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愛健康的人,別猶豫,趕緊關注浩哥吧。
可能很多朋友都沒有料到,這次新冠疫情竟然能持續這麼長時間,而且還一點看不到頭的樣子,尤其是最近國內不少地區也接連出現反彈的跡象,又把大家的焦慮情緒拉了回來。哎,這煩人的病毒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浩哥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一篇重磅科研論文的解讀,論文發表在醫學頂級神刊新英格蘭醫學上,研究人員試圖發掘新冠感染與個體基因差異之間的關係,結果一不小心發現感染風險居然跟血型有關……..
感染與基因
從疫情爆發到現在,其實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很多重要的結論,比如新冠的感染和引起的症狀與年齡,性別有密切關係。尤其是有慢性基礎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的人群,更易感染新冠,並且出現重症的比例要遠高於其它人群。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便是同一類人群,不同個體間的患病嚴重程度也會存在巨大差異。比如同樣是老年人,為什麼有些人有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只表現出輕微症狀甚至無症狀,而有些人病情非常嚴重甚至死亡?並且一些年輕且既往健康的人群仍會罹患重症甚至死亡?這些差異會不會是由於患者自身的遺傳因素造成的?這就是這項研究開展的基礎假設,而研究人員用到的方法叫做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
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GWAS研究,大家都知道構成我們人體的基本單元是細胞,而細胞中有一個核心原件——細胞核,在細胞核裡存儲了我們每個個體的完整遺傳物質,染色體。我們正常人類有23對染色體(包括22對長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XY),而染色體的核心構成就是DNA,DNA的基本成分叫做鹼基,有4種,簡寫為A,T,G,C。而我們人類基因組總共由30億個鹼基構成(大家可能經常聽到什麼基因密碼,感覺還挺神秘的是吧,其實我們所有的基因密碼就大概長這樣ATCGCCCATCGGGGGTTT……….*30億個,這麼一看沒啥神秘的是吧)。
好,雖然浩哥前面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密碼就是30億個ATGC這種字母,好像沒啥特別的,但其實,全世界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基因密碼是完全一樣的(就連同卵雙胞胎也一樣),比如在一個DNA區段,你的基因型是ATTTTT,我的基因型可能就是GTTTTT,我們將個體之間的這些差異稱為不同的基因型,如果以其中一種作為參照,也可以說另一種基因型叫突變。而正是這些細微的差異,可能就導致了不同個體間很大的表型差異(比如頭髮是直發還是捲髮,眼睛是黑色還是藍色,又或者是不是更容易患糖尿病,又或是更容易感染新冠?)
而這項研究用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最常見的遺傳變異信息,單核苷酸多態性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就拿下圖舉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不同的人在這一區段的基因序列,只有第四個鹼基有差異,其它地方都是完全一樣的,那如果我們發現,這個紫色的人(第四個鹼基是G)比其它兩個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那我們可能就找到了一個與新冠感染相關的基因位點。而這項研究其實就是幹的這個事,他們把研究人群分為兩組,一組是感染新冠後出現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另外一組是健康人群,裡面包括了感染新冠但只出現輕症的患者。然後比較這兩組人群在基因密碼上的差異,只不過他們是掃描了整個基因組上的800多萬個SNP。
感染與血型
現在一提到血型,大家會想到什麼?是不是很多朋友會馬上想到性格包括配對什麼的。。。呵呵,現在好了,沒想到又加了個新冠感染的功能!
因為有了上一節的鋪墊,浩哥就直接說結論了。研究人員通過兩組人群的基因型數據對比,發現了兩處有顯著差異的基因位點。一個位於3號染色體,周圍坐落有SLC6A20, LZTFL1這些基因,另一個位於9號染色體,其位置恰好就在決定血型的ABO基因附近(下圖紅框)。
這就很直接了,關於第一個框裡的那些基因,這篇文章裡也沒再細說,就是說這些基因的功能跟免疫有關。那ABO基因就不用講了,老熟人了。進一步驗證發現,進一步的血型特異性分析表明,A型血的新冠患者重症風險大約會上升40%,而O型血則有保護作用,O型血的新冠患者重症風險反而降低了~30%。哈哈哈,A型血的浩哥無辜躺槍,心頭奔湧起萬隻草泥馬。
浩哥開腦洞
看到這,估計有些老讀者就有疑問了,啥,直接就到腦洞環節了?感覺啥也沒講啊!不好意思,還真不是浩哥偷懶,這篇文章確實除了這個就基本啥都沒講了......要是平時,這種文章能發到新英格蘭上,浩哥肯定是直播吃鍵盤的,但是,誰讓它是新冠呢!!
總而言之,浩哥覺得這篇文章的結論其實反而說明了,新冠感染跟基因的關係其實並不大(不然怎麼會800萬SNP總只發現兩處有顯著差異)?另外血型這個結論,可能也不一定能在我們中國人群中得到驗證,因為這項研究的人群主要是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感染患者,而歐美人群與亞洲人群在基因型上的差異也比較大。總之,基因型本來就是天身的,我們也沒辦法後天改變,現在知道其與新冠感染的關係不是那麼明顯,反而更像吃了顆定心丸吧,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對於疫情的防控,還是我們自己多注意戴口罩,減少社交頻率來的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