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展現國際話語權?

2020-12-09 超人爸爸說教育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

最近幾天,高福院士、李蘭娟院士又分別在鏡頭上露面了,他們一個全程「飈英語」,一個全程「紹興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

高福院士接受CGTN(CGTN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或稱「中國環球電視網」的英文簡稱)的採訪,說:「我從未說過不存在『人傳人』」。

李蘭娟院士的畫面就更有意思了,她是應美國方面的邀請,為美國專家們講授中國抗疫經驗。

和高福院士全程「飈英語」不同,李蘭娟院士全程江浙口音普通話,據能聽出來的網友說,是紹興話,美國方面自己配的翻譯(還得配能聽懂紹興話的翻譯)。

在高福院士接受採訪的時候,一些網友驚呼「英語不好的我,只能看字幕」,並開始強調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在李蘭娟院士「飈紹興話」的時候,又有一些網友說,看到一群美國專家乖乖地聽漢語,還是漢語的方言,這說明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我們做得最出色,掌握了話語權,美方要想學習經驗,就得配翻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既然網友提到了話語權,我們就來論一論,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體現國際話語權呢?

如果僅僅以這兩者來比較,那當然是李蘭娟院士微微勝出一些,但是,總體形勢都不是太樂觀的。

話語權

話語權,即說話的權力,以及說過話之後的現實影響力。

這個很好理解,如果你在單位是個普通職員,你說「往左走」,單位領導說「往右走」,兩個人同時做出了判斷,這時候應該聽誰的?

當然是聽領導的,那麼領導的話語權就比你強,你說了就不算,你的觀點會被忽略。

還是以高福和李蘭娟兩位院士為例。

高福是接受的CGTN採訪,主題是「他從未說過沒有人傳人」,在這個時間點、這個主題的採訪,而且再聯想CGTN的受眾群體,高福用英語就是很正常的了。

因為國外現在有很多「黑」我們的雜音,我們需要加強對外宣傳,這種時候人家本來就不愛聽、不樂意聽、不想聽、選擇性失明,你說漢語,人家不會主動給你翻譯。

直接用英語,先把語言這一關過了,至於人家播不播、看不看,那不是咱們能決定的了的。

這和李蘭娟院士面對的場景不一樣。

如果是李蘭娟院士這種場景,筆者(超人爸爸說教育)認為,還是應該多使用漢語,在儘可能多的場景中使用漢語,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說,誰會替你去說?

這和英語水平高低沒關係,而且你英語水平越高、地位越高,越應該在更多的場合使用漢語,因為很多情況下,別人把你當成「中國人」,你可能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同胞。

比如我們知道,福西是美國的抗疫隊長,很多媒體一說美國版的「鍾南山」,大家就很好理解,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協調員德博拉·伯克斯博士,看這個頭銜和名字,大家可能雲裡霧裡,但一說美國版的「李蘭娟」,大家就清晰明了。

德博拉·伯克斯博士

雖然只是個人,但是他們身上中國、美國的標籤,非常鮮明。

普通人平時學習的時候,英語可能只是交流、學習的工具,但在國與國之間的對話中,語言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國際話語權的體現,就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交流工具了。

所以有些網友說的,用什麼語言完全無所謂,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我們的外交部發言人、大使館都得在別人的地盤(推特),用英語與對方「鬥爭」,然而,還是隨時都可能面臨被「封號」的結果。

推特事後稱:封號是因為「技術失誤」,我使館表示:對推特公司所說的「技術失誤」深感遺憾,「言論自由」既不應該被濫用,也不應該具有雙重標準。

唉,雙重標準又不是一天兩天了,言論自由只是他們的自由,當他們需要的時候,連聲都不讓你出。

話語權是要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地爭奪,並逐漸形成的,總在人家的話語權體系之下,你的聲音自始至終都會很微弱。

如果只能別人「黑」你,你的聲音自始至終都很小,甚至根本發不出來,那這場輿論戰,還沒打就輸了。

再說英語教育

我們當前的英語教學,就是在把英語的地位「神化」。

英語高高在上,重要性甚至還超過了我們自己的母語,就像有位網友說的,考個和英語毫不相關的專業研究生,語文不是必修、必考,但英語卻是,這是什麼邏輯?

