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成新冠康復者預後至少有一項健康問題?論文作者的解釋來了

2021-01-13 楚天情報局

在新冠康復者中,肌肉無力是很常見的一種症狀,圖片來自commonhealth.com.tw

新冠肺炎對患者健康的影響並非僅限於感染期間,康復後也會產生長期的影響。然而截止目前我們仍不是很清楚。此前不少研究顯示,感染新冠後患者嗅覺和味覺不靈敏,另有研究顯示,部分中老年感染者在感染期間以及康復後腦子會不好使,出現胡言亂語,甚至是幻覺。 為了探究新冠對人類健康帶來的長期影響,國內一組研究團隊對新冠康復患者進行了大規模的隨訪。2021年1月9日,《柳葉刀》發表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對2020年初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進行隨訪。

新冠肺炎對大腦的影響被越來越多的病例所證實,但具體情況仍不清楚,圖片來自newsroom.uw.edu/Alice Gray 研究發現,雖然有76%的人確診新冠六個月後至少有一項症狀,但主要以疲勞或肌肉無力為主,其他症狀如睡眠障礙、焦慮或抑鬱的比例在四分之一左右。此外,這篇文章還發現六個月後患者抗體水平較感染之初降低。 1月9日下午,研究者在直播解答中強調,日常活動存在困難的比例僅佔2%,可見對於絕大多數出院患者這些症狀並未影響正常生活,且推測症狀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進一步降低。

01超7成患者半年後仍至少有一項健康問題,結論是怎麼來的

2020年1月初到5月底期間,武漢金銀潭醫院共有2469名新冠患者出院,本研究招募到1733名出院新冠患者。其餘736人因隨訪前死亡、精神疾病或阿爾茲海默病、再次入院、因其他疾病肢體活動不便、拒絕接受等原因無法參與隨訪。

在這1733名出院患者中,年齡中位數為57歲。研究進行於2020年6月到9月初,距患者新冠症狀出現時間的中位數為186天,即六個月左右。

研究人員通過面對面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以及6分鐘步行試驗評估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還對其中的390人進行了肺功能、胸部CT等輔助檢查。

結果顯示,雖然有76%的患者報告至少仍有一項症狀,但主要以疲勞或肌肉無力為主,自報有上述症狀的佔63%,26%報告存在睡眠障礙,而23%的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症狀。這些人群的症狀存在重合,即一名康復患者可能同時有多個症狀。

在348名完成了肺功能測試的前患者中,此前的重症患者有肺功能異常的跡象。研究結果顯示,7等級量表5到6分的重症患者(即需要呼吸機)中超過一半(56%),氧氣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擴散能力下降。這一數字在4分患者(普通吸氧)中為29%,而在3分患者(不需要吸氧)中為22%。 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顯示,此前的5到6分患者中有29%未達標,而4分患者中未達標人數佔比為24%,3分患者中為22%。

新冠肺炎對其他器官的影響也在後續追蹤研究中有所體現。研究人員發現,在822名住院期間未出現急性腎損傷且腎功能正常的病人中,13%在出院後腎功能下降。

02患者的預後情況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是新冠病毒

在《知識分子》今天的報導中,有讀者提出疑問:隨訪對象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患者年齡是否會影響預後遠期結果?

對此,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曹彬在1月9日《健康界》的直播答疑中表示,年齡本身確實與部分遠期預後有關聯。

論文顯示,年齡與部分遠期預後影響存在關聯,圖源Lancet

「從我們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年齡每增加10歲,肺彌散功能障礙、疲勞或者肌肉無力的風險分別增加27%、17%,而CT評分的變化比例[(急性期CT評分-隨訪期CT評分)/急性期CT評分*100]降低4%,意味著肺部殘留異常影像恢復越慢。」

他同時表示,對於焦慮抑鬱,該研究未發現年齡與其風險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

至於患者出院後報告的這些症狀或者出現的部分指標異常,是否為感染新冠病毒導致的?曹彬表示,現在還不能下這樣一個結論。

「我們通過本研究想要傳遞的是大家要關注新冠康復病人,系統了解他們目前的健康狀況如何。他們除了受到病毒感染的影響之外,還有各種基礎疾病,在住院期間接受多種治療。當然,即使是未感染新冠的人群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有症狀人群,所以這些症狀受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僅僅是一個新冠病毒。我們期待這些問題能在將來的研究中得到更加全面的解答」,曹彬表示。

另外,隨訪的新冠患者大部分報告了至少一項症狀,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幫助新冠患者更好地康復?

