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020-11-21 網易新聞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研究:不排除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研究者對比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動物樣本中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刺突蛋白(S)指出,這一位於病毒外殼上的結構蛋白與新冠病毒侵入細胞所使用的ACE2受體間的相互作用,是決定冠狀病毒宿主範圍的關鍵因素。

論文稱,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結晶體,有助於驗證該蛋白與人類或其他宿主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結合點。

研究團隊從多個資料庫中下載了ACE2受體與上述病毒的刺突蛋白序列。結構模擬中,就刺突蛋白結合作用點中一個殘基(Asn501)與ACE2受體上的兩個位點(41與353)的相互作用來看,比起蝙蝠,龜類與穿山甲與人類的更為近似。

論文指出,目前已知龜類作為寄主能攜帶包括虹蛙病毒(RV)、尼多病毒(NV)、乳頭瘤病毒(PV)、甲魚虹彩病毒(STIV)、甲魚系統性敗血症球狀病毒(STSSSV)、龜細小核糖核酸病毒(ToPV)和中華鱉出血症候群病毒(TSHSV)等多種病毒。此外,與禁止交易的穿山甲相比,動物市場上龜類更為普遍。

研究者認為,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龜類、演化後感染人類的可能。

名單:穿山甲、水貂和蛇被先後提出可能為中間宿主

南都此前報導,2月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發表在世界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的研究論文指出,有證據顯示,蝙蝠很可能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研究團隊將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與實驗室早期檢測的冠狀病毒的部分基因序列進行比較,發現該病毒與來自雲南的中國菊頭蝠樣本的一株冠狀病毒(RaTG13)基因序列一致性高達96.2%。

2月7日上午11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舉辦的發布會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介紹,其團隊對多種野生動物的1000多個宏基因組學數據進行了分析,「我們發現在穿山甲中具有β冠狀病毒序列,繼而對它的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它與人體暴發的病毒親緣性高度相似。」

2月15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目前正組織有關科研團隊論證,對新冠病毒從穿山甲到人的傳播路徑也在加緊研究中。研究顯示這次疫情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

2月23日,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專家組發文,指出除了穿山甲,水貂、蛇等是否為中間宿主均有待驗證。

(原標題:廣州團隊稱龜類也是潛在病毒中間宿主,穿山甲水貂等此前已被點名)

(責任編輯:韓衝_NBJ11345)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研究:嘴巴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重要部位和途徑
    儘管大多數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集中在鼻腔和肺部,但這項研究首次將嘴巴確定為冠狀病毒感染的主要部位,這也進一步為強調戴口罩和身體疏遠的重要性。研究包括40位新冠病毒感染者,結果表明,這些患者口腔脫落的上皮細胞可以感染新冠病毒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蝙蝠和人類在生理上並不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由前者直接傳播給後者,即由動物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一般動物病毒在傳播給人類前需要先適應人體。非典(SARS)病毒由蝙蝠通過果子狸傳播給人類,而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毒則是通過駱駝。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從蛇、到穿山甲,都一度被高度懷疑為最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這些動物身上分離出來的冠狀病毒,與導致此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差異實在太大,最多證明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並不能證明是其將病毒感染給人類。
  • 外媒: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新路徑是什麼?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7日發表記者胡安·迪利翁的一篇文章,題為《新冠病毒感染我們的新路徑是什麼?》,內容摘要如下:兩個由歐洲神經生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一致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打開了人類的另一把鎖,可以在包括大腦在內的眾多身體組織內繁殖。這項旨在了解新冠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並在器官內蔓延的研究已公布在美國生物學論文檔案網上。分別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團隊的論文共同得出如上結論。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最新研究:新冠患者生精細胞上發現病毒!或可通過性傳播?JAMA:病毒...
    而另一方面,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開始展開深入研究。前不久就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造成腎臟和睪丸損傷,引發一陣慌亂。難道感染新冠病毒,真的可能會「斷子絕孫」?01 性傳播也是新冠病毒傳播途徑之一?生精細胞包括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和精子。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英國研究發現新冠抗體短暫存在 有可能多次感染病毒
    BBC 10月27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稱,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內的抗體水平「迅速消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Th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小組發現,在6月至9月間,抗體檢測呈陽性的人數下降26%。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美英澳科學家:排除新冠病毒人為製造可能,或已在人類中無害傳播幾十年!
    雖然目前的研究還沒有找到最終的源頭,但一項新的研究認為,我們可能應該回溯到更久遠一些的時候,因為這個病毒有可能早就在人體中潛伏了。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其論文已發表在3月17日《自然-醫學》雜誌上。
  • 德國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新冠病毒不僅累及呼吸道,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CNS),導致感染者出現類似喪失嗅覺、味覺、頭痛、疲勞、噁心等神經症狀。雖然最新研究已經在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病毒RNA,但病毒如何進入以及如何在腦內分布的問題仍不清楚。
  • 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還在以我們不可知的方向變化著,面對勝過 SARS 病毒的新冠病毒,科研人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 新冠影響中樞神經途徑找到了?研究稱病毒可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據《今日印度》報導,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鼻子進入人腦。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診斷和預防感染提供信息。根據這項研究,新冠病毒不僅影響呼吸道,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CNS)。研究指出,這最終會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症狀,如嗅覺、味覺喪失、頭痛、疲勞和噁心。該研究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不僅會影響呼吸道,還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超過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嗅覺和味覺喪失、頭痛、疲勞、噁心和嘔吐。」
  • 顛覆認知,最新研究顯示,白種人可能比亞洲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美國和歐洲國家成為了新冠疫情的震中,可見病毒是不分國籍,你不好好防護,病毒就會無情的肆掠。除了防護方面的因素,最近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不止一個受體,有受體在白種人高表達,可能導致白種人容易感染。SRAS冠狀病毒有三個受體,新冠病毒也可能是這樣近日,南卡羅萊納大學的Guoshuai Cai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org上發文,這篇研究的結果提示,吸菸者、老年人以及白種人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 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
  • 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主要作者:人類首次感染病毒可能在這一時間
    CGTN連線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主要作者彼得·福斯特博士,福斯特表示,病毒毒株可分為A、B、C三種類型,B型常見但不是原始毒株。去年12月,中國研究者在武漢發現的新冠病毒樣本,並不能證明武漢是新冠病毒的起源地。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