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羥氯喹治療新冠論文撤回,2020年度邵逸夫獎揭曉,火星首個...

2020-11-30 前瞻網

77名諾獎得主聯名批評NIH,反對終止資助中國蝙蝠冠狀病毒研究

當地時間 5 月 21 日,77 名美國諾獎得主聯名上書,要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所長 Francis Collins 和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 Alex Azar 立刻重新審查 NIH 一項有爭議的決定。該決定終止了一項在中國進行的、和蝙蝠冠狀病毒有關的研究撥款,理由是它不再符合該機構的工作重點。諾獎得主們在信中表示,NIH 關於取消撥款的解釋是「荒謬的」。他們認為,「此舉通過幹預科學行為樹立了危險的先例,並在授予聯邦研究經費的過程中損害了公眾的信任。」

「羥氯喹治療新冠」預印本論文被撤回,作者表示不希望被繼續引用

根據 RetractionWatch 消息,法國學者撤回了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新冠肺炎有效的爭議性預印本論文,該論文曾被美國一些政客用作推行羥氯喹的證據。這篇論文 5 月 11 日發布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 上,隨後在美國時間 5 月 20 日被撤回。論文的撤回聲明:「作者已經撤回手稿,並且不希望它被繼續引用。由於該論文中的羥氯喹引發了爭議,並且考慮到這項研究屬於回顧性分析,作者準備在同行評審後對手稿進行修訂。」

利用AI診斷新冠肺炎將更準確和高效

目前,檢測新冠肺炎患者的方法是SARS-CoV-2病毒特異性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該方法最長需要兩天才能完成,而且可能要反覆檢測才能排除潛在的假陰性結果。而《自然-醫學》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出,運用AI算法檢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準確地診斷COVID-19患者。研究發現,對於RT-PCR檢測呈陽性,但CT掃描顯示正常的COVID-19患者,AI系統表現更佳,AI能準確地將25名患者中的17名鑑定為COVID-19陽性,而兩名放射科醫生將所有患者都鑑定為COVID-19陰性。

上海研究團隊《自然》發文:感染新冠後,哪些因素會讓疾病加重?

5月20日,《自然》雜誌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 preview)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上海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們通過分析上海的326名確診新冠病例,找到了和新冠疾病臨床預後相關的一些預警因子。本研究有三名通訊作者,分別為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盧洪洲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陳賽娟院士與王升躍研究員。

新研究揭示:去年10月新冠病毒已開始傳播

由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銜帶來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SARS-CoV-2最早可能在2019年10月已經從中間宿主跳到人類,並且由此引發的全球大流行在2019年12月底已經開始。該報告以預校稿的形式在線發布於國際醫學期刊《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報告通訊作者Balloux認為,任何試圖找到「零號患者」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因為病毒幾乎「無處不在」,存在太多的「零號患者」。

同日兩篇《科學》:新冠疫苗開發又迎重要進展

5月20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同日發表了兩篇關於新冠疫苗開發的重要論文:哈佛醫學院旗下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開發了一種DNA疫苗,發現接種後的恆河猴體內產生了抗體,且可以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此外,他們還發現,從新冠病毒感染中康復的恆河猴,同樣可以產生免疫力,防止病毒的再次感染。這兩項研究對於指導疫苗的開發,以及了解抗體的持久保護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Science流行病建模綜述:捕捉冠狀病毒傳播全過程

芝加哥大學生態與進化系的Sarah Cobey近日在Science雜誌撰文,綜述了近15年來關於流行病傳播動力學的建模研究,梳理科學界對冠狀病毒流行病的已有認識。在疫苗上市之前,新冠病毒仍會繼續存在,需要建立更好的模型,以預測和應對長期的疫情。

北大八年磨一劍:飛秒掃描隧道顯微鏡,捕獲極化子動力學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勝研究員、翁羽翔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院士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獲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該研究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並被選為編輯推薦文章。

我國科學家找到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金鑰匙」

22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團隊在小麥赤黴病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了小麥抗赤黴病基因Fhb7,並揭示了其抗病遺傳及分子機制。目前,Fhb7基因已經申請國際專利,攜帶該基因的材料已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並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這一發現為解決小麥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全球2.2億人正在面對砷汙染地下水的威脅

