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一項新冠感染症狀研究發現,人類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症狀類型,該研究小組將這些不同的症狀群體分為了6大類。
該研究是基於一個用於統計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最早於3月份在英國推出,後來也進一步擴展到了美國和瑞典,該程序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以及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出現的任何新潛在症狀。該應用程式擁有超過400萬用戶,這是世界上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
為了確定新冠感染後,是否會出現特定的症狀,已經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這些症狀發生的變化,研究小組使用了機器學習算法,分析了來自英國和美國約1600名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狀數據。該研究揭示在疾病進展的特徵時間點,出現了六種特定的症狀分組,代表了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六種不同「類型」的症狀。
這六種症狀類型包括:
1級(沒有發燒的「流感樣」症狀):頭痛,氣味消失,肌肉疼痛,咳嗽,嗓子痛,胸痛,無發燒。
2級(發燒時呈「流感樣」症狀):頭痛,氣味消失,咳嗽,喉嚨痛,聲音嘶啞,發燒,食欲不振。
3級(胃腸道):頭痛,氣味消失,食欲不振,腹瀉,咽痛,胸痛,無咳嗽。
4級(嚴重的一級疲勞):頭痛,氣味消失,咳嗽,發燒,聲音嘶啞,胸痛,疲勞。
5級(嚴重二級,意識混亂):頭痛,嗅覺喪失,食欲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嗓子痛,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
6級(嚴重三級,腹部和呼吸道):頭痛,嗅覺喪失,食欲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咽喉痛,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呼吸急促,腹瀉,腹痛。
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所有報告症狀的人都會出現頭痛和嗅覺喪失的症狀,但在不同時間,不同人群還會出現其他症狀的不同組合。
除了研究不同的症狀以外,研究小組還調查了不同級別症狀的最終病情發展成需要輸氧或器械通氣的人數比例,不出意外的是,隨著症狀的越來越嚴重,相關症狀分型需要呼吸支持的比例也越高,第一組只有1.5%的人需要輸氧或通氣治療,而第二組和第三組比例為3.3%和4.4%,症狀較為嚴重的456組的比例分別為8.6%,9.9%和19.8%。
隨著症狀的輕重程度不同,新冠病毒感染髮展為重症,甚至需要通氣支持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而通過統計分析發現,相比前三組情況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後三組感染者的年齡更大,體質也更弱,同時伴有肥胖、糖尿病和基礎肺部疾病的比例也更高。
該項研究的意義就在於,通過症狀的分類和統計,進一步證明了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和肺部基礎慢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展為重症的風險機率更高。而進行了相關的症狀分類後,對於最容易發現新冠病毒重症感染的人的護理和監測就更有指導意義,如果可以結合症狀分類,預測有哪些人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發展為重症病例,我們就會更有時間給予他們支持和早期幹預措施,儘量的減少逐漸轉為重症,甚至需要機械通氣救治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