在國外長期的輿論薰陶下,再加上不論哪種考試,英語都是必修、必考,讓一些人對英語「蜜汁崇拜」,鼓吹英語「國際通用」,漢語倒成了「晦澀難懂」。

然而即使是這樣聽起來十分可笑的言論,竟然還有8人點讚(那是截圖的時候,現在可能不止了)。

國際通用與否,是靠國家實力競爭得來的,不是靠別人施捨得來的,只要國家實力強,就算語言再「晦澀難懂」十倍,照樣「世界通用」,你信不信?

結束語

現在,我們還是話語權相對弱勢的一方,長路漫漫,大家一起努力!

相關焦點

  • 李蘭娟院士漢語為美國授課,美方自帶翻譯,網友喊話高福、鍾南山
    李蘭娟院士威武!應美方邀請,中國「國寶」級專家李蘭娟院士向美方介紹中國抗疫經驗。視頻中,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漢語,美方自己配翻譯,然而這並沒有影響「授課」效果,美方的專家們各個都認真得像小學生,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
  • 李蘭娟院士英語水平很高,話語權的問題,是因為中國控制了疫情
    今日應美國邀請,李蘭娟院士就新冠病毒問題跟美國專家連線,參與的美方人員相當齊全,明顯是請教如何防治病毒的,美方專家除了認真傾聽外,還有人做筆錄。 這就對了,誰說漢語不能翻譯成英語的?這不是翻譯了嗎?專家不會英語就不能在國際交流?這不是交流了嗎?
  • 該不該取消英語?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講漢語,闡明3點
    幾天前,李蘭娟院士應美方邀請,為他們分享我國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從始至終全程講漢程。不信的朋友可以找這段視頻看看,全程講漢語,並且帶著浙江紹興方言。不僅沒有影響講解效果,而且那些專家個個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有些聽不懂的自帶翻譯。美國人能聽得懂紹興普通話嗎?這要在以前,估計人們想都不敢想。
  • 李蘭娟院士獲國家科技獎提名,高福院士落選,SCI被踢下神壇
    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之下,使得一些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老趙說教育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工作已結束,目前已有13位院士成為候選人,其中眾望所歸的李蘭娟院士位列其中。
  • 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誰說一定要學好英語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邀請李蘭娟院士分享抗疫經驗。李蘭娟院士應邀參會,而美國出席人員也是相當齊全,就是希望不要錯過任何重要的經驗。但是我們發現,在整個分享會上,李蘭娟院士全程採用的是漢語進行講述,而不少的美國人則是認真做起筆記。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前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向國外專家介紹中國經驗時,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令許多人大呼「太帥了!」無獨有偶,沉寂許久的高福院士也剛剛接受了CGTN的採訪,全程同樣用英語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國專家,全程講漢語,學英語還有用嗎?
    近日,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國專家的視頻又火了,引發眾多網友圍觀。原因是美國請她跨國遠程視頻講解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她全程用漢語講。這些美國專家們聽著李蘭娟院士「江浙」口音的漢語,有的認真的做筆記,有的甚至聽不懂直接帶了翻譯,表情豐富多彩。
  • 從「赤腳醫生」到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學好英語是醫學生的基本功
    在這場全民抗疫的戰線上,衝在最前線的還有2位引人注目的老人,一位是84歲的鐘南山院士,而另一位就是73歲的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是2020年感動全國人民的「逆行者」,同樣,李蘭娟院士也是頂住巨大壓力大膽提出封城,並主動請纓到抗疫一線。
  • 高福院士的採訪視頻全程流利英文,後悔自己當初沒學好英語
    前段時間,中國國際電臺對高福院士進行了採訪,事情的起因在於網上有消息稱,高福院士曾說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並未存在人傳人情況。一時之間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畢竟當前情況感染人數已經激增,人傳人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倘若高福院士真的說過這句話的話,對於他目前在學術界的身份地位一定是有不利影響的。
  • 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想聽?自己找翻譯
