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2020-12-03 西部網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圈養環境下的稀有動物尤其令人擔憂。盧因認為,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確診感染新冠的8頭獅子和老虎可能是被飼養員傳染。「假使病毒傳給靈長類動物,結果會大不同,可能是災難性的。」

盧因提醒,非洲一些地區的野生動物與人類接觸密切,一旦有人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傳給動物。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病理學和診斷調查系教授達倫·W·阿格紐說,儘管一些物種理論上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迄今只有少量圈養動物感染,包括家犬、家貓、獅子、老虎和貂。

另一項研究發現,實驗環境下,恆河猴、非洲綠猴等動物感染新冠病毒後,臨床症狀大多相對輕微。

新冠病毒對動物的的致命性似乎不及人類,但研究合作者、史密森學會生物保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克勞斯-彼得·凱夫利說,貂感染新冠後可能死亡。不過,現有信息無法完全解釋某些物種染疫後的死亡率為何高於其他物種。

尚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正在向野生動物蔓延或已在野生動物間傳播。俄亥俄州立大學預防獸醫學系副教授安德魯·鮑曼說,難以判斷病毒在動物中的傳播實際達到何種程度,必須給予關注。

盧因和凱夫利認為,預防是關鍵。全美國家公園工作人員應當定期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因為任何接觸都可能導致靈長類物種暴發疫情。動物園同樣應繼續加強管理,避免動物管理員將病毒傳染給動物。

(原題為《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回到正題科學家們對400多種脊椎動物了分析,包括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如北白頰長臂猿、蘇門答臘猩猩和西部低地大猩猩,以及瀕危的黑猩猩等。得出的結論是:由於它們與人類的遺傳相似性,特別容易受到感染。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美國一群瀕危大猩猩感染新冠,感染源或為野生動物保護組一成員
    海外網1月12日消息,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的幾隻大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這被認為是全世界首例此類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報導稱,1月6日,該動物園兩隻大猩猩開始咳嗽,於是,工作人員將它們的糞便送檢。
  • 美國野生動物園一群瀕危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月12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的幾隻大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這被認為是全世界首例此類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圖源:美聯社報導稱,1月6日,該動物園兩隻大猩猩開始咳嗽,於是,工作人員將它們的糞便送檢。
  • 全球首例動物感染,美國黑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它怎麼得的?
    到了現代社會,也推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和醫療科學的進步。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新冠病毒,仍沒有停止腳步,甚至在某些地區已經出現了變異。這也是全球化帶給人類的影響之一,受到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影響,全世界變成一個整體,所以在病毒面前,共同應對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存在人類將新冠病毒傳播至野生動物的巨大風險。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新冠病毒最容易與靈長類結合
    風險基因的最新研究結果,並將風險性分為5級,其中人類與其他靈長類處於最高級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組學家哈裡斯·李文介紹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相關實驗室正在開展比較實驗,針對新冠病毒在基因層面上更易與哪些野生動物、家禽家畜以及寵物等相結合。由李文實驗室博士後研究者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對410種這樣的動物進行專門測序,比較其基因序列中的「ACER基因」。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類人猿感染新冠首例!美加州一動物園至少兩隻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聖地牙哥動物園據CNN報導,當地時間1月1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聖地牙哥動物園至少有兩隻大猩猩被感染新冠病毒。據該動物園的一份新聞稿稱,目前已有三隻動物出現了症狀,疑似是被一名無症狀工作人員所感染的。這是首個已知新冠病毒感染類人猿的實例。儘管先前的研究表明,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對這種病毒很敏感。據園方發言人說,大猩猩是瀕危物種,而且天生是群居動物,因此推測所有成員已都暴露在病毒中。據報導,上周三,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兩隻大猩猩開始咳嗽。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分析顯示,A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比非A型血人群高45%,O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則比非O型血人群低35%。
  • PNAS:新研究揭示許多動物可能易受SARS-CoV-2感染
    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後研究助理Joana Damas說,「預測具有與人ACE2蛋白相匹配的全部25個胺基酸殘基的動物通過ACE2感染SARS-CoV-2的風險最高。預測物種的ACE2結合胺基酸殘基與人類的差異越大,風險就越小。」
  • 大猩猩也「新冠」了
    來自聖地牙哥的這一消息迅速在研究野生瀕危類人猿的靈長類動物學家中引起反響。人類呼吸道病毒已經是一些黑猩猩群體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非洲山地大猩猩中,20%的突然死亡由人類呼吸道病毒引起。聖地牙哥西非低地大猩猩的感染證實了科學家的猜測——猿類可能會感染新冠病毒,因為在猿類體內,這種病毒用以進入細胞的ACE2受體與人類相同。「大猩猩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並不奇怪。」
  • 巴西通過拯救瀕危靈長類動物計劃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12月5日電(記者趙焱 陳威華)據5日發布的巴西聯邦政府公報,該國環境部通過了一項試圖拯救15種生活在亞馬孫地區的靈長類瀕危動物的行動計劃,即日生效。
  • 最新研究:新冠感染症狀分6種不同類型,存在這些問題重症風險高
    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一項新冠感染症狀研究發現,人類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症狀類型,該研究小組將這些不同的症狀群體分為了6大類。該研究是基於一個用於統計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最早於3月份在英國推出,後來也進一步擴展到了美國和瑞典,該程序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以及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出現的任何新潛在症狀。該應用程式擁有超過400萬用戶,這是世界上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
  • 新冠死亡風險國際研究:5-9歲兒童感染最低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新的流行病學模型研究論文稱,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導致死亡風險方面,65歲以下人群按年齡劃分在各國一致;5-9歲兒童的感染相關死亡風險最低,年齡每增加5歲,感染死亡率增加0.59%。
  • 健康研究社|貓狗虎新冠檢測呈陽性,疫情暴發期武漢貓群被感染?動物...
    對此,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華晨介紹,新冠病毒能感宿主(指可以被感染的宿主,其範圍大於易感宿主)和組織器官類型較多,與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有一些類似,貓、狗、老虎被感染並不太令人驚奇。「以前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也會感染貓和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