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2020-12-0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學術頭條

自從新冠病毒(SARS-CoV-2)導致的疫情爆發以來,已在全球範圍內感染了近 200 萬人。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以了解其究竟如何從動物宿主轉移到人類身上。

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從蛇、到穿山甲,都一度被高度懷疑為最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這些動物身上分離出來的冠狀病毒,與導致此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差異實在太大,最多證明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並不能證明是其將病毒感染給人類。

就在今天,渥太華大學生物學教授夏旭華(Xuhua Xia)團隊提出,流浪狗可能是當前人類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源頭。這一研究結果剛剛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

「我們的研究結果為 SARS-CoV-2 的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假設,」 夏旭華說,「SARS-CoV-2 的祖先,及其近親——蝙蝠身上攜帶的冠狀病毒,先是感染了犬科動物的腸道,並在犬科動物身上發生了快速變異進化,然後首次感染了人類。這一結果也意味著,在與 SARS-CoV-2 的鬥爭中,對流浪狗體內的新冠病毒進行檢測,也是極其重要的。」

病毒戰鬥的痕跡,成為溯源的線索

當病毒入侵宿主時,它們的基因組往往帶有戰鬥的傷疤,這是因為它們需要通過基因組的變化和適應,來擊退和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統。

而人類和哺乳動物有一種關鍵的抗病毒前哨蛋白,稱為 ZAP,它可以通過阻止病毒在宿主體內的增殖,以及降解其基因組來阻止病毒的傳播。其目標之一就是病毒 RNA 基因組中的一對化學字母,叫做 CpG 二核苷酸。

可以說,CpG 二核苷酸就是人體免疫系統尋找和消滅病毒的路標。在骨髓和淋巴結中大量生成的 ZAP,負責巡視人體肺部,當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首先在這些地方發起攻擊。

但事實證明,病毒同樣是可以反擊的。

單鏈冠狀病毒,如 SARS-CoV,可以通過減少 CpG 路標來避免 ZAP 的識別和攻擊,從而使 ZAP 機制失效。對 HIV 病毒 (另一種 RNA 病毒) 的研究表明,它就充分利用了這種進化產生的技巧,減少 CpG 以應對人類抗病毒防禦機制。

反過來想,如果病毒基因組上還剩餘有 CpG 二核苷酸,那麼則意味著其可能對該病毒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這也就可作為在疫苗開發中減弱毒性的修飾靶點。

夏旭華教授長期研究不同宿主病毒的分子特徵,他表示,「我們可以把病毒中 CpG 含量的減少視為對公眾健康的威脅,而 CpG 含量的增加則會降低這種病毒性病原體的威脅。因為有著高 CpG 含量的病毒會被宿主免疫系統更好地靶向,導致毒性降低,這類似於天然疫苗。」

有了這一層發現,夏旭華教授進一步檢驗了迄今為止存儲在 GenBank 中的全部 1252 個完整的 β 冠狀病毒基因組,發現 SARS-CoV-2 與一種蝙蝠冠狀病毒 (BatCoV RaTG13) 在所有近親冠狀病毒中 CpG 含量最低。

「最引人注目的是 BatCoV RaTG13 系譜中的病毒基因組 CpG 含量,發生了一個孤立但明顯的下降。據報導,該樣品基因組是 2013 年從雲南省的一個蝙蝠中取樣,但直到 2019 年末 SARS-CoV-2 感染爆發後,武漢病毒所才對其進行了測序。」 夏旭華教授說,「這種蝙蝠的冠狀病毒基因組是 SARS-CoV-2 最接近的親緣,序列相似度達 96%。」

研究人員表示,很不幸的是,BatCoV RaTG13 沒有在 2013 年進行測序,否則 CpG 含量的下降可能是一個警告。因為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含義。首先,這種病毒可能是在具有高 ZAP 表達的組織中進化而來的,因此 ZAP 高表達有利於 CpG 低的病毒基因組出現;第二,更重要的是,該病毒的存在表明它已經成功地避開了 ZPA 介導的抗病毒防禦。換句話說,這種病毒已經變得很隱秘和狡猾,對人類來說也已經很危險了。

最合理的解釋:流浪狗吃了蝙蝠?