一篇新發表的 Science 論文展示了迄今為止最準確和詳細的全球地下水砷濃度預報圖。其中,中亞部分地區以及北極和亞北極的廣大地區均為潛在的砷汙染區域。該研究將全球 80 個地下水砷研究的數據進行了彙編,並用機器學習對全球砷風險進行建模。所得到的分布圖顯示了全球地下水的汙染危害。據這些結果披露,風險最高的區域包括亞洲和南美地區。

葉綠體竟然會跑到病菌入侵部位,對抗感染

為了更好地理解葉綠體對致病疫黴的防禦效果,科學家們開展了一項研究。在植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菸草裡,他們引入了一種能在葉綠體基質裡表達的綠色螢光蛋白。隨後,科學家們讓菸草感染了致病疫黴。後續分析結果發現,葉綠體會聚集在感染的位點附近,並將致病菌的「觸手」緊緊包圍,防止他們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在觀察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了兩次罕見的現象——在葉綠體的合力衝擊下,病原體的「觸手」不堪重負,被活生生壓垮。

美科學家揭示血紅蛋白進化複雜性的起源

美國芝加哥大學Joseph W. Thornton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他們揭示了血紅蛋白進化複雜性的起源。5月20日,《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他們使用祖先蛋白重建和生物物理分析方法來闡明脊椎動物血紅蛋白的起源,脊椎動物血紅蛋白是旁系α-和β-亞基的異四聚體,它通過以適度親和力協同結合氧來介導呼吸氧的運輸和交換。他們證明了現代血紅蛋白是從古老的單體演變而來的,並表徵了現代四聚體通過其進化的歷史「缺失環節」——一種具有高氧親和力的非協同同型二聚體,在基因複製之前就已經存在,產生了不同的α-和β-亞基。

碳纖維正極的固態鋰電池:安全、強勁、耐久

基於石榴石固體電解質的固態鋰電池有效避免了有機電解液易燃的安全問題,但是固體電解質和固體電極之間的界面阻抗較大, 導致循環性能不佳。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郭向欣研究員(本刊編委)採用三種不同的導電碳構築 LiNi1/3Co1/3Mn1/3O2基正極,與Li6.4La3Zr1.4Ta0.6O12  陶瓷固體電解質構成的固態鋰電池。充電到高電壓時氣相生長碳纖維比科琴黑和超導炭黑引起的副反應更少,減少了對電池內阻有不利影響的碳酸鹽類副產物,展現出更優異的循環性能。

一個癌基因的突變讓人怎麼吃都吃不胖

總有一些人,無需控制飲食和合理運動,也能保持良好的身材。近日發表於《細胞》的一項研究發現,這可能與ALK基因的表達有關。ALK是一種原癌基因,在多種癌症中都存在突變。研究人員對比了愛沙尼亞約47000人的基因組,發現在「吃不胖」的人中,ALK基因中存在一種獨特的突變。研究還顯示,在正常飲食和活動水平下,失去ALK基因的小鼠的體重和體脂較低。小鼠實驗還顯示, ALK基因能夠調控脂肪的消耗。研究者希望未來可以通過抑制ALK基因的表達,來幫助改善肥胖問題。

為什麼冬天很難起床

在寒冷的冬天裡起床總是很艱難,一項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找到了溫度影響睡眠周期的線索。他們在果蠅觸角上發現了一類冷覺神經元,當溫度低於適宜生存的25℃時,它們會被激活,並向大腦神經元網絡中控制晝夜節律和睡眠的的部分發送信號。通常情況下,早晨的陽光會激活這些和晝夜節律相關的大腦神經,而冷覺神經元的信號會使它們關閉。在人類中,睡眠也與體溫緊密相關,因此科學家認為人類可能擁有與果蠅相似的睡眠調節機制。

大型龍蝦製造的聲音或能傳到3千米之外

最近,《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記錄了法國Saint Anne du Portzic海灣的24隻棘刺龍蝦發出的1560次觸角刮擦聲。結果發現,只有大型個體的聲音可以在100米的距離收錄到,而中型、小型和超小型個體分別在50米、20米、10米以上的距離就收錄不到了。根據以上測量結果、預期聲強損失,以及實驗期間的背景噪聲水平,作者估計大型龍蝦的觸角刮擦聲或能在400米遠的地方探測到。作者推斷,在低背景噪聲條件下,最大個體(13.5釐米長)的觸角刮擦聲有望在3千米之外被探測到。

