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而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字母 CO 代表「 冠狀」(corona),字母 VI 代表「病毒」(virus),字母 D 代表「疾病」(disease),數字 19 代表該疾病發現時間是2019年。
-
英國研究發現新冠抗體短暫存在 有可能多次感染病毒
BBC 10月27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稱,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內的抗體水平「迅速消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Th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小組發現,在6月至9月間,抗體檢測呈陽性的人數下降26%。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哪些動物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黑名單一長串
(新華社/歐新/圖)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全球感染案例至2020年9月18日,已超過3000萬,死亡人數接近100萬,但仍沒有要停的跡象。與此同時,對於這一傳染力強勁的新型病毒,9個月來,人類對其傳播規律依然知之甚少。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已知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科學家只是估計它很可能源自蝙蝠,並通過某個中間宿主傳給了人類。
-
新冠病毒最近的這幾個發現,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過接觸冷鏈的食品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在早期接觸的時候病毒還是活的,只是之前沒有檢測出來,但到後面的檢測出來之後,已經不是活病毒了,它只剩下病毒『殘骸』了,核酸就是一個病毒的成分。」林炳亮說。冷凍海鮮還能夠買嗎?對於普通人來說完全並不需要緊張,中疾控表示,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機率由接觸方式決定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 感染機率由接觸方式決定醫療界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頻繁和長時間接觸病例,以及在病例感染早期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12月1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研究取得了相應的證據。該研究成果於11月30日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文章為全國秋冬新冠疫情可能的再次出現,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提供了參考依據。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圈養環境下的稀有動物尤其令人擔憂。盧因認為,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確診感染新冠的8頭獅子和老虎可能是被飼養員傳染。「假使病毒傳給靈長類動物,結果會大不同,可能是災難性的。」盧因提醒,非洲一些地區的野生動物與人類接觸密切,一旦有人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傳給動物。
-
新冠病毒都有哪些潛在宿主:魚類鳥類最不易感染
新發地切割三文魚案板發現新冠病毒,提醒我們可能的冷鏈漏洞。已知三文魚不可能是病毒傳播中間宿主,進口三文魚是否是汙染源尚有待科學的調查分析。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反應迅速、信息通報及時透明,對於防控前景非常有信心。但是,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提醒讀者朋友們: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仍要對與人密切接觸的動物保持警惕。
-
新冠病毒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了26個物種後發現……
(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研究團隊發現,SARS-CoV-2具有廣泛的可能宿主範圍,同時根據病毒刺突(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的結合能力,排除了一些潛在的宿主,有助於尋找真正的中間宿主,強調了監測易感動物的必要性,防止其成為新的傳播源頭,導致疫情再次暴發。該論文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奇慧研究員、嚴景華研究員及清華大學王宏偉教授。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奧利瓦爾所在的機構——非營利研究組織生態健康聯盟(Eco Health Alliance)也與中國研究者有長期合作。奧利瓦爾近日揭示了他在收集的數千隻中國蝙蝠樣本中的驚人發現:「我們總共發現了大約400種新的冠狀病毒。這意味著有400個可能導致一場疫情爆發的候選病毒。」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圈養環境下的稀有動物尤其令人擔憂。盧因認為,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確診感染新冠的8頭獅子和老虎可能是被飼養員傳染。「假使病毒傳給靈長類動物,結果會大不同,可能是災難性的。」盧因提醒,非洲一些地區的野生動物與人類接觸密切,一旦有人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傳給動物。
-
動物會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嗎?又有新的研究證據
動物會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嗎?病毒會通過貓狗等寵物傳染給人嗎?人會把病毒傳染給寵物嗎?對於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定論。2020年8月21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表示,對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體的關鍵細胞受體ACE2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有410種脊椎動物都有可能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
-
研究:嘴巴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重要部位和途徑
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和途徑。儘管大多數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集中在鼻腔和肺部,但這項研究首次將嘴巴確定為冠狀病毒感染的主要部位,這也進一步為強調戴口罩和身體疏遠的重要性。研究包括40位新冠病毒感染者,結果表明,這些患者口腔脫落的上皮細胞可以感染新冠病毒
-
新加坡研究顯示矮個子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飛沫的下行軌跡,矮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流體物理學》雜誌上。新加坡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的物理學模擬證明了這一點,並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矮個子比高個子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是否會引發動物界的物種滅絕?
答案很簡單:新冠病毒從人向動物傳播的病例雖然很少,但確實已經出現。根據人畜傳播最終可能達到的規模,這種情況值得密切關注。我們掌握的動物發病率數據少之又少。在武漢發布的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檢測了100多隻家貓和流浪貓,其中約15%新冠肺炎呈陽性,但美國家養的貓、狗等物種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較為罕見。
-
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