夏旭華教授用他的 CpG 檢測工具重新檢測了起源於駱駝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發現感染駱駝消化系統的病毒基因組中 CpG 含量低於感染駱駝呼吸系統的病毒。

當他在對狗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只有犬冠狀病毒 (CCoVs) 的基因組具有與 SARS-CoV-2 和 BatCoV RaTG13 相似的基因組 CpG 值;其次,犬和駱駝一樣,在它們的消化系統中也發現了冠狀病毒感染,而且其 CpG 含量低於它們呼吸系統中的基因組 CpG 含量 (犬呼吸道冠狀病毒與 SARS-CoV-2 同屬於 BetaCoV 譜系)。

此外,已知 SARS-CoV-2 進入細胞的受體是 ACE2,ACE2 產生於人體消化系統,在小腸和十二指腸具有最高水平,在肺部的表達相對較低。這表明,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可能是冠狀病毒感染的一個關鍵目標。

研究人員表示,「最近的研究報導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解釋,即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有消化不適的症狀。事實上,48.5% 的人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要症狀。」

眾所周知,犬科動物經常舔它們的肛門和生殖器區域,不僅在交配期間,在平常情況下也是如此。這種行為將促進病毒從消化系統傳播到呼吸系統,並促進胃腸道病原體與呼吸道和肺病原體之間的交換。

「在這種情況下,很重要的一點是,其基因組序列記錄在 GenBank (MN996532) 中的蝙蝠冠狀病毒 (BatCoV RaTG13),是從糞便拭子中分離出來的。這些觀察結果與 SARS-CoV-2 在哺乳動物腸道或與腸道相關的組織中進化的假設是一致的。」

研究人員的另一項發現,涉及從穿山甲中分離出的病毒。科學家們最近從穿山甲中分離並測序了 9 個類似 SARS-CoV-2 病毒的基因組,夏旭華教授發現,具有最高序列覆蓋率的 ICpG 值為 0.3929,其值接近在 SARS-CoV-2 基因組中觀察到的 CpG 值的極低端。因此,造成此次大流行的 SARS-CoV-2、蝙蝠中的冠狀病毒 BatCoV RaTG13 和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可能有一個共同的低 CpG 祖先,或者趨同進化出了低 CpG 值。」

根據研究結果,夏旭華教授提出了一種假設,即:

冠狀病毒首先從蝙蝠傳播到吃蝙蝠肉的流浪狗;接下來,病毒在犬類腸道不斷變異進化,導致病毒基因組 CpG 減少;最後,較低的病毒基因組 CpG,使病毒能夠逃避人類 ZAP 介導的免疫反應,最終感染人類,並迅速成為一種嚴重的全球大流行病病原體。

「SARS-CoV-2 的具體起源在當前這場世界衛生危機中至關重要,這項研究通過考慮宿主防禦系統與病毒基因組的相互作用,包括宿主組織對病毒基因組進化的選擇壓力,揭示出病毒進化相關的重要證據。」 夏旭華說。

夏旭華教授簡介

夏旭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終身教授、生物信息學與數學計算機專家,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生物信息學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世界生物信息學領域中的重量級學者。

其《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中的數據分析》、《生物信息學與細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學中的現代計算方法》、《生物信息學與細胞》等一系列學術專著堪稱世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扛鼎之作,其中《生物信息學與細胞》更成為世界各國進入系統生物學這一新興領域的學生學者之必備專著。

1990 年,夏旭華獲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學位,主要致力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及其在物種進化分析中的應用的研究。

1996 年開始,全球對分子進化與生物信息學的研究開始迅速升溫。這一年,香港大學理學院分子生物學系與法國巴斯特研究所合作,共同籌備生物信息研究室,夏旭華受聘擔任該研究室主任。

2002 年,夏旭華又應邀到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開辦生物信息學科,成為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生物系的終身教授,專攻生物信息學及分子進化方面的研究。夏旭華同時還受聘兼職於加拿大一個信息技術工程學院。另外,夏旭華也是加拿大環境基因學高級研究中心(CAREG)和渥太華系統生物研究院(OISB)的成員。

夏旭華的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ioinformatics、PLoS ONE、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Genomics、Curr Microbiol 、Gene 等雜誌。現任加拿大渥太華大渥太華大學生物系環境基因組高級研究中心終生教授,渥太華大學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成員,是 Bioinformatics、Nucleic Acids Research、Genome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等眾多知名期刊的審稿人。

參考資料: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094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4/mbae-sp040720.php

最後,學術君想了想,還是有幾句自己的話要說——

1,疫情對全世界人民都造成了巨大傷害,有關中間宿主的猜測幾經波折,總之,我們要相信科學家的假設和求證,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猜測和謠傳;

2,無論是蛇、穿山甲,還是流浪狗,或者其它,我們都不應因此而對這些無辜動物造成進一步傷害,更不應因為一個懷疑,就將整個疫情的鍋甩過去;