穩定性提高百倍的微波信號

根據傳統的星系形成模型,最古老的星系誕生於大爆炸後約40億年。而在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觀察到一個在大爆炸15億年後形成的大質量旋轉星系盤,這樣的發現支持了另一種星系形成理論——冷吸積模式。不同於要求氣體首先被加熱的傳統模型,冷吸積模式中,落入星系盤的氣體可能是冷的,因此星系可以快速凝結、形成。研究人員也指出,未來需要更多類似觀察才能確定冷吸積模式是否是星系形成的普遍方式。

9部門發文:科研人員可獲不低於10年職務成果使用權

近日,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工信部等九部門日前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將分領域選擇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通過3年試點,探索建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機制和模式,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單位可賦予科研人員不低於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

教育部啟動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工作

近日,教育部發布《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推動整體實力強、專業學科綜合優勢明顯的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供優質資源和營造良好創新氛圍為抓手,以改進體制機制為保障,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建設內涵,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揭曉,6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 21 日公布了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 6 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 3 個獎項,每項獎金為 120 萬美元。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予英國科學家格羅·米森伯克(Gero Miesenböck)、德國科學家彼得·黑格曼(Peter Hegemann)以及格奧爾格·內格爾(Georg Nagel)以表彰他們在光遺傳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中做出的貢獻。

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享年62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於 2020 年 5 月 20 日因病逝世,享年 62 歲。萬衛星主要從事電離層物理、電離層電波傳播、高層大氣物理等領域的研究,在電離層與大氣層的耦合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系列成果。

李飛飛出任推特董事會成員:將利用AI技術持續推動變革

北京時間 5 月 12 日,推特公告宣布,任命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前谷歌副總裁李飛飛為董事會獨立董事,立即生效。李飛飛表示:「推特是科技連接世界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很榮幸在推特公司歷史上如此重要的時刻成為董事會的一員。AI 和機器學習將對技術及其用戶產生巨大的影響,希望能在此奉獻我的經驗,讓所有使用這項服務的人受益。」

日本研究機構宣布成功移植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臟細胞

日本國立成育(成長發育)醫療研究中心21日宣布成功為一名肝病患兒進行了肝臟細胞移植,移植用的肝臟細胞由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而成。這家研究所稱這是世界首例培養自人類胚胎幹細胞的肝臟細胞移植。這項臨床治療研究始於2019年10月,這家研究所的團隊向患有先天性尿素循環障礙的新生兒肝臟血管注射了由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臟細胞,並觀察到注入的肝臟細胞產生了能分解氨的酶,患兒的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NASA新一代紅外望遠鏡被命名為「羅曼」

美國宇航局(NASA)於當地時間周三宣布,已將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更名為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羅曼望遠鏡主鏡直徑為2.4米,這與哈勃主鏡口徑相當,其拍攝深空圖像的解析度也與哈勃相同,但其視場比哈勃寬100倍,這就使其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拍攝更廣天空的圖像。羅曼是NASA首位天文學部門主管,有「哈勃望遠鏡之母」之稱。羅曼望遠鏡目前正在研發中,預計於2025年發射。

火星首個腳印可能歸她

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Jessica Watkins是一批新太空探索者的先鋒,他們將前往月球,也許有一天還會去火星。Watkins博士期間研究的是火星上的山體滑坡。現在,她有機會成為第一個在這顆紅色星球上行走的人。今年年初,Watkins從NASA太空人班畢業。作為一名行星地質學家,她是該機構Artemis計劃的主要候選人,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4年底再次將人類送上月球。之後,只有32歲的Watkins甚至可能會去火星旅行。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衝頂日期延後

