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新冠感染症狀分6種不同類型,存在這些問題重症風險高

2020-12-06 李藥師談健康

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一項新冠感染症狀研究發現,人類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症狀類型,該研究小組將這些不同的症狀群體分為了6大類。

該研究是基於一個用於統計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最早於3月份在英國推出,後來也進一步擴展到了美國和瑞典,該程序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以及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出現的任何新潛在症狀。該應用程式擁有超過400萬用戶,這是世界上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

為了確定新冠感染後,是否會出現特定的症狀,已經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這些症狀發生的變化,研究小組使用了機器學習算法,分析了來自英國和美國約1600名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狀數據。該研究揭示在疾病進展的特徵時間點,出現了六種特定的症狀分組,代表了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六種不同「類型」的症狀。

這六種症狀類型包括:

1級(沒有發燒的「流感樣」症狀):頭痛,氣味消失,肌肉疼痛,咳嗽,嗓子痛,胸痛,無發燒。

2級(發燒時呈「流感樣」症狀):頭痛,氣味消失,咳嗽,喉嚨痛,聲音嘶啞,發燒,食欲不振。

3級(胃腸道):頭痛,氣味消失,食欲不振,腹瀉,咽痛,胸痛,無咳嗽。

4級(嚴重的一級疲勞):頭痛,氣味消失,咳嗽,發燒,聲音嘶啞,胸痛,疲勞。

5級(嚴重二級,意識混亂):頭痛,嗅覺喪失,食欲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嗓子痛,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

6級(嚴重三級,腹部和呼吸道):頭痛,嗅覺喪失,食欲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咽喉痛,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呼吸急促,腹瀉,腹痛。

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所有報告症狀的人都會出現頭痛和嗅覺喪失的症狀,但在不同時間,不同人群還會出現其他症狀的不同組合。

除了研究不同的症狀以外,研究小組還調查了不同級別症狀的最終病情發展成需要輸氧或器械通氣的人數比例,不出意外的是,隨著症狀的越來越嚴重,相關症狀分型需要呼吸支持的比例也越高,第一組只有1.5%的人需要輸氧或通氣治療,而第二組和第三組比例為3.3%和4.4%,症狀較為嚴重的456組的比例分別為8.6%,9.9%和19.8%。

隨著症狀的輕重程度不同,新冠病毒感染髮展為重症,甚至需要通氣支持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而通過統計分析發現,相比前三組情況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後三組感染者的年齡更大,體質也更弱,同時伴有肥胖、糖尿病和基礎肺部疾病的比例也更高。

該項研究的意義就在於,通過症狀的分類和統計,進一步證明了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和肺部基礎慢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展為重症的風險機率更高。而進行了相關的症狀分類後,對於最容易發現新冠病毒重症感染的人的護理和監測就更有指導意義,如果可以結合症狀分類,預測有哪些人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發展為重症病例,我們就會更有時間給予他們支持和早期幹預措施,儘量的減少逐漸轉為重症,甚至需要機械通氣救治的機率。

