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英語罪與罰:是培養人才的功臣,還是毀滅人才的魔鬼?

2021-01-09 猴軍集

英語成為「三大主課」之一四十年,是非功過眾說紛紜,有人說它讓中國與世界接軌,有人說它禍害了無數天才。今天就聊聊全民英語是否有必要,應該怎麼變革。

一、英語王座的鬆動

改革開放前,中國科學技術全面落後,所有先進知識都要向西方學習,英語是中國打開西方世界的鑰匙,所以推行英語教育有現實基礎。

現在中國已是世界主要科學推動國,2019年,在理學、工學、醫學、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五大領域,中國有10個學科排名世界第一,84個排名世界前十。

中國十個排名第一的學科:通信工程、儀器科學、土木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遙感技術、冶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食品科學、礦業工程。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科研投入國,未來將會有更多學科躋身世界頂尖。越來越多的學科不需要英語就能接觸世界最前沿,英語在中國的王座已經鬆動。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中文,為的是到中國留學,學習先進的專業知識。

二、全民英語教育的失敗

中國九年義務教育,九年英語教育,按每天2小時英語學習時間(其實遠遠不止),每個中國人在英語上花費的時間超過5000小時,超過任何一門課程,但結果是什麼?95%的高中畢業生連張口的能力都沒有,到中國旅遊的外國人很難遇到會流暢英語的中國人。全民英語教育,換來的就是這結果!可以說,我們的英語教育徹底失敗,高投入低產出,效率之低令人髮指!

三、英語對人才的扼殺

作為語言,英語需要大量記憶,以掌握複雜的語法和詞彙。英語好壞和智商無關,只和努力和語言天賦有關。聰明的人往往厭惡死記硬背,對背單詞深惡痛絕。根據我自身的感受,班級裡英語好的主要是女生,男生英語能進前20名的寥寥可數,而最聰明,數理化最好的一群人,英語往往很一般,甚至很差。

當時我們班有一個理科天才,數理化每次都接近滿分,但英語從沒及格過,他說一背單詞就瞌睡,最後他只考取了一所非常普通的一本,畢業後泯然眾人矣。如果沒有英語拖累,他完全可以進清華北大,走上另外一條人生道路。像他這樣被英語坑了的人絕不在少數,而這些人中不乏理科天才,如果他們能進985高校,命運也許會截然不同,其中或許會有能改變世界的大神。

四、英語不應成為扼殺人才的屠刀

我們推廣英語的初衷是為了學習科學知識,現在英語反而成了扼殺人才的屠刀,這麼可笑的結果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中國高考把英語置於物理、化學之上,完全是本末倒置,是扼殺真才實學的屠刀。能讓中國研究出5G、高鐵、核電站、無人機等先進技術的不是英語,而是物理、機械、材料、化學等實實在在的科學!一個人就是把牛津大詞典倒背如流,他依然不能推動科技進步,因為他掌握的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具!我們顛倒了英語和物理、化學的主次,英語本身沒有改變世界的能量,改變世界的是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

英語如刀,我們不應該引頸就戮,必須做出改變,不能再讓英語扼殺我們寶貴的人才了!

五、對英語改革的建議

1、小學、初中維持英語教育

雖然我不想承認,但英語世界確實開創了現代科學體系,掌握著世界主要先進科技,英語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從計算機到應用程式,從人工智慧到基因工程,英語的掌控力無處不在,我們要想融入這個世界,不閉關鎖國,英語學習就不可能停止,除非哪一天中國在大部分科學領域取得絕對領先。在小學、初中維持英語教育,讓有語言天賦的人去學習英語這門工具。

2、高中英語變成特長加分科目

除英語專業外,其它文理科不再把英語作為主課,而是作為特長加分科目,滿分30分。這個分數不高不低,拿到固然好,丟了這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這樣設計的妙處是:普通學生可以不要這30分,因為普通學生出國留學的概率低,學習英語的意義不大,離校兩三年就全忘了;而那些英語好的人則不會放棄這30分,手到擒來的分數為何不要;對理科天才來說,則完全可以用數理化的高分化解這30分的缺失。這樣就完美地把英語的危害降到最低,但又不會扼殺英語教育在高中的生存。

英語對中國人來說應是「特長」,英語好固然是好事,但不好也沒什麼,它不應該成為決定高中生命運的主宰!

3、大學英語變成選修

大學英語變成選修課程,中文、土木工程、建築學這些中國強勢的專業可以不要求英文,而計算機、人工智慧等對英語有需求的專業則要求必選。

未來的英語應成為一門特長科目,而不是主宰科目。中國不需要所有人與國際接軌,讓有語言特長的人與國際接軌即可。真正的人才,應該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能推動中國崛起的不是英語,而是科學,切不可本末倒置!

前段時間網絡流傳一張中國重大科研項目領軍人物名單,無一海龜,全是中國本土人才。這說明什麼?英語厲害的人才不一定能為我所用啊!美國那麼多科學家,有多少是中國培養的留學生?美國夢能容得下中國夢?