5月21日,原計劃於5月22日登頂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決定,所有隊員撤回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休整待命,登頂測量計劃將再次調整。5月21日,由於珠峰海拔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過深等原因,修路隊經過反覆嘗試未能打通至頂峰的攀登路線,為避免強行衝頂帶來的安全風險,決定下撤。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自然》最新論文:不支持用氯喹和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在線發表兩篇評估氯喹和羥氯喹抗病毒活性的醫學研究論文指出,氯喹和羥氯喹對於獼猴或人肺細胞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未出現明顯的抗病毒作用。綜合來看,這兩項研究並不支持使用羥氯喹和氯喹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者。
  • 《自然》雙重磅:實錘了,氯喹和羥氯喹不抗新冠
    今天的《自然》上,分別刊登了德國和法國科學家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曾經被認為有望治療新冠肺炎,甚至被一些政要捧上神壇的抗瘧藥氯喹和羥氯喹,並不能在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當中發揮作用!氯喹/羥氯喹正是通過調節pH值限制了CatL酶的功能,從而間接抑制新冠病毒的入侵[1]。而法國科學家進行的靈長類動物實驗則顯示,不管使用劑量、使用時機如何,羥氯喹都不能起到降低病毒載量、改善臨床症狀,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這同樣推翻了此前細胞層面研究的結論[2]。
  • 認可與否定反覆:氯喹/羥氯喹治療新冠療效之謎
    氯喹和羥氯喹到底有沒有用?這大概是一個跟「瑞德西韋到底有沒有效」一樣的問題。 為什麼FDA要撤銷氯喹和羥氯喹針對新冠治療的緊急使用授權? 在全球新冠抗疫過程中,氯喹和羥氯喹是關注度僅次於瑞德西韋的藥物,也是「老藥新用」的典型案例之一。
  • FDA撤銷羥氯喹緊急使用授權 不僅治療新冠無效還幹擾瑞德西韋療效
    在尋求治療新冠的藥物或疫苗的途中,從抗疫神藥,備受川普推崇,科學家質疑,再到無效論文撤回,相關試驗或停或重啟,恐怕沒有哪一種像羥氯喹這樣戲劇性的了。
  • 羥氯喹療法、口罩無用論等多篇關於新冠肺炎的頂級期刊論文被撤稿
    2020年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一年,許多科學家為此努力奮鬥,爭分奪秒幫助人類戰勝疫情。可是,仍然有一些人,他們被政治所操弄,肆意發聲,不僅招來了較大的爭議,而且引起了極壞的影響。2020年的主題是新冠肺炎,科學家為此發表了很多論文。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新研究發現羥氯喹對新冠患者無改善效果一項公布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org 上的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羥氯喹並不能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和呼吸機使用率。研究者對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醫療中心收治的386 名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97 位服用羥氯喹患者的死亡率為 27.8%,158 位未服用該藥的患者死亡率為 11.4%,羥氯喹並未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此外服用羥氯喹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和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比也沒有差異。
  • 兩大頂級醫學期刊撤回新冠病毒研究論文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據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周四,有兩項關於新冠病毒的重大醫學研究的作者撤回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這兩項研究分別發表在了《柳葉刀》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其中,《柳葉刀》的研究是羥氯喹對新冠病毒的作用,這項研究曾引發了全球對該藥物的關注。發表這些研究的期刊稱,撤回的原因是因為,研究者們無法完全訪問其研究成果背後的資料庫來驗證原始數據。
  • 學術頭條:15歲少年成NEJM最年輕作者,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
    大規模研究表明 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5月11日,Eli S.Rosenberg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 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or Azithromycin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New York State」的研究論文,在紐約都會區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用羥氯喹和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至此,這篇論文從發表引發巨大效應到遭炮轟,再到最後的撤稿,僅僅13天。然而,羥氯喹或氯喹治療新冠疾病到底有用還是沒用?這兩種藥物又是如何走進人們視野的呢?鑑於這項數據,世衛組織 (WHO) 總幹事譚德塞於5月25日宣布新冠疾病臨床試驗項目之一 「團結試驗」 (Solidarity Trial) 暫停使用羥氯喹,並將羥氯喹安全性數據交由安全性數據監控委員會評估。這篇論文分析的病人規模龐大,看似對羥氯喹和氯喹治療新冠疾病做出了蓋棺定論,卻很快遭到全球上百名科學家的質疑,因為心律失常這一副作用在以往的報告中非常罕見。
