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國專家的視頻又火了,引發眾多網友圍觀。原因是美國請她跨國遠程視頻講解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她全程用漢語講。這些美國專家們聽著李蘭娟院士「江浙」口音的漢語,有的認真的做筆記,有的甚至聽不懂直接帶了翻譯,表情豐富多彩。
有的網友質疑,之前鍾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全程「飈英語」,高福院士在專訪時,也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不是李蘭娟院士的英語不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李蘭娟院士和終南山院士,高福院士一樣,都是高層次高學歷人才,英語怎麼可能不好呢?
我想說的是以下幾點:
一、英語好不好不是區分專家的標準, 「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李蘭娟院士此舉表明了一種態度:是你們向我們請教,這是我們中國的經驗,我可以講解給你們,但是我要說中文,你想聽那就請自行翻譯成你們國家的語言。 專家之所以稱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多好,而是因為自身掌握的技術過硬,有核心專業的本領。而英語呢僅僅是作為一門工具,語言交流的工具,輔助性質的。假如專家不會英語,難道就不能交流了嗎?誰掌握了頂尖專業的技術,誰就有資格站在世界的高端,誰的語言就是國際語言。如果沒有先進的技術,即使英語再好,還得需要向國外學習,還要說英語。
二、學英語還有用嗎? 尤其是很多網友看了李蘭娟院士的視頻之後,眾說紛紜。有的說,「中國人就該有骨氣,憑什麼我們要順著別人呢?在國內所有外國人都應該用漢語和我們交流,而不是讓我們學好英語去服務他們」;有的說「很多人抵制英語,提倡英語改革,但我覺得不要那麼抵制英語,季羨林老先生的文學造詣和很高,但是人家還是學了其他的語言。通過與其他語言相比,找到我們漢語的優缺點,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才更有利於漢語的發展不是嗎? 」
其實有些人的想法可能比較偏激,有的就說一定要學好,學好了英語才能走遍天下。有的說不能崇洋媚外,要固守老祖宗的東西。 筆者認為學習英語並不是崇洋媚外,不是要丟掉老祖宗的東西。英語學好了是一種交流工具,現在有很多領先技術都是英文著作,我們需要用英語去解讀,這對我們自身成長學習都是有用的。但是呢,我們也不能太盲目,不能忘本,學好漢語是前提,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五千年的歷史,英語才多少年呢?
曾經聽過一則小故事:有名留學生到了國外,去遊玩遇險,然後報警求救,結果警察來了,問道:「How are you?" 結果對方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然後警察就走了。顯然留學生沒有明白警察的意思,而且不考慮情景語境以及生搬硬套。 但是我們想一想,現在國際交流這麼發達,國際間往來密切,國人到國外去學習啊,出差啊等等,當地人肯定是說外語的,那麼學好了英語,理解明白對方的意思,那麼英語不就是一種有效的交流工具嗎? 是讓我們用而已。
總之吧,我想說的是,為了我們長期的發展,成長,英語學習還是有必要的,它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有了這個工具可以放眼廣闊的未來,但前提是不要本末倒置,以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為底蘊,不忘本,學好漢語。 只有國家強了,個人才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