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呼籲深入研究病毒載量和抗體反應:對治療和疫苗很重要
當地時間3月23日,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陳瑜和李蘭娟在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評論文章「SARS-CoV-2: virus dynamics and host response 」。李蘭娟等人認為,對病毒動力學和宿主反應的了解對於制定針對COVID-19的抗病毒治療、疫苗接種和流行病學控制的戰略至關重要。然而,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體系。
科技部:中國疫情防控已取得一批切實管用的科技成果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在2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疫情發生之後,中國科技界成立科研攻關組,圍繞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病毒溯源和傳播、檢測試劑與設備、動物模型構建五大方向,取得了一批切實管用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人工肝治療等等。
中國社會質量基礎資料庫「數說抗疫」上線
近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社會質量基礎資料庫平臺的新功能模塊「數說抗疫」正式上線。該平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專家團隊承建,將為國家有關部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強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治理提供決策參考,為公眾了解疫情形勢、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提供精準詳實數據。
科學家開展卡介苗對抗新冠病毒實驗
4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將很快開始一項針對新冠病毒的非傳統方法臨床試驗。他們將測試一種具有百年歷史的抗結核病細菌疫苗——卡介苗,是否能廣泛改善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其能更好抵抗,或完全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這項研究將在醫生和護士中進行。
100%有效!羥氯喹+阿奇黴素或成治療新冠「奇兵」
3月21日,法國科學家Didier Raoulta團隊在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發文顯示:硫酸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於治療COVID-2019病人有顯著療效。在一項36人COVID-2019病人(6例無症狀,2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8例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狀)參與的臨床實驗中,第6天患者鼻咽拭子病毒轉陰率:接受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的為100%。
悄悄傳播1個半月!義大利早在1月1日就出現病毒了
根據一項發表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的文章The early phase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Lombardy, Italy(新冠肺炎在義大利倫巴第大區的早期暴發)中,14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通過倫巴第大區的5830個確診病例向前追溯,確定傳播鏈條。結果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早在2020年1月1日就開始在倫巴第大區流行,這比義大利「1號病人」發病的時間——2月20日早了1個半月之久。此外,到1月29日為止,病毒只是在倫巴第大區零星發作,但在1月30日-2月19日,病毒逐漸有了爆發勢頭。
Nature重磅!浙大郭國驥團隊繪製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北京時間2020年3月26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該論文建立了人類細胞圖譜的基本框架;發現成人非免疫細胞的廣泛免疫激活;提出體內幹細胞和祖細胞的分化過程是一個細胞基因表達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並認為基因組中的調節子預先決定了分化終端的穩定狀態。
大氣環流變化趨勢或發生逆轉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係。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科學家揭示大豆異黃酮攝入與冠心病風險下降關聯
日前,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樂與哈佛大學相關科研人員合作,分析了大豆製品及大豆異黃酮攝入量與冠心病發生之間的關係,發現大豆製品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對於膳食指南的制定和心臟保護劑篩選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循環》。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
微生物組具有服務疾病診治與生態監控的巨大潛力,但是其影響因素錯綜複雜。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解決方案。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Nature:機器學習再立功!斯坦福大牛團隊實現無創早期肺癌篩查
根據 Nature 雜誌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實現早期肺癌患者的鑑別篩查。這一方法基於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 DNA(即液體活檢),也就意味著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做到了早期且無創。
《自然》子刊:顯著縮小實體瘤,細胞免疫療法有了新突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靶向腫瘤抗原的CAR不僅能夠表達在T細胞中,也表達在巨噬細胞(macrophage),讓巨噬細胞成為攻擊實體瘤的「細胞武器」。這一療法稱為CAR-M,在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卵巢癌的小鼠模型中成功縮小動物中的腫瘤並且延長動物的壽命。
連發4篇,孫穎浩院士等首次揭示全球首份中國前列腺癌大數據圖譜
2020年3月25日,中國學者在Nature發表了4篇關於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它們分別為:1,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中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症;2,放射狀膠質祖細胞(RGPs)是主要的神經祖細胞,它們在發育中的哺乳動物大腦皮層中產生神經元和神經膠質;3,單細胞分析是分析複雜系統中細胞異質性的寶貴工具。然而,人類尚未獲得全面的單細胞圖譜;4,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是遺傳與環境之間的多因素相互作用。