    李蘭娟院士英文也不錯,但是這次用中文給美國專家上課,給我們這麼幾點啟示: 一、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好 前一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全程「飈英語」,高福院士在專訪時,也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很多人都說:你看,英語很重要吧,專家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要好好學習英語
  • 李蘭娟院士全程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不要過度重視英語
    李蘭娟院士全程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不要過度重視英語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為《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這給我們什麼啟示?》,線上的閱讀量突破了100多萬,筆者主要拋出了3個觀點:(1):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好。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高福院士全程飆英文接受專訪,上學時沒學好英語的網友只能看字幕
    高福院士飆英文接受CGTN專訪4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接受了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專訪。在採訪中高福院士表示:自己從未說過新冠病毒不存在「人傳人」現象。高福院士和鍾南山院士等6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於1月18日在武漢碰頭,並於1月19日上午前往醫院與醫生交流情況。高福表示,1月19日下午的會議上專家組就「人傳人」問題進行了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已經存在「人傳人」,「唯一的問題是『人傳人』有多嚴重了」。
  • 李蘭娟院士全程漢語與美國專家交流,美專家一邊聽翻譯一邊做筆記
    今日,應美國邀請,李蘭娟院士就新冠病毒問題跟美國專家連線,參與的美方人員相當齊全,明顯是請教如何防治病毒的。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漢語,美方專家自帶翻譯,除了認真傾聽外,還有人做筆錄。李蘭娟院士用漢語與美國專家交流並不是說明李蘭娟院士不懂英語。
  • 李蘭娟院士用事實證明,不只有英語重要,漢語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通用...
    應美國邀請,李蘭娟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我要給李蘭娟院士一個大大的贊,真的是藝高人膽大,有文化自信和能力自信。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文將跟英語一樣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通用語言,世界會掀起學習中文的熱潮。
  • 高福院士出鏡全程飈英語讓人佩服,曾憑500餘篇SCI讓人熟知
    說到院士這個詞彙,最近這段時間算是密集型出現的詞語,曾經披上神秘面紗的院士如今正在慢慢進入到大眾視野當中。特別是像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袁隆平院士等人為我們所熟知,讓很多人對於院士充滿了崇敬之感。而對於院士這樣的學術大咖,評選的標準往往也是十分嚴格的,從如今我國院士的評選機制來看,雖然正在朝著年輕化方向發展,但是可以看到當選的年齡一般都在60歲左右。
  • 還在一昧的高估英語?李蘭娟院士提醒我們,不要低估中文的力量
    但是很幸運的一點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鍾南山、李蘭娟等醫療界的「扛把子」走進了我們的視界裡。這些高齡院士一直奮戰在疫情的第一線,為我們的健康和安全保駕護航。對於今年的抗議戰鬥,他們的付出和貢獻是根本數不清的。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夠在世界飛速感染的大環境當中,一步一步攻克病毒,全面控制疫情的發展。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李蘭娟院士中文對美授課,英語選修是否更有利於科技人才的培養?
    自從浙大鄭強教授在公開演講中支持將英語踢出高考,英語是否應該作為選修成為了網上熱議的話題。最近的網上公開視頻中,應美國邀請,李蘭娟院士在網上全程中文給美國專家上課,傳授抗疫知識和經驗,又引發了人們對於語言與科技話語權的思考!
  • 李蘭娟院士貢獻巨大,因為她不是科學家
    李蘭娟院士這次貢獻特別大,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她不是科學家,她最強的能力是政治敏銳性,以及決策果斷,更多的像個政治人物,李蘭娟早牢在浙大一院工作,的確是傳染病學專家,但後來從政,做衛生廳長那麼多年,怎麼可能再做科學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