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浙大鄭強教授在公開演講中支持將英語踢出高考,英語是否應該作為選修成為了網上熱議的話題。最近的網上公開視頻中,應美國邀請,李蘭娟院士在網上全程中文給美國專家上課,傳授抗疫知識和經驗,又引發了人們對於語言與科技話語權的思考!

從我國科技發展和增強科技人才儲備來說,筆者認為將英語由必修變為選修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英語實在是佔用了孩子太多的時間,阻礙了孩子對自然科學的探索。請大家算一筆帳,很多孩子從三四歲開始,中文還沒有完全說利索,就要去各個教育機構學習英語,不間斷的學習到高中畢業。我們只以每周兩個小時來計算,單單在輔導機構消耗的時間就高達上千個小時。如果用這上千個小時去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帶著他們去認識感知我們生活的多彩世界,無疑為孩子今後的自然學科學習打下十分堅實的基礎。而且相對於枯燥無味的英語學習來說,自然科學的世界無疑更充滿樂趣,給孩子無限遐想的空間,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

眾所周知,中國的基礎教育做的絕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為什麼我們的高端人才比發達國家要匱乏許多,在一定程度上和從小的興趣培養,探索式的思維方式以及動手能力的欠缺都是有必然聯繫的。如果把學習英語的這上千個小時還給孩子,引領他們去動手動腦去探索這個世界,我不相信中國學生的研究能力會比發達國家差。
第二,英語教育的不公平性,阻礙了欠發達地區學生的成才之路。對於英語的學習,實際上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差不多的。但就是高考150分的功利性引導,造成了人為的不均衡。家庭經濟條件富裕的孩子,從小就在各種機構學習英語,上學以後周末去各種輔導班甚至請外教來專門練習口語,他的英語能力和語感肯定比一般孩子要強。

大多數教育欠發達地區學生的英語成績更是拖了總成績的後腿,影響了他們進入重點大學深造的機會。這不是學生自身不努力,是整體教育資源不均衡造成的。在教育資源比較貧瘠的農村地區,英語很多是從初中才開課,很多農村學校的英語老師根本不是科班出身。英語發音帶著濃重的口音,基本是全中文授課,一味地讓孩子背單詞,讀課文,根本沒有注重對於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偏遠農村地區和大中城市學生英語的高考平均分差幾十分,這無疑將很多理科能力十分出眾的孩子擋在了重點大學之外,阻礙了他們進一步深造。而本科畢業考研,英語又是必考科目,又將很大一部分理科成績十分出色的學子擋在了科研殿堂的門外!
第三,英語的分值過高,阻礙了相當一部分理科偏科的男生躋身重點高校。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學習偏科是大部分學生的通病。起碼在我帶過的學生裡,各門學科都特別出色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一般來說,男生理科相對比較出色,而女生文科尤其英語更加出色。實行「3+3」或者「3+1+2」高考改革以後,從現在高考的賦分制度來看,理化等科目名義上是100分,實際上只佔了60分,賦分更人為地縮小了學生之間的差距。而英語卻高達150分,對於很多理科能力極強而英語偏弱的男生來說,實際上他們的優勢被縮小,劣勢被放大。高考不能進入重點高校深造,等於科研的大門將他們拒之門外。不是歧視女生,男生在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上整體就是要相對優於女生,從事科研的男生基數縮小,無疑不利於我國科研整體實力的提升。

第四,我絕對不是說英語不重要,目前必須承認我國科技的整體實力和發達國家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國科技水平要提升,和國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英語發揮著其重要的語言工具的作用。但完全可以培養專門的語言人才,精於語言學習,了解歐美發達國家的文化,去充當交流使者的任務。
目前,高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在未來的幾年或者十幾年內,相信高考還會不斷的進行相應的變革。將英語作為高考乃至中考的選考科目,您是否支持,懇請留下您的寶貴意見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