相關焦點

  • A型血更容易感染新冠?研究發現新冠感染風險還與血型有關!
    哎,這煩人的病毒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浩哥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一篇重磅科研論文的解讀,論文發表在醫學頂級神刊新英格蘭醫學上,研究人員試圖發掘新冠感染與個體基因差異之間的關係,結果一不小心發現感染風險居然跟血型有關……..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和歐洲人風險高
    尼安德特人作為一個人種已經滅絕了數萬年,但是,他們實際上又無處不在,在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共同存在的短暫時間裡,他們發生了通婚,因此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永遠的留存在了智人中,DNA研究分析表明,我們現代人類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
  • /陳耀凱/張國中等解析新冠無症狀感染及重症感染適應性免疫應答...
    考慮到適應性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控制和清除病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不同臨床症狀中的變化有助於闡明COVID-19的保護性免疫機制,並對疫苗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COVID-19患者在感染後短時間內能夠產生不同水平的特異性識別SARS-CoV-2病毒的IgG抗體【3,4】。
  • Nature重磅: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作為一個人種已經滅絕了數萬年,但是,他們實際上又無處不在,在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共同存在的短暫時間裡,他們發生了通婚,因此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永遠的留存在了智人中,DNA研究分析表明,我們現代人類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分析顯示,A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比非A型血人群高45%,O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則比非O型血人群低35%。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超過十個月,現在全球已超過3300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絕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輕微,由於缺乏特效藥,少數重症患者就很兇險了。之前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是在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這項發表在 Nature 的最新研究則證實了這種風險是由從尼安德特人那裡遺傳的大約50 kb長度的基因組片段所引起的,這一遺傳風險在南亞和歐洲人群中最高,而在東亞和非洲則幾乎沒有。
  • 新冠重症風險識別:專家看重這個檢驗指標
    近日,在由羅氏診斷支持舉辦的「聚焦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管理」線上會議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醫院感染管理科胡必傑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全軍呼吸疾病研究所解立新教授分別圍繞「新冠病毒肺炎中國診療經驗」及「重症肺炎與宿主免疫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亞太危重症醫學顧問協會主席、紐西蘭霍克灣醫院重症監護主任Ross Freebairn教授與新加坡黃廷芳綜合醫院重症監護醫學主任兼高級顧問
  • 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
    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多項研究顯示,更好地理解IL-6在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型患者)發病機制中的確切作用,可能有助於控制該疾病。新冠肺炎特點之一是臨床過程症狀不均一。雖然大多數患者僅出現輕度症狀,但相當一部分患者隨著缺氧的增加而發展為嚴重的疾病,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大量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已經把重症監護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
  • 中國人很安全 新冠病毒重症風險基因以印度、歐洲為主
    新冠病毒在全球感染了3300多萬人了,死亡超過100萬了,目前疫情主要是在美國、印度、南美,歐洲也開始第二波感染了。中國已經在上半年基本控制了國內的疫情,靠的是大面積的檢測和嚴格的隔離措施。不過在這個問題上,除了各國自己的控制手段之外,有沒有科學上的區別?不同人種或許先天性就有不同風險?
  • /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
    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而且新冠感染患者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病死率差異很大。探索引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因素、優化治療策略及降低死亡率是當務之急。糖尿病病史增加2.65倍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95% CI: 2.08, 3.37)。然而,慢性肝臟疾病病史並未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OR: 0.86, 95% CI: 0.42, 1.75)。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臨床表現症狀較輕,但約有20%的感染患者可發展為重症,甚至嚴重威脅生命。
  • 新研究稱攜帶尼安德特人某種基因或降低新冠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社會上並不常見,但可以增強對新冠病毒的保護。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相悖,此前發現,一組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會增加患新冠重症的風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詳細研究了產生不同版本OAS1的基因密碼。該基因中的一個位置被稱為rs10774671,有兩種主要形式。最常見的形式是變體「A」,但來自尼安德特人的祖先版本被稱為變體「G」。
  • 超7成新冠康復者預後至少有一項健康問題?論文作者的解釋來了
    研究結果顯示,7等級量表5到6分的重症患者(即需要呼吸機)中超過一半(56%),氧氣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擴散能力下降。這一數字在4分患者(普通吸氧)中為29%,而在3分患者(不需要吸氧)中為22%。 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顯示,此前的5到6分患者中有29%未達標,而4分患者中未達標人數佔比為24%,3分患者中為22%。新冠肺炎對其他器官的影響也在後續追蹤研究中有所體現。
  • 最新研究: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這些後遺症「可能很常見」
    5月11日發表的一篇新研究綜述顯示,重症新冠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譫妄、精神錯亂和躁動等症狀的情況很常見。 該研究稱,儘管仍需進行更多研究,但大多數患者在康復後可能不會出現長期精神問題。
  • ...感新冠有關?研究發現:A型血易感及出現嚴重症狀風險較高,0型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與血型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7日刊登歐洲一科學家小組的研究報告,將基因和血型與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聯繫了起來:其中,A型血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和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較高,相比之下,O型血的人風險較低。
  • 研究發現:嚴重新冠感染可造成大腦損傷
    據英國《衛報》6月25日報導,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一份最新臨床研究發現,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可損傷大腦,造成包括炎症、中風、精神病和類似老年痴呆等在內的一系列併發症。專家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其背後機制,以便了解新冠病毒對人類大腦存在的可能性影響,並探索潛在的治療方式。「關於新冠病毒感染同神經系統併發症、精神病學併發症的關聯報告越來越多。」該研究報告作者、利物浦大學神經病學家本尼迪克特·邁克指出。這份研究的案例信息來自於英國4月2日-26日期間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
  • 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大多數患者將出現發熱、乾咳或者疲乏等並不致命的症狀。英國一項研究甚至指出,新冠核酸陽性者中有76%是連咳嗽、發熱、味覺喪失等症狀都沒有無症狀感染者 。然而,即便如此,如今有111萬人因新冠病毒不幸離世,約佔已知感染者的2.8%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症狀差異?哪些人的病情更易發生惡化?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齡、男性、基礎疾病這三大因素或增加重症風險。
  • 新冠二次感染「重症患者」首現美國!專家:對疫苗研發是警示信號
    仍是單一發現;提示重複感染風險,嚴重性無法預測 繼中國香港、比利時和荷蘭後,美國最新報告一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並稱之為「世界首例二次感染致重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