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撰文 | 張逸君
審閱 | 計永勝
責編 | 戴 威
目前,新冠肺炎對人的長期影響仍有大量未知。2021年1月9日,《柳葉刀》上的最新研究隨訪了2020年初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
研究發現,有76%的人確診新冠六個月後仍有至少一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勞和睡眠障礙,其他心理症狀譬如焦慮、抑鬱也十分常見。此外,這篇文章還提到患者六個月後抗體水平較感染之初降低,存在再度感染的風險。
2020年1月初到5月底期間,武漢金銀潭醫院共有2469名新冠患者出院,本研究招募到1733名出院新冠患者。其餘736人因隨訪前死亡、精神疾病或阿爾茲海默病、再次入院、因其他疾病肢體活動不便、拒絕接受等原因無法參與隨訪。
這1733名出院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7歲。研究進行於2020年6月到9月初,距患者新冠症狀出現時間的中位數為186天,即六個月左右。
研究人員通過面對面問卷調查、體檢(主要器官功能檢測)、血液化驗以及一段6分鐘的行走測試評估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還對其中的390人進行了肺功能測試。另外,有94人在感染峰值時進行了抗體水平檢測,在此次跟蹤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他們的抗體水平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有76%的患者報告至少仍有一項症狀,63%的患者表示仍有疲倦或肌肉無力,26%有睡眠障礙,而23%的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症狀。這些人群的症狀存在重合,即一名康復患者可能同時有多重健康問題。
在348名完成了肺功能測試的前患者中,此前的重症患者有肺功能降低的跡象。研究中5到6級的重症患者(即需要呼吸機)中超過一半(56%)人,肺部向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減弱。這一數字在4級患者(需要吸氧)中為29%,而在3級患者(不需要吸氧)中為22%。
在行走測試(計量6分鐘內步行距離的測試)中,此前的5到6級患者中有29%未達標,而4級患者中未達標人數佔比為24%,3級患者中為22%。
新冠肺炎對其他器官的影響也在後續追蹤研究中有所體現。研究人員發現,在822名住院期間未出現急性腎損傷的病人中,有13%在出院後腎功能下降。
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得過新冠後是否就無需擔心再感染病毒,也有了答案。研究中有94人接受了血液抗體測試,相比於感染高峰時期,他們的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了52.5%,也就是說,他們仍有一定的再次被感染風險。
2020年初的疫情中,武漢金銀潭醫院曾收治大量重症和危重症新冠患者。根據《柳葉刀》發布的新聞稿,該研究作者之一,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的曹彬教授表示,新冠肺炎這種 「新」 疾病對患者的長期影響僅僅是剛開始顯露,許多病人出院後仍然受多種後遺症困擾,特別是重症病人。因此,研究者未來仍需要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以更好地揭示新冠肺炎對人類的影響。
來自義大利馬裡奧·內格裡藥理學研究所(Istituto Mario Negri)的 Monica Cortinovis 等人在《柳葉刀》發表評論稱,由於目前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研究不多,這項研究提供了及時、有用的信息。不過,該研究追蹤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樣本較少,僅有4%ICU病人。這一人群中此前有個案顯示,他們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生理功能都受到了極大損傷,出院後恢復難度大。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更多地著眼於擴大樣本的代表性。
而本研究的參與者均為金銀潭醫院的出院患者,病情較重者多。而新冠肺炎對重症患者與輕症患者(如方艙醫院)的長期健康影響有何不同?入院患者和居家隔離患者的後續影響是否有差異?還需要更多研究。
研究者也在文中提到,還需要對於血液抗體隨時間變化的趨勢進一步了解。此外,由於感染者肺功能、生理機能測試受到個體限制,新冠肺炎的影響也還需要進一步量化。
參考資料:
[1]Chaolin Huang et al. 6-month consequences of COVID-19 in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2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656-8.
[2]The Lancet. Most patients hospitalised with COVID-19 have at least one symptom six months after falling ill, Wuhan follow-up study suggests. Press release,2021-01-08
[3]Monica Cortinovis 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recover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Lancet.2021.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