該論文的另一位作者、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在直播解答中表示,剛剛恢復的病人,在早期可能會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氣短,「這個我自己作為一名曾經感染新冠的患者,體會是比較深的。」

黃朝林同時表示,這些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不做康復訓練,也會逐漸消失,甚至完全消失。而軀體功能的障礙,比如乏力,容易疲勞、肌肉酸痛、肌肉萎縮、肌肉下降、肌力下降等,可通過一些功能的鍛鍊來逐漸恢復,在後期也會完全消失。

另外,他也強調,焦慮、抑鬱等心理功能障礙,可能跟疾病本身有一定關係,也可能還是來源於社會、家庭,甚至是同事的歧視和不理解。「這可能需要自己的調整,以及心理科大夫的疏導,甚至心理學方面的疏導可能更有意義。」黃朝林說道。

03半年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一半,是否意味著會存在再次感染風險?

關於新冠患者,人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也就是得過新冠後是否就無需擔心再感染病毒,也有了答案。

在此次跟蹤研究中,有94名患者因在克立芝治療新冠的臨床試驗中在感染峰值時進行了抗體水平檢測,因此研究者利用這些數據,分析了他們預後抗體水平變化情況。

具體來說,研究者採集了94名住院患者出院前血漿以及出院後6個月的血漿樣本。由此他們對患者血漿中的IgM、IgA、IgG抗體以及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和抗體滴度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與出院時相比,這些患者的中和抗體陽性率和滴度中位數均顯著降低,其中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了52.5%。

這項研究的另一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王健偉強調,在解讀這些數據時,我們需要注意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樣本量比較小,只有94組配對樣本,還需要擴大樣本進行研究;受試者均為重症患者,沒有納入輕症、中症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需要納入不同臨床表型的感染者進一步回答該問題。

此外,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等獲得性免疫中,何種免疫反應在抗病毒免疫中起決定作用?在體液免疫反應中,除中和抗體是否存在其他免疫保護機制?抗體水平需要達到多高才能提供保護?患者體內中和抗體降低後是否存在再次感染的風險?對於這些問題,王健偉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020年初的疫情中,武漢金銀潭醫院曾收治大量重症和危重症新冠患者。根據《柳葉刀》發布的新聞稿,曹彬表示,新冠肺炎這種「新」疾病對患者的長期影響僅僅是剛開始顯露,許多病人出院後仍然受多種後遺症困擾,特別是重症病人。因此,研究者未來仍需要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以更好地揭示新冠肺炎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來自義大利馬裡奧·內格裡藥理學研究所的Monica Cortinovis等人在《柳葉刀》發表評論稱,由於目前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研究不多,這項研究提供了及時、有用的信息。不過,該研究追蹤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樣本較少,僅有4%的ICU病人。這一人群中此前有個案顯示,他們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生理功能都受到了極大損傷,出院後恢復難度大。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更多地著眼於擴大樣本的代表性。

