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藥物抗新冠的爭議有了新結論。
這是一項來自上海瑞金醫院的 150 名患者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不過並非雙盲,而是開放標籤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羥氯喹組的新冠病毒轉陰率沒有更高,卻有更多的不良反應報告。
研究發表在 4 月 14 日的預印本期刊 medRxiv。通訊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謝青、呼吸科時國朝、副院長寧光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瞿介明。羥氯喹(口服硫酸羥氯喹片)提供方為上海上藥中西製藥有限公司 。
圖 | 氯喹的分子結構。(來源:THE SCIENTIST)
迄今樣本量最大的隨機對照研究
研究自 2020 年 2 月 11 日至 29 日進行,有來自湖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的 16 個試驗中心、150 名住院患者參與。患者平均年齡 46 歲,男性佔 55%。150 名住院患者中 99% 為輕中度患者,只有 2 名重度患者。
研究分為羥氯喹 + 標準療法組(簡稱羥氯喹組)和對照組(標準療法)。羥氯喹組中給藥劑量是每天 1200 毫克,持續 3 天,之後每天的劑量是 800 毫克。輕中度患者用藥 2 周,重度患者用藥 3 周。
研究的主要評價指標是 28 天的新冠病毒轉陰率。標準療法包括靜脈輸液、氧氣支持、定期實驗室測試和新冠病毒測試、血流動力學監測和重症監護,以及提供伴隨藥物。
研究人員於 3 月 14 日進行了中期分析,並將結果提交給獨立的數據監查委員會(IDMC)進行審查。經過數據審查後決定結束該試驗。
結果顯示,羥氯喹組和對照組間的轉陰率沒有明顯差異,前者為 85.4%,後者是 81.3%。兩組患者在第 4、7、10、14 或 21 天的轉化率也相似。
圖 | 結果顯示,羥氯喹組和對照組間的轉陰率沒有明顯差異,前者為 85.4%,後者是 81.3%。兩組患者在第 4、7、10、14 或 21 天的轉化率也相似。(來源:medRxiv)
羥氯喹組可以緩解症狀,C 反應蛋白(CRP)降低,但不良反應更多。羥氯喹組有 21 名患者(30%)報告了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腹瀉,對照組只有 7 名(8.8%)。不過嚴重不良反應沒有增加。
研究人員認為,由於此研究並非雙盲試驗,結論可能會有偏倚。另外由於眾多臨床試驗進行,沒有完成預期中的 360 例患者入組的目標。
DeepTech 發現,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以 「氯喹」 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 26 個有關新冠肺炎的結果,其中 25 項為幹預性研究,但有 7 項臨床試驗已經撤銷,有 3 項研究註明了撤銷原因,即缺乏病例。
氯喹類藥物安全事故頻發
瑞金醫院研究是迄今報告的最大規模且為隨機對照的試驗,其結論可謂是目前最具說服力的。
安全性已成氯喹治療新冠的最大隱患。湯姆 · 漢克斯妻子麗塔 · 威爾遜(Rita Wilson)在一次節目中表示,在澳洲治療過程中,威爾遜在服用氯喹後有極端的副作用,包括噁心,眩暈,以及肌無力。
4 月 11 日,巴西一項發表在 medRxiv 的研究顯示,對 81 名新冠患者的臨床研究表明,氯喹或導致其心率失常乃至死亡。
研究者將患者分為高劑量和低劑量兩個隨機對照組,高劑量組在在 10 天用藥 12 克(每天用藥 2 次,每次 600 毫克),低劑量組在 5 天內用藥 2700 毫克克(僅第一天用藥 2 次,每次 450 毫克)。發現高劑量組的病患 3 天后出現心律不齊症狀,6 天后該組 11 名患者死亡,該研究因此被緊急叫停。
CNN 報導更新了死亡數據。41 人的高劑量組中已有 16 例死亡,40 人的低劑量組中有 6 例死亡。研究表明,高劑量組中至少有 2 例患者發生了室性心動過速,這是一種可導致猝死的心律失常,低劑量組中沒有人出現這種情況。
目前除了巴西這項氯喹試驗已被叫停,瑞典的醫院已被警告不要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該藥物,美國心臟病學醫學團體已敦促醫生注意該藥物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具有「 潛在的嚴重副作用 」。
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 · 瑞安在 4 月 13 日表示:「目前,隨機對照試驗尚無證據表明該藥有效。臨床醫生還被警告要注意該藥的副作用,以確保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
一向力挺氯喹的美國總統川普也遇到了專家的反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安東尼 · 福奇(Anthony Fauci )則認為羥氯喹療效有待驗證。
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磷酸氯喹被列入一般治療方法:體重大於 50 公斤者,每次 500 毫克,每日 2 次,療程 7 天。體重小於 50 公斤者,第一天和第二天每次 500 毫克、每日 2 次,隨後每次 500 毫克、每日 1 次。磷酸氯喹和羥氯喹均為氯喹的衍生物,藥理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