人社部:國有企業今明兩年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在國新辦昨天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國有企業今明兩年擴大招聘高校畢業生的規模,不得隨意毀約,不得將在本單位實習的期限作為招聘入職的前提條件。在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方面,人社部還提出,要擴大企業吸納規模。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並籤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教育部:遴選高校退休教師到西部支教支研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啟動實施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計劃面向西部地區行業、產業、企業急需的緊缺專業,遴選組織一批高校優秀退休教師支教、支研。根據《方案》,2020年將從部分部屬高校招募120至140名退休教師支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塔裡木大學、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首批援派教師擬於2020年春季學期到位。
新疆高校4月8日起分批錯峰開學,內地師生可延後報到
3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下發通知,明確自治區區屬高等院校2020年春季學期4月8日開始分批錯峰陸續開學。根據要求,各學校具體開學日期由本學校根據疫情防控和教務教學準備情況確定,並提前通知師生。內地的教師和學生可視情延後開學報到時間。
廣東高校新增120個本科專業,17個專業被撤銷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院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廣東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12個、審批專業8個,另外,調整修業年限專業1個,撤銷專業17個,全省本科專業結構優化進一步加快。
科技部:到2025年,布局若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3月25日,科技部官網發布《關於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通知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設若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通知還提到,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定位於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不直接從事市場化的產品生產和銷售,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產品之利。
72項!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公示
3月25日,科技部公示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名單。這次公示的是「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含定向)和「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兩大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共有72個項目進入公示名單,項目總經費預計超過15億元。
153項重點任務推動北京懷柔科學城建設
日前,北京懷柔區推出「100·365」科學行動2020年重點事項臺帳,並號召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實幹擔當,確保153項重點任務高效推進,帶動懷柔科學城城市框架建設。153項重點任務具體分為全面提速科學城建設、加快國際會都和影都建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四大類別。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完成測試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測試工作近日已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計劃於4月下旬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為我國空間站及後續載人航天任務研製的。與神舟飛船相比,新一代載人飛船體型更大,既能載人也可載貨,並且可重複使用。此次試驗船將驗證再入返回控制、防熱以及回收等一系列技術,為未來運送航天員往返我國空間站打下技術基礎。
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落戶北京
3月25日,全國首家研究型國際醫療產業轉化平臺暨高博國際研究型醫院在北京市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奠基開工。據悉,項目總建築規模9.68萬平方米,規劃床位500張,預計將於2022年年底建成運營。該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創新鏈條,加速醫藥研發成果轉化進程,讓老百姓更快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原創藥」「救命藥」。
銀河系邊界終於「找到了」
據美國《科學新聞》報導,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寬約190萬光年(1光年等於94600億千米),這一數字有助他們更好地估算銀河系的質量,以及有多少個星系與銀河系「共舞」。科學家們利用銀河系附近星系,找到了銀河系的邊界。他們的最新研究顯示,銀河系的精確直徑為190萬光年,誤差不超過40萬光年。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公布:李蘭娟、鍾南山、石正麗等入圍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國務院設立了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作為國內頗富含金量的科技獎自然是萬眾矚目。3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公告,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500多項受理項目進行了公示。公告顯示,陳薇、石正麗和李蘭娟等入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提名,而在國家科技獎創新團隊獎評選中,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提名。
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啟動
3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等協辦的「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以下簡稱大獎賽)在線上正式啟動。據悉,大獎賽設置了基礎算法、人工智慧、應用三大賽道,總獎金額度超過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