3,如果真是流浪狗,那麼或許沒有當初的遺棄,就沒有你我今天這幾個月的隔離。

相關焦點

  • 流浪狗是新冠肺炎罪魁禍首?專家推測:狗吃蝙蝠後將病毒傳染給人
    據《每日星報》4月15日報導,根據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流浪狗可能是新冠肺炎的罪魁禍首。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專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將這種致命病毒傳染給人類的「中間動物」。
  • 流浪狗是中間宿主?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夏旭華提出推測:流浪狗或許是將新冠傳染給人類的中間宿主;此外,新冠病毒可能是在狗的腸道中進化,從而獲得了感染人的能力。該論文發表在 4 月 14 日的《分子生物學和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
  • 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
    導語: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如今,人們仍不能確定傳染性嚴重的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但若要追根溯源的話,新冠病毒始終逃離不了野生動物傳播的可能性。拿SARS病毒舉例,蝙蝠所攜帶的病毒需要通過果子狸體內的基因轉化才能促使該病毒能夠入侵人體內部,人類也只有負距離接觸果子狸過才有可能被傳播到該病毒。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從蝙蝠開始,病毒經過怎樣的傳播和演變最終成為危害人類的新冠病毒,需要我們去好好探尋一番。,但是由於大部分蝙蝠都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洞中,很少與人類接觸,所以,蝙蝠身上的病毒一般很難傳播到人類群體中。這時候就需要中間宿主的「幫助」了,它能夠將蝙蝠和人類連接起來。同在野外生存的動物,如蛇、穿山甲、孔雀、竹鼠、獾等等,可以很輕易地接觸到這一「毒王」——通過接觸蝙蝠的糞便、在山洞中穿行、捕食蝙蝠、食用蝙蝠的屍體等。這些病毒就這樣寄生到野生動物身上,而人類最近幾年又興起了食用野生動物的風潮,這就為病毒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 ...由於該病毒不會感染人類的細胞,故村上認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
    【研究:日本菊頭蝙蝠身上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0%】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在日本固有的菊頭蝙蝠身上也檢測出了類似新冠的病毒。
  • 美機構建議暫停蝙蝠研究:擔心蝙蝠被人類傳染新冠病毒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美媒稱,美國聯邦政府建議科學家暫停一些涉及北美蝙蝠的野外作業,因為他們擔心研究人員可能將新冠病毒傳染給這種動物,進而危及蝙蝠種群,或者為一種已在全球大流行的病毒創造一個新宿主。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11日報導,新冠肺炎是由一種動物源病毒(即可在動物和人類之間來回傳播的病毒)引發的。目前尚不清楚它傳染人類的確切路徑。科學家們說,傳播步驟可能包括停留在一種中間物種身上,比如被大量走私的瀕危哺乳動物穿山甲。研究已表明,引發新冠肺炎的這種病毒能由人類傳染給動物,包括狗和貓。最近,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一隻馬來亞虎經檢測感染了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的源頭找到了?自然子刊:早在1969年就已經逐漸出現
    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已經接近兩千萬,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方法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來源一直爭論不休,而最近發表在《Nature》子刊《自然微生物學》的研究結果可能為病毒的源頭提供有力的證據!
  • 日本蝙蝠身上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日專家:有必要詳細調查是否可能傳染給人類
    11月26日,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村上晉(病毒學)等人的研究小組近日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身上檢測出了類似新冠的病毒,解析遺傳信息發現其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到80%左右。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奧利瓦爾近日揭示了他在收集的數千隻中國蝙蝠樣本中的驚人發現:「我們總共發現了大約400種新的冠狀病毒。這意味著有400個可能導致一場疫情爆發的候選病毒。」捕蝙英雄SARS爆發後的十幾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下一個會對人類產生重大威脅的病毒來源。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的基因組一致性高達96%,說明它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但這之間還有4%的差異,對比人類和大猩猩的基因組差異不足2%,可知4%的差異也是很大的。而疫情早期的患者樣本之間,病毒基因組呈現高度一致,說明病毒是由某個中間宿主傳染給人類的。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新冠病毒九成來自蝙蝠 但目前無特效藥
    針對網上有傳言把此次疫情與國內科研機構病毒標本洩露關聯在一起,2月2日,引發「陰謀論」的印度論文已經自願撤稿。這篇論文稱,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中有插入片段與HIV1型複製蛋白驚人相似,並在結論部分強調「這在自然界不太可能是偶然的」。
  • 追根溯源,新冠病毒最初來自哪裡?
    通過分析可知,SARS病毒是由果子狸傳染給人類。不過,果子狸並不是源頭,而是一個中間宿主。經過多年的追蹤,我國病毒學家石正麗最終發現,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都能在一個偏遠蝙蝠洞中找到,生活在那裡的中華菊頭蝠很有可能是SARS病毒的最初來源。蝙蝠先把一株冠狀病毒傳染給果子狸,然後病毒在果子狸身上發生了遺傳變異,使得它們變得能夠感染人類,最終成為了SARS病毒。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一項由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了數十年,並且還可能存在其它能感染人類的病毒。他們還分析出新冠病毒出現的 3 個可能時間:1948 年、1969 年和 1982 年。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三個問題需要解答
    這些問題需要解答) 新京報訊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國外科研機構發現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存在直接感染人類的可能。記者發現,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發表的多篇論文,已經發現蝙蝠體內SARS相關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
  • 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