漿除去法 「洗」 掉自身抗體等 。

未雨綢繆也是一種方案。「可以快速開發一種常見的抗體檢測,能幾小時內出檢測結果。那些具有高風險發展成新冠重症的人可以優先打疫苗或者避免暴露。」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免疫學家伊琳娜·蘇尼卡 (Elina Zuniga) 如是建議 。按照本次研究的數據,每300人中就有一人攜帶針對I型幹擾素的自身抗體 (0.33%)。

此次疫情中,幹擾素治療已在數十個臨床試驗中進行,不過,對於攜帶針對I型幹擾素自身抗體或者I型幹擾素有先天功能缺陷的患者,合成幹擾素可能效果不大。研究團隊指出,攜帶自身抗體的患者也許可以在治療早期嘗試注射或吸入I型幹擾素中的β型 ( INF-β ),因為這些患者體內的自身抗體很少針對β型,而I型幹擾素的α型 (INF-α) 就不太可能有用了 。

目前,唯一一種被證明對新冠重症有效的藥物是地塞米松。這種糖皮質類激素具有抗炎症和免疫抑制作用,能降低新冠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

10月5日《柳葉刀》一篇研究評述認為,包括β幹擾素、單克隆抗體、抗病毒藥物在內的這些抑制病毒複製的療法,在病情早期或輕症患者身上是有用的。但對於重症患者光抗病毒不夠,抗病毒藥物和免疫調節劑聯合治療或許是醫治新冠重症的方向 。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提供可能導致新冠併發症的幹擾素問題的細節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新冠肺炎患者免疫反應的研究人員可能最終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有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COVID-19併發症。COVID人類基因努力詳細介紹了一對關於幹擾素問題的突破性發現,這些問題可能在COVID-19的過程中危及生命。科學家們發現,一些人有幹擾素的自身抗體,而另一些人可能患有以前未被診斷的影響幹擾素功能的遺傳病。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在一組659名患者中有23名患者(約佔3.5%)抗病毒相關基因存在先天突變;在另一組987名患者中,至少101名患者(即至少10%)體內存在「敵我不分」、攻擊自身免疫系統的自體抗體。這兩種免疫系統的薄弱點都會導致I型幹擾素在患者體內難以發揮作用。
  • 英媒:科學家發現導致新冠重症基因
    為什麼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症狀而有些人病情危重?這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困惑之一。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1日對此進行了解答。根據英國《自然》周刊登載的一篇論文,對2200多名重症監護病人的研究結果發現,答案或許在於特定的基因。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或與5大關鍵基因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新冠治療藥物篩選提供了重要線索。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  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 新冠病毒感染的模式生物:倉鼠還是小鼠?
    隨後作者用I型幹擾素基因缺失(ifnar-1-)小鼠和III型幹擾素基因缺失(il28r-1-)小鼠驗證天然免疫的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ifnar-1-基因缺失小鼠在第三天病毒複製顯著增加(圖1C),且伴有支氣管炎症和肺泡內出血(圖1D)。
  • 湖南重症新冠患者腸穿孔,4小時手術闖過生死關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口述:劉禕|38歲|醫生|湖南岳陽整理:徐晟|新華每日電訊如果不是一位重症新冠患者突發十二指腸穿孔,作為二線待命的一名外科醫生,我可能不會和團隊走上一線,完成這臺特殊的外科急診手術。穿戴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4個小時的手術下來,幾近「中暑窒息」了。
  • 三元基因為何專注幹擾素α1b?
    /01/國家衛健委推薦抗疫首選藥2020年初,突然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全球陷入恐慌,國內新冠疫情重災區武漢首當其衝。雖然全國各地的醫療救援隊紛紛馳援武漢,但疫情擴散速度快,醫療物資短缺仍使抗疫形勢危急萬分。社交網絡上大家最大的願望是2020年好好活著,將近三個月時間的封門閉戶,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中。
  •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
    為了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從2月中旬開始了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工作。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方案》」)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病毒造成的病理變化。新冠病毒究竟如何攻擊全身?遺體解剖有什麼發現?《生命時報》邀請北京佑安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呂福東對此進行解讀。
  • 單克隆抗體治療重症患者效果不佳
    繼2020年10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稱瑞德西韋、羥氯喹、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幹擾素等四種曾被寄予希望的新冠療法對住院病人均收效甚微,甚至沒有效果之後,10月26日,另一種曾被寄予希望的新冠療法單克隆抗體療法的前景也開始令人擔憂。
  • 【自然論文鎖定新冠重症相關基因 將指引「舊藥新用」】12月11日...
    【自然論文鎖定新冠重症相關基因 將指引「舊藥新用」】12月11日, 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重症醫學專業學術顧問肯尼思·貝利教授領導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鎖定了與新冠重症相關的5個關鍵基因。該研究還指出了幾種具有「舊藥新用」潛力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的藥物。
  • 武漢亞心總醫院最高齡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
    3月10日,武漢亞心總醫院19樓2病區新冠肺炎隔離病房裡,90歲的周婆婆說。歷經27天的住院治療後,她成功戰勝了疫魔,成為該院最年長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老年人屬於新冠肺炎易感人群,且高齡患者一般患有基礎病,在治療上頗有難度。周婆婆已經90歲,伴有高血壓、腦梗死等基礎疾病,入院時已是重症,治療難度更高於一般患者。
  • 一種新ACE2剪接體的鑑定,能有效被幹擾素和病毒感染誘導上調
    撰文 | 唐小糖責編 | 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作為新冠病毒(SARS-CoV-2)進入宿主細胞的受體而備受關注,SARS-CoV-2進入宿主細胞依賴於ACE2的胞外域被TMPRSS2蛋白酶切割以及跨膜域與病毒的內化【1】。
  • 進展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常見心肌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有典型的呼吸系統表現外,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現了心臟受累的表現,可有急性心肌損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臟表現。特別是,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報告,通過對武漢金銀潭醫院188例新冠肺炎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後發現,約1/3的患者入院時hsTNI水平≥ 6.126 pg/ml,死亡率高達50%。
  • 港大袁國勇團隊:克立芝雞尾酒療法在新冠早期使用效果顯著
    來源:一財網科學家最新研究證明,抗愛滋病藥物克立芝與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以及幹擾素聯合使用,早期進行幹預可能會給新冠輕症患者治療帶來新的希望。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團隊5月8日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抗愛滋病藥物克力芝(洛匹那韋/利託那韋)與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ribavirin)、乙型幹擾素聯合使用,對治療新冠輕度至中度患者有潛在療效,病毒轉陰時間明顯縮短。
  • 新冠病毒或致重要免疫結構缺失,有望解釋二次感染原因
    來源:投中網投中健康8月31日訊,據《科學》網站最新報導,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在內的4所研究機構,對死於新冠肺炎的病人進行屍檢分析發現,死者體內缺少「生發中心」。此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新冠肺炎在重病患者身上的發展過程,並為疫苗研發者提供一定啟發,同時可能成為理解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