城市、經濟、科技、地理、人文,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
  • 微眾銀行重視人才培養 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微眾銀行在專注於為普羅大眾提供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會對員工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培養,提升員工的工作素養和能力。WeBank微眾銀行重視員工的管理和培養,微眾銀行的員工都是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人,他們為實現普惠金融事業共同努力奮鬥,持續給微眾銀行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所以外語專業就出現了危機,普遍表現在外語專業的學生反映知識面非常狹窄,人文修養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人才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連續三年英語專業都成為就業最難,失業最快的紅牌專業。全國英語畢業生的現狀就是小才擁擠,大才難覓,就像中國人都會說中文一樣,並不是說能說中文就是中文專業人才。
  • 李蘭娟院士中文對美授課,英語選修是否更有利於科技人才的培養?
    李蘭娟院士從我國科技發展和增強科技人才儲備來說,筆者認為將英語由必修變為選修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用這上千個小時去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帶著他們去認識感知我們生活的多彩世界,無疑為孩子今後的自然學科學習打下十分堅實的基礎。而且相對於枯燥無味的英語學習來說,自然科學的世界無疑更充滿樂趣,給孩子無限遐想的空間,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
  • 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作者:代玲玲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安徽新華學院「三個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該校按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要求,提出了「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養思路,即: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突出德育為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職業生涯教育,突出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注重分類培養和因材施教,突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努力培養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 模擬實戰 培養國際海洋法人才
    國際海洋法人才急缺在比賽現場,常有教師和學生圍著一位身材高大的長者合影。這位長者正是國際海洋法模擬法庭競賽的發起者和倡議者——國際海洋法法庭唯一中國籍現任法官高之國先生。作為唯一的國際海洋法法庭中國籍現任法官,高之國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在國際海洋法庭工作多年的經歷讓他感到,適應中國海洋維權與海洋發展的需求,培養我國本土的國際海洋法人才勢在必行。對此,武漢大學法學院的蘇金遠教授也深有體會,優秀的國際法律師一方面要英語過關,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嚴謹的國際法思維。
  • 青年領軍人才培養 | 邢定鈺院士:優秀人才是可以扎堆出現的
    然而,創新型領軍人才的選拔培養仍存在著育人導向模糊不清、選拔形式單一僵化、培養過程缺乏連貫等現實問題。南京大學針對人才培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其中包括以「國家實驗班」為載體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新模式,由院士、「長江學者」組成的導師「天團」,不拘一格地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形成了一個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新模式和平臺。
  • 徐雷: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這兩個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教授認為應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徵,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傳統文科優勢學校的新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有「守正創新」兩重任務,傳統文科優勢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創新略顯不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對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能力素養要求與20-30年前變化很大。
  • 海南大學引進愛丁堡學院嵌入式商務英語課程 培養高素質國際商務人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海南網臺、視聽海南客戶端12月26日消息: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率先引進英國愛丁堡學院嵌入式商務英語課程,實現中英課程有機融合,提升課程國際化水平,培養高素質國際商務人才今年10月26日,海南大學的英國愛丁堡學院嵌入式商務英語課程正式開課,學生可以與英國老師線上視頻交流互動,老師全英文教學,教學方式靈活,內容豐富,深受學生們喜愛。學生在完成課程後,還可獲得愛丁堡學院課程證書並能夠通過劍橋大學BEC中高級考試。
  • 國際人才英語考試舉行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史一棋)日前,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測評中心舉辦的國際人才英語考試(以下簡稱國才考試)在全國60多個城市舉行,並在70多個高校設立考點,來自不同領域的從業者參加了此次考試。
  • 「動力學的大教育」綱領與大學三種「智慧型」人才的培養
    「約翰·懷特命題」及其相關觀念英國倫敦大學著名的教育哲學大家約翰·懷特教授又推出了一部新的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名著《再論教育目的》一書的姊妹篇,[1]翻譯為《學校教育幸福論》(Exploring Well-being in Schools)。
  • 豌豆思維與清華同頻共振, 推動數理人才培養
    此前豌豆思維獲得行業最高C輪融資1.8億美元,與少兒英語頭部品牌魔力耳朵合併後,豌豆思維已然成為覆蓋全球50國家和地區、學員人數超過25萬的在線小班課頭部品牌。在經歷了模式、融資、生源等一系列競爭之後,少兒數理思維市場將進入怎樣的發展階段?豌豆思維給出了答案。
  • 山東大學與濟南中院共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中國山東網1月16日訊(記者 姜瑞麗)15日上午,山東大學、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共建「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協議籤訂及掛牌儀式在濟南中院舉行,儀式上,雙方籤訂了關於建設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訓基地的以及關於加強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合作的協議。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院士長廊濃縮學校67年人才培養成就  朱立晨攝  歐陽自遠只是學校67年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該班的創辦,為學校培養優秀地質人才初步積累了寶貴經驗。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教委提出建立「國家理科基地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我校入選地質學理科基地班。該班自1995年開始招生,目標定位是培養地球科學領域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基地班實行名師授課、小班教學、分流補進、動態管理;學生優先進實驗室,享受多項獎學金,並全面施行導師制和國際聯合培養,每年升學出國率超過90%。
  • 西安交大人才培養系列報導: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在研究生規模不斷發展的同時,西安交大始終不渝地堅持「質量為本」的理念,近年來以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試點工作為契機,通過構建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發揮導師的積極性;構建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競爭機制,調動研究生學習主動性;構建統籌資源優化配置的招生計劃管理機制,實現規模與結構的合理性;構建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目標的質量保證機制以及構建以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等一系列措施
  • 突出區域特色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提出要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背景、以技術創新為主線,打破學校人才培養的孤立封閉狀態,與有關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地方行業企業等在人才培養的「入口」到「出口」的全過程、多方位展開交流與合作,協同推進教學研究項目,共享教學研究成果,構建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
  •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在當今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因素,並提出相應的措施。
  •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原標題: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要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優選校·高校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引領復語複合特色人才培養之路
    我將從二外光榮的歷史、優良的教風學風傳統、國際化特色、多樣化的培養路徑,也就是我們在外語院校開風氣之先的內嵌式的跨學科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還有二外多姿多彩的校園課餘生活、就業升學情況等方面展開介紹。
  • 拔尖人才培養——高等教育風向標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
    而對大學來說,這是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因為培養人才、培養高級人才是大學最重要的基本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指示我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要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準,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吳邦國不久前訪問清華大學時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一流大學應該成為匯聚優秀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