賽先生

相關焦點

  • 未感染人群體內竟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SARS康復者也...
    就在7月14日人們被一篇稱部分康復患者血漿中的抗體60天就衰減到「免疫無能」的英國研究震驚之餘,新加坡的一項最新研究帶來了一個反轉性的好消息:從COVID-19和SARS中康復的人以及從未感染過這兩種病毒的健康研究對象體內,竟然也發現了存在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這為人體維持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提出了一種希望。
  • 治療性新冠特免血漿製品投入臨床!康復者的血液到底有多重要?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mr now(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先看一下新聞的內容。 日前,國藥中國生物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採集工作,開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漿製品和特免球蛋白的製備。
  • 研究:20%新冠患者被診患精神疾病
    感染新冠和精神健康有多大聯繫?一項新研究發現,曾感染新冠的患者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可能更大。據路透社報導,美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20%的曾感染新冠的患者在90天內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新冠患者更易出現精神疾病這項研究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上。
  • 1733例金銀潭新冠患者隨訪:超七成半年後至少有一種症狀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1733例金銀潭新冠患者隨訪:超七成半年後至少有一種症狀新冠病毒暴發一年之後,患者急性期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發病機制和併發症在此前的研究中已得到明確描述,但疾病的長期後果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 科學家:新冠康復者的血漿無法防止中度症狀患者情況惡化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英國醫學雜誌》(BMJ)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漿無法防止中度症狀患者情況惡化。印度科學家對該國39家醫院464名新冠肺炎中度症狀成年患者的病情進行了分析。其中超半數患者(235人)除接受常規治療外,還被注射了康復者的血漿,其餘患者則只接受常規治療。
  • 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蹤調查:超7成半年後仍有健康影響
    2021年1月9日,《柳葉刀》上的最新研究隨訪了2020年初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 研究發現,有76%的人確診新冠六個月後仍有至少一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勞和睡眠障礙,其他心理症狀譬如焦慮、抑鬱也十分常見。此外,這篇文章還提到患者六個月後抗體水平較感染之初降低,存在再度感染的風險。
  • 《柳葉刀》:76%新冠患者半年後出現不良症狀,部分肺功能障礙
    來源:果殼新冠患者出院之後,仍有 76% 的人在隨後半年出現了不良症狀,主要包括疲勞或肌無力、失眠、焦慮或抑鬱等。這是上周六刊發於《柳葉刀》的一篇論文,研究者追蹤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1733 名新冠患者的健康情況。
  • 德國大舉啟動充滿希望的新療法:利用抗體克制新冠病毒
    3月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引起了國際學界的關注。這項動物試驗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後恢復健康的猴子不會再次被感染。 一方面,這項工作有助於了解痊癒者到底是否對新冠病毒具備免疫力;另一方面,價格相對低廉的抗體檢測也有助於流行病學專家更為準確地掌握疫情的全局。 各國學者目前都傾向於認為,痊癒者至少在今後幾年時間內具備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但是這一判斷尚缺乏可靠的實證依據。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最初幾個月,科學家就想弄清重症疾病是否與1型幹擾素的減少有關。而今日發表的兩篇論文,證實了他們的猜想。 在第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分析了987名重症新冠患者的血液樣本。
  • 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布...
    一劑康復者血漿可迅速清除新冠病毒!上海瑞金醫院等發表10例重症患者療效康復者恢復期血漿被視為有潛力的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搶救療法之一,中國衛健委和美國FDA都已允許在危重症患者中採用這一療法,但其潛在臨床益處和風險仍有待驗證。
  • 再論復陽: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發現,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本文作者:EVEE 近期,國家衛健委在最新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的健康監測標準進行了強化,建議其在出院後接受 14 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
  • 較真丨有報導稱新冠病毒能在康復者體內存留數周但傳染力變弱,該...
    原論文提到「這項研究僅限於少數輕度或中度感染的患者。對於非醫護人員及出院或隔離後感染較嚴重的患者,應進行進一步的隨訪研究」,可見報導標題的說法是很片面的。病人好轉的過程中,由於將病毒徹底從人體清除需要一定時間,停藥後也可能出現少量反彈,所以在這過程中,核酸檢測「復陽」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檢測為陽性並不代表康復者病情再次復發或者再次感染。
  • 一項研究稱人體針對新冠免疫力可持續將近幾年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預印本網站bioRxiv本周一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以產生持續性的免疫力,至少有6個月,有些可以持續幾年之久。加州拉荷亞免疫學研究所和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學家收集了185名19—81歲美國成年新冠病毒感染者數據,他們大多數只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實驗過程中,有些人提供了一次血液樣本,另一些人提供了幾份樣本做互相對照。
  • 新冠患者康復後會有哪些後遺症?這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新冠患者康復後會有哪些後遺症?這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他從2003年非典暴發後開始研究和收集傳染病對康復者的長期影響。關於此次新冠康復者的後遺症問題,Petri博士從生理和心理健康等7方面進行了闡釋。1. 精神混亂或者重症監護症候群在ICU接受護理的最嚴重的病人,有譫妄的重大風險。譫妄是指一組症候群,又稱為急性腦症候群。表現為意識障礙、行為無章、沒有目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 新研究提供可能導致新冠併發症的幹擾素問題的細節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新冠肺炎患者免疫反應的研究人員可能最終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有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COVID-19併發症。COVID人類基因努力詳細介紹了一對關於幹擾素問題的突破性發現,這些問題可能在COVID-19的過程中危及生命。科學家們發現,一些人有幹擾素的自身抗體,而另一些人可能患有以前未被診斷的影響幹擾素功能的遺傳病。
  • 新冠康復者抗體會很快消失?國外的最新研究,給出了不同結果
    近日有研究稱,新冠康復者體內的病毒會很快消失,這個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有人擔心疫苗作用降低,有人擔憂二次感染的發生,還有人表示"群體免疫"這種想法應該徹底拋棄了。但針對新冠康復者體內抗體能存在多久的問題,有研究人員給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
  • 7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
    本報訊 4月3日,經過嚴格篩查,在貴州省將軍山新冠血漿採集點,7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成功捐獻恢復期血漿2400毫升。   志願者表示:「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我們康復了,但還有很多飽受新冠病毒折磨的同胞在等待救治,我們願意用我們的血漿去幫助他們。」
  • 刷屏,新冠抗體藥物和疫苗開發又有這些重要進展
    今天,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一共有5篇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的研究論文同時上線,介紹了多款新發現的人源中和抗體以及抗體「雞尾酒療法」。
  • 學術頭條:15歲少年成NEJM最年輕作者,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
    新冠病毒入侵之門ACE2 在男性血液中的濃度更高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心臟病學系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研究通過分析數千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數據表明,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受體ACE2,在男性血液中的濃度高於女性。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性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存在很大風險嗎?
    來源標題: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存在很大風險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堅戰」中,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立下了汗馬功勞。全國各地紛紛採集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截至目前,共採集血漿上千例,用於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取得了顯著成效。那麼,到底是什麼「魔力」使得康復者血漿治療在眾多治療方法中脫穎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