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獲國家科技獎提名,高福院士落選,SCI被踢下神壇

2020-11-26 網易新聞

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把SCI論文相關指標當成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之下,使得一些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老趙說教育

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工作已結束,目前已有13位院士成為候選人,其中眾望所歸的李蘭娟院士位列其中。

國家科技獎是科研工作者的最高獎項,更是最高榮譽,獎金由原來500萬元提高到800萬元,而且每年只選兩人。

李蘭娟院士獲提名,眾望所歸。因為是她提出了最強有力的管控措施,也是她一直帶領她的團隊在進行著疫苗的研發。李蘭娟院士七十三歲高齡,古稀之年,兩度帶領她的團隊馳援武漢,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人們從心中由衷感謝、愛戴這樣一位嚴謹、勤奮、求真、務實的科研工作者,李蘭娟院士被提名,國人舉雙手贊成。

與此同時網友們不由想起高福院士。高福院士早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應該說也是非常勵志的人。現任國家疾控中心主任。發表SCI論文500多篇,光院士頭銜就有九個之多,相比較他各項「硬體」比李院士強太多了,從下面兩張圖表就可以看出。而他卻連提名的資格都沒有,不能不令人深思。

從這一事件本身,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在人才評級機制上,求真務實,不唯論文,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

過去為什麼一些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把時間、精力大部分用在了科研論文上,把論文、論文獲獎情況當作自己的科研資本、政治資本,某些單位變成了論文加工廠,甚至極個別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擇手段抄襲、剽竊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是因為論文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利益。

