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冠低質量論文泛濫 科研人員不該「趁疫情危機」丟掉道德使命
卡內基梅隆大學道德與政策中心主任、Clara L. West 的倫理學與哲學教授 Alex John London 和麥吉爾大學生物醫學倫理部教授兼主任 Jonathan Kimmelman 在 Science 雜誌網站發表文章,他們呼籲全球研究界,不應以當前 COVID-19 疫情爆發的緊迫性為理由,在病毒研究和疫苗研發等方面降低科研標準。
大規模研究表明 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
5月11日,Eli S. Rosenberg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 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or Azithromycin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New York State」的研究論文,在紐約都會區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用羥氯喹和/或阿奇黴素治療,或兩者均用兩種方法治療,均與院內死亡率差異無顯著相關性。
新冠病毒入侵之門ACE2 在男性血液中的濃度更高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心臟病學系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研究通過分析數千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數據表明,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受體ACE2,在男性血液中的濃度高於女性。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性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癌症死亡率至少上升20%
倫敦大學學院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預測,受 COVID-19 大流行病的影響,在未來 12 個月內,英國新診斷出癌症的患者死亡率至少增加 20%。這些新增死亡病例包括一部分感染 COVID-19 的癌症患者,還有因診斷較晚或延誤了化療等治療機會的患者。
洛匹那韋/利託那韋三聯療法對新冠輕中症有效 袁國勇團隊發表臨床試驗結果
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袁國勇院士團隊的一項2期臨床試驗結果,在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輕中症患者中,早期使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利巴韋林+幹擾素β-1b的三聯療法,顯著加快了病毒核酸檢測轉陰和症狀改善,縮短住院時間。研究團隊介紹,這是比較該三聯療法和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單獨用藥的首個隨機對照試驗。
發現SARS-CoV-2的中和抗體
《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blocking SARS-CoV-2 infection報導了一種能中和SARS-CoV-2病毒的單克隆抗體。不過,仍需進一步探索該研究結果是否能轉化應用於臨床。
研究:肺阻塞患者感染新冠後 死亡風險高達60%
一項新研究通過觀察得出結論稱,當前吸菸者和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人,罹患新冠感染的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增加,死亡率更高。這項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Jaber Alqahtani團隊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
李文斌團隊發表首個針對COVID-19兒童患者首發症狀為非呼吸道症狀研究
5月12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兒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兒科及武漢婦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員在《兒科學前沿》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建議患有疾病和腹瀉、伴有發燒或有新冠病毒接觸史的兒童應被懷疑感染了COVID-19。
英美科學家開發AI診斷工具 無需檢測即可判斷是否感染新冠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健康科學公司ZOE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工智慧診斷工具,可以根據患者的症狀來預測他們是否可能感染COVID-19。他們的研究結果於5月11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
史衛峰團隊《細胞》子刊發表論文:為駁斥「新冠病毒人造」陰謀論提供證據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團隊在《細胞》子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描述了最近發現的一種蝙蝠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在基因組某些區域是SARS-CoV-2的近親,它在病毒突刺蛋白的S1和S2亞基的連接處以類似於SARS-CoV-2的方式插入胺基酸。
最新《科學》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機制
《科學》最新一期,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和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主導的一支研究團隊報告了他們在免疫系統中的一項重要發現,為器官移植中的慢性排斥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策略。小鼠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基於這項發現對免疫細胞做相應的處理,讓腎和心臟等移植器官的存活時間延長數倍。
追蹤喜馬拉雅山的樹線變化 我國科學家有新發現
我國一支科研團隊近日發布研究成果,認為除氣候原因外,樹木間的競爭和互利也導致了喜馬拉雅山中段樹線爬升速率的變化。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格局與過程團隊研究員梁爾源及合作者發布,日前發表於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知名刊物《生物地理學期刊》。
枯葉蛾科昆蟲馬尾松毛蟲基因組首次解析
從中國林科院獲悉,該院專家成功構建出包含30條染色體的馬尾松毛蟲高質量基因組,日前該成果在《分子生態資源》雜誌在線發表。這是枯葉蛾科昆蟲的首次基因組解析,將為馬尾松毛蟲和其他枯葉蛾科昆蟲的功能和進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墨子號」實驗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5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物理》。
大豆提高花椒樹耐旱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潘開文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李自龍,以花椒單作、花椒-大豆和花椒-辣椒間作模式為研究對象,比較研究極端乾旱對不同間作模式中花椒和伴生作物的形態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Peer J。
機器學習方法提升太陽耀斑預報能力
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空間中心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方法研究發現,機器學習方法可以更完善地描述太陽耀斑活動區中性線梯度圖像特徵,提取出新的耀斑先兆因子,有利於提升耀斑預報能力以及預報提前量。該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雜誌》。
科學家發現侏儒黑山龍化石
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至中新世消失。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麗萍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相關論文發表在《系統古生物學雜誌》。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他們從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定量分析了鄰近效應的大小,為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輻射傳輸模擬與地表溫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中國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我國 「科學」號科考船的研究人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了自然狀態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其拉曼譜峰在頻移、半峰寬等光譜參數上與實驗室內模擬獲得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完全一致。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
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2020屆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發布會上表示,為積極應對今年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在升學擴招、渠道開拓、就業服務、加強指導、支持湖北等五方面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教育部:全國770多個招生單位已公布學校複試分數線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12日公布關於高校考試招生及畢業生就業有關情況。其中提到,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高三年級學生均已返校復學,各地中學普遍根據調整後的高考時間優化調整了教學計劃安排。
多所試點高校發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近日,多所高校陸續發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從簡章來看,試點院校均做了科學設計和系統籌劃,致力於打通評價、選拔、培養和後續發展等多個關鍵環節,為國家基礎學科的長期發展,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儲備輸送拔尖人才。
大科學裝置「補短板」 高功率高可靠速調管研製平臺項目開建
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承建的大科學裝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調管研製平臺項目日前在北京懷柔正式開工建設。高功率速調管可提供高能微波,是高能對撞機、可控熱核聚變裝置、同步輻射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散裂中子源以及子午工程等大科學裝置的關鍵組成部分。
第45顆北鬥導航衛星入網工作
從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獲悉,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45顆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於近日正式入網工作,接替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3顆衛星,使用衛星編號1提供服務。
一箭雙星 快舟一號甲火箭成功發射2顆行雲工程首發衛星
北京時間5月12日9時16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和「行雲二號」02星2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停滯40年!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啟
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該成果顯示,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
15歲少年NEJM發表一作論文創該刊最年輕作者記錄
15 歲的加拿大少年 Thomas F. Khairy 在全球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 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一篇名為「與重新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顫器相關聯的感染」(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醫學論文,這使他成為該刊史上最年輕的第一作者。
中科院發布10條誠信提醒
5月12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2020全院科研誠信建設工作視頻會,會上發布了《關於科研活動原始記錄中常見問題或錯誤的誠信提醒》。該誠信提醒根據日常科研不端行為舉報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總結當前科研活動中原始記錄環節的常見問題或錯誤,予全院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以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的誠實守信行為,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
統計學家阿德裡安·史密斯當選英國皇家學會下任主席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宣布,統計學家阿德裡安·史密斯爵士(Sir Adrian Smith)當選該機構的下一任主席,將於 2020 年 11 月 30 日接替現任主席、生物物理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的職位,正式上任。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