  • 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氯喹撤稿風波:論文作者被大學解聘
    知名學術期刊《柳葉刀》氯喹論文撤稿風波持續發酵。據美國媒體statnews.com當地時間6月7日報導,美國猶他大學已經與撤稿論文作者之一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達成「雙向同意」,終止帕特爾的教職。
  • 不管世衛意見 巴西堅持推薦羥氯喹治新冠
    不管世衛意見 巴西堅持推薦羥氯喹治新冠沈敏世界衛生組織25日宣布,為避免潛在的安全風險,暫停全球範圍內探索新冠病毒療法的「團結試驗」項目中,與羥氯喹有關的分支試驗。然而,巴西衛生部同日表示,不會改變推薦羥氯喹作為新冠患者早期治療藥物的立場。
  • 組合用羥氯喹、阿奇黴素和硫酸鋅能治新冠肺炎?目前無特效藥
    國外醫療專家稱,在輕症期間,羥氯喹+阿奇黴素+硫酸鋅可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張旃等以「羥氯喹+基礎治療組」入組 20 例新冠肺炎患者,發現使用羥氯喹治療後,患者在 1-2 天臨床症狀明顯好轉。這一臨床試驗結果初步證實了羥氯喹在治療新冠肺炎中,具有緩解症狀、逆轉重症化率、縮短病程的短期療效。
  • 學術頭條:國家科技獎提名公布,首個人類細胞圖譜,銀河系邊界找到
    該平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專家團隊承建,將為國家有關部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強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治理提供決策參考,為公眾了解疫情形勢、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提供精準詳實數據。科學家開展卡介苗對抗新冠病毒實驗4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將很快開始一項針對新冠病毒的非傳統方法臨床試驗。
  • 美承認羥氯喹有效,幾十萬亡靈找誰?
    來源:網絡《國家檔案》周一報導,美國專業醫療媒體終於承認羥氯喹治療冠狀病毒有效,曾遭譏諷的黑人女醫生要求拜登道歉。去年,伊曼紐爾醫生在視頻中推了薦羥氯喹治療冠狀病毒的功效,遭到媒體和企業界的抨擊。雖然主流媒體還在遮遮掩掩地做所謂事實核查,醫學雜誌沒有辦法迴避這個問題,已經登出了學術論文,認同了羥氯喹的療效。
  • 最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羥氯喹抗新冠作用不明顯,不良反應更多
    瘧疾藥物抗新冠的爭議有了新結論。這是一項來自上海瑞金醫院的 150 名患者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不過並非雙盲,而是開放標籤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羥氯喹組的新冠病毒轉陰率沒有更高,卻有更多的不良反應報告。研究發表在 4 月 14 日的預印本期刊 medRxiv。
  •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揭曉 6位科學家獲獎
    中新社香港5月21日電 (記者 曾平)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左三)等人出席發布會。邵逸夫獎基金會於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七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格奧爾格·內格爾;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亞歷山大·貝林森、大衛·卡茲丹。
  • 磷酸氯喹、羥氯喹及雙氫青蒿素哌喹片:老牌抗瘧藥的抗新冠肺炎之路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除中國外,新型冠狀病毒已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近104個國家造成接近3萬人感染,韓國、伊朗、義大利、日本等國的疫情呈快速增長趨勢。雖然世衛組織WHO並不認同,但《自然》和《科學》雜誌已分別發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已經「全球大流行」。在新冠肺炎可能「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針對其治療的特效藥研發顯得更為迫切。
  • ...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出心臟病
    新研究發現羥氯喹對新冠患者無改善效果一項公布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org 上的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羥氯喹並不能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和呼吸機使用率。研究者對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醫療中心收治的386 名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97 位服用羥氯喹患者的死亡率為 27.8%,158 位未服用該藥的患者死亡率為 11.4%,羥氯喹並未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此外服用羥氯喹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和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比也沒有差異。
  • 學術頭條:世衛暫停羥氯喹治療新冠,珠峰測量登山隊6隊員已登頂,36...
    世衛宣布暫停羥氯喹治療新冠試驗:對治療無明顯益處鑑於近期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的觀察報告顯示,抗瘧疾藥物氯喹或羥氯喹對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沒有明顯益處,使用不當甚至可能引發併發症,世界衛生組織25日宣布暫停「團結試驗」項目中羥氯喹分支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