這除了個人原因以外, 也因為人才評價機制出了問題。

據有人統計高福院士在畢業37年間,累計在SCI 國際刊物上發表了540篇論文,相當於每年發15篇左右的國際論文,也就說幾乎每個月至少有一篇SCI論文發表,一個科研工作者多發論文未必是壞事,確實證明了其科研能力,但寫論文的初衷,論文的內容是否更有利於解決國計民生中的實際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當評價體系出現問題,價值導向出現問題,某些人為追逐個人名利,唯SCI論文論也就不足為怪了。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相關文件的出臺,李蘭娟院士被提名都表明評價機制的轉變,重表現,看實績,將成為我們新的標準,相信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會以祖國和人民的需求為目標,安心科研,矢志不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人民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有9個院士頭銜、540篇SCI的高福落選最高科技獎,而她成為最佳人選
    202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已經結束,一共有13名院士入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2名,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個人科技獎項。不過國家最高科技獎名單一出人們就注意到了一件怪事,為何沒有國家疾控中心的高福院士?
  •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展現國際話語權?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最近幾天,高福院士、李蘭娟院士又分別在鏡頭上露面了,他們一個全程「飈英語」,一個全程「紹興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高福院士接受CGTN(CGTN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或稱「中國環球電視網」的英文簡稱)的採訪,說:「我從未說過不存在『人傳人』」。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武漢疫情的出現,很多學術界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其中饒毅校長、施一公校長是早就聞名於學術界的,而舒紅兵院士、王延軼所長和高福院士則是在這次事件中新走紅的學術大佬。
  • 李蘭娟等13位院士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獎 最終獲獎僅2人(附名單)
    李蘭娟等13位院士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獎 最終獲獎僅2人(附名單)  Evelyn Zhang • 2020-03-02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這一篇論文將SCI打下神壇
    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症狀」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線公開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將會給其他正在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國家們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及中國的經驗。同時這篇論文讓小編想起了近日網上關於SCI至上的爭論。據統計,鍾南山院士現84歲,截止2010年,發表論文150多篇。到現在,200篇左右。
  • 高福院士出鏡全程飈英語讓人佩服,曾憑500餘篇SCI讓人熟知
    說到院士這個詞彙,最近這段時間算是密集型出現的詞語,曾經披上神秘面紗的院士如今正在慢慢進入到大眾視野當中。特別是像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袁隆平院士等人為我們所熟知,讓很多人對於院士充滿了崇敬之感。而對於院士這樣的學術大咖,評選的標準往往也是十分嚴格的,從如今我國院士的評選機制來看,雖然正在朝著年輕化方向發展,但是可以看到當選的年齡一般都在60歲左右。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評院士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研究創新能力和水平
  • 高福當選2020年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網站透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近日當選為2020年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資料圖高福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等,兼任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李蘭娟提名最高科技獎,鑽石公主號全員下船,北京...
    13位院士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獎據悉,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已經結束,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已經有包括李蘭娟院士在內的13名專家獲得了提名。目前已知獲得提名的13名專家均為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中5人為教育部提名,2人為中科院提名,5人為地方省市提名,李蘭娟院士為專家提名。日本「鑽石公主」號全員下船,郵輪累計確診705例3月1日,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表示,發生新冠肺炎集體感染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包括船長在內全員都已經下船。
  • 莫問李蘭娟院士去了哪,勳章榮譽是對無數抗疫英雄奉獻的肯定
    鍾南山榮獲「共和國勳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醫者無疆、大愛無邊,這幾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明星,真正的國家棟梁,我們應當以他們為學習榜樣!這次的評選很多人們心中也有一些疑問,像李蘭娟院士到哪去了呢?
  • 2021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工作全面啟動
    近日,多省、學會、協會已經公布2021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工作通知,標誌著2021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工作全面啟動。,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人、院士、符合條件的國家獎獲獎人等具備專家提名資格,省市、部委、中央軍委科技委、學會、協會、社會力量設獎機構等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鍾南山等4人獲最高榮譽,提出封城的李蘭娟呢?這一獎項更加適合
    那麼提出封城的李蘭娟院士為什麼沒有獲得呢?其實李蘭娟已經被提名了國家最高科技獎,顯然這一獎項更加適合她。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中國五個科學技術獎項中的最高榮譽獎項李蘭娟院士主要從事傳染病學研究方向,藉由她在疫情期間的傑出貢獻值得獲得這個獎項榮譽提名,這不僅是眾望所歸,更是實至名歸的。這個獎項也是國家對科研人才給予的鼓勵和嘉獎。李蘭娟院士很有可能是下一個該獎項獲得者。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如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院士,因在我國本土做出第一個諾獎級成果而屢獲大獎,成為學術明星;又如因創辦西湖大學,探索新型辦學模式的施一公院士,因他廣泛的社會活動也廣為人知。但她卻在不惑之年選擇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並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但隨著顏寧教授 「學術女神」形象的深入人心,對顏寧教授的相關消息也出現了一些不實的報導。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出走美國」。儘管很遺憾顏寧教授至今尚未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這卻是一個假消息。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前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向國外專家介紹中國經驗時,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令許多人大呼「太帥了!」無獨有偶,沉寂許久的高福院士也剛剛接受了CGTN的採訪,全程同樣用英語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 正確認識袁隆平、李愛珍等科學家落選中科院院士(附圖)
    近日,一篇《李愛珍四次落選科學院院士卻被美國評上,拒美國橄欖枝留在中國》在朋友圈熱議。無論作者還是轉載者多是為李愛珍的愛國情懷點讚,再為國人樹立一個榜樣。與此同時,有些人則關注她「 關於落選中科院院士引起網上和坊間熱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 李蘭娟院士夫婦設立,被譽為中國醫學諾獎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是最高榮譽,累計人數不過幾千人,而夫妻院士更是在20對以內,同在醫學領域,又以夫妻兩人的姓名設立的獎學金,估計在全國僅此一家,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伉儷,他們共同設立的「樹蘭醫學獎」,目前被譽為中國醫藥衛生學界的「諾貝爾醫學獎」。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由已獲得院士稱號的專家提名,在每次增選中每位院士提名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不少於3名院士的推薦才有資格進入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二、國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一級學會,按組織進行推薦。通過此方式被推薦人要經過主管部門、中科協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院士直接推薦這個沒什麼好解讀的,筆者重點要說的是第二條,這也是中科院院士與諾貝爾獎最大的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