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康復者中,肌肉無力是很常見的一種症狀,圖片來自commonhealth.com.tw
新冠肺炎對患者健康的影響並非僅限於感染期間,康復後也會產生長期的影響。然而截止目前我們仍不是很清楚。此前不少研究顯示,感染新冠後患者嗅覺和味覺不靈敏,另有研究顯示,部分中老年感染者在感染期間以及康復後腦子會不好使,出現胡言亂語,甚至是幻覺。 為了探究新冠對人類健康帶來的長期影響,國內一組研究團隊對新冠康復患者進行了大規模的隨訪。2021年1月9日,《柳葉刀》發表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對2020年初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進行隨訪。
新冠肺炎對大腦的影響被越來越多的病例所證實,但具體情況仍不清楚,圖片來自newsroom.uw.edu/Alice Gray 研究發現,雖然有76%的人確診新冠六個月後至少有一項症狀,但主要以疲勞或肌肉無力為主,其他症狀如睡眠障礙、焦慮或抑鬱的比例在四分之一左右。此外,這篇文章還發現六個月後患者抗體水平較感染之初降低。 1月9日下午,研究者在直播解答中強調,日常活動存在困難的比例僅佔2%,可見對於絕大多數出院患者這些症狀並未影響正常生活,且推測症狀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進一步降低。
01超7成患者半年後仍至少有一項健康問題,結論是怎麼來的
2020年1月初到5月底期間,武漢金銀潭醫院共有2469名新冠患者出院,本研究招募到1733名出院新冠患者。其餘736人因隨訪前死亡、精神疾病或阿爾茲海默病、再次入院、因其他疾病肢體活動不便、拒絕接受等原因無法參與隨訪。
在這1733名出院患者中,年齡中位數為57歲。研究進行於2020年6月到9月初,距患者新冠症狀出現時間的中位數為186天,即六個月左右。
研究人員通過面對面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腎功能、糖化血紅蛋白)以及6分鐘步行試驗評估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還對其中的390人進行了肺功能、胸部CT等輔助檢查。
結果顯示,雖然有76%的患者報告至少仍有一項症狀,但主要以疲勞或肌肉無力為主,自報有上述症狀的佔63%,26%報告存在睡眠障礙,而23%的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症狀。這些人群的症狀存在重合,即一名康復患者可能同時有多個症狀。
在348名完成了肺功能測試的前患者中,此前的重症患者有肺功能異常的跡象。研究結果顯示,7等級量表5到6分的重症患者(即需要呼吸機)中超過一半(56%),氧氣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擴散能力下降。這一數字在4分患者(普通吸氧)中為29%,而在3分患者(不需要吸氧)中為22%。 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顯示,此前的5到6分患者中有29%未達標,而4分患者中未達標人數佔比為24%,3分患者中為22%。
新冠肺炎對其他器官的影響也在後續追蹤研究中有所體現。研究人員發現,在822名住院期間未出現急性腎損傷且腎功能正常的病人中,13%在出院後腎功能下降。
02患者的預後情況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是新冠病毒
在《知識分子》今天的報導中,有讀者提出疑問:隨訪對象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患者年齡是否會影響預後遠期結果?
對此,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曹彬在1月9日《健康界》的直播答疑中表示,年齡本身確實與部分遠期預後有關聯。
論文顯示,年齡與部分遠期預後影響存在關聯,圖源Lancet
「從我們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年齡每增加10歲,肺彌散功能障礙、疲勞或者肌肉無力的風險分別增加27%、17%,而CT評分的變化比例[(急性期CT評分-隨訪期CT評分)/急性期CT評分*100]降低4%,意味著肺部殘留異常影像恢復越慢。」
他同時表示,對於焦慮抑鬱,該研究未發現年齡與其風險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
至於患者出院後報告的這些症狀或者出現的部分指標異常,是否為感染新冠病毒導致的?曹彬表示,現在還不能下這樣一個結論。
「我們通過本研究想要傳遞的是大家要關注新冠康復病人,系統了解他們目前的健康狀況如何。他們除了受到病毒感染的影響之外,還有各種基礎疾病,在住院期間接受多種治療。當然,即使是未感染新冠的人群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有症狀人群,所以這些症狀受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僅僅是一個新冠病毒。我們期待這些問題能在將來的研究中得到更加全面的解答」,曹彬表示。
另外,隨訪的新冠患者大部分報告了至少一項症狀,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幫助新冠患者更好地康復?
該論文的另一位作者、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在直播解答中表示,剛剛恢復的病人,在早期可能會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氣短,「這個我自己作為一名曾經感染新冠的患者,體會是比較深的。」
黃朝林同時表示,這些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不做康復訓練,也會逐漸消失,甚至完全消失。而軀體功能的障礙,比如乏力,容易疲勞、肌肉酸痛、肌肉萎縮、肌肉下降、肌力下降等,可通過一些功能的鍛鍊來逐漸恢復,在後期也會完全消失。
另外,他也強調,焦慮、抑鬱等心理功能障礙,可能跟疾病本身有一定關係,也可能還是來源於社會、家庭,甚至是同事的歧視和不理解。「這可能需要自己的調整,以及心理科大夫的疏導,甚至心理學方面的疏導可能更有意義。」黃朝林說道。
03半年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一半,是否意味著會存在再次感染風險?
關於新冠患者,人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也就是得過新冠後是否就無需擔心再感染病毒,也有了答案。
在此次跟蹤研究中,有94名患者因在克立芝治療新冠的臨床試驗中在感染峰值時進行了抗體水平檢測,因此研究者利用這些數據,分析了他們預後抗體水平變化情況。
具體來說,研究者採集了94名住院患者出院前血漿以及出院後6個月的血漿樣本。由此他們對患者血漿中的IgM、IgA、IgG抗體以及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和抗體滴度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與出院時相比,這些患者的中和抗體陽性率和滴度中位數均顯著降低,其中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了52.5%。
這項研究的另一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王健偉強調,在解讀這些數據時,我們需要注意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樣本量比較小,只有94組配對樣本,還需要擴大樣本進行研究;受試者均為重症患者,沒有納入輕症、中症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需要納入不同臨床表型的感染者進一步回答該問題。
此外,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等獲得性免疫中,何種免疫反應在抗病毒免疫中起決定作用?在體液免疫反應中,除中和抗體是否存在其他免疫保護機制?抗體水平需要達到多高才能提供保護?患者體內中和抗體降低後是否存在再次感染的風險?對於這些問題,王健偉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020年初的疫情中,武漢金銀潭醫院曾收治大量重症和危重症新冠患者。根據《柳葉刀》發布的新聞稿,曹彬表示,新冠肺炎這種「新」疾病對患者的長期影響僅僅是剛開始顯露,許多病人出院後仍然受多種後遺症困擾,特別是重症病人。因此,研究者未來仍需要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以更好地揭示新冠肺炎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來自義大利馬裡奧·內格裡藥理學研究所的Monica Cortinovis等人在《柳葉刀》發表評論稱,由於目前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研究不多,這項研究提供了及時、有用的信息。不過,該研究追蹤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樣本較少,僅有4%的ICU病人。這一人群中此前有個案顯示,他們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生理功能都受到了極大損傷,出院後恢復難度大。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更多地著眼於擴大樣本的代表性。
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