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訊)新冠病毒起源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在全球範圍開展國際科學研究與合作。近期,日本科學家又有所發現。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村上晉等人發布的論文名稱為《與新冠病毒相關的乙型冠狀支系B病毒的檢測與特性》,刊載於美國疾控中心12月發布的雜誌上。論文稱,研究團隊2013年在日本巖手縣的一個洞穴內,捕獲了4隻日本角菊頭蝠(Rhinolophus cornutu),並從新鮮糞便中提取了RNA。
村上晉等人在美國疾控中心雜誌上發表的論文
論文介紹稱,角菊頭蝠是是日本特有的一種蝙蝠。這些蝙蝠白天多住在野外的洞穴或廢棄的隧道裡,晚上在它們的棲息地外捕捉昆蟲。菊頭蝠經常與其他食蟲蝙蝠(如角耳蝠或大趾肌蝠)同居,偶爾也會與野生動物(如果子狸)在白天棲息。
隨後,研究團隊使用實時逆轉錄PCR的方法,從兩份樣本中檢測出乙型冠狀支系B病毒的部分RNA聚合酶(RdRp)基因。2020年,團隊又進行了RNA測序,通過實時逆轉錄PCR的方式,測定了一個樣品的全基因組序列Rc-o319。
經過比對後,研究人員發現Rc-o319與新冠病毒的一株(SARS-CoV-2 HKG/HKU-904a/2020)有著很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序列一致性達81.47%。論文在綜合數據後表示,從基因角度來說,Rc-o319與新冠病毒相關。
但論文也指出,由於該病毒不會感染人類的細胞,村上認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但為了日本不發生人畜共患傳染病,「有必要詳細調查野生動物帶有怎樣的病毒,是否可能傳染給人類」。
菊頭蝠 資料圖
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不少科學家和實驗室都開始重新檢測冷凍的動物樣本,而村上晉的團隊就是其中一員。對於此次發現,村上晉表示:「我沒有想到會找到新冠病毒的『親戚』。」
除了村上晉的團隊外,柬埔寨金邊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學家們,也找到了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研究人員向《自然》雜誌網站表示,他們在柬埔寨的另一種菊頭蝠(Rhinolophus shameli)身上發現了一種病毒,通過對病毒的初步基因測序,他們發現病毒與新冠病毒和RaTG-13(已知與新冠病毒親緣度最高的冠狀病毒,相似度達到96%)的相同區域相似,這表明三種病毒是「密切相關」的。
目前,這種病毒的基因測序還未完全完成,因此《自然》稱,這使得這種病毒對新冠病毒溯源的意義「尚不清楚」。同時,來自中國浙江大學的病毒學家阿隆·歐文(Aaron Irving)也表示,新病毒需要至少和新冠病毒有99%的相似度,才能成為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
但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學家還是向《自然》表示,他們對此感到很興奮,「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我們找到了。」
《自然》網站介紹稱,目前只有少數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其中就包括最近的親屬RaTG13,同樣是在蝙蝠身上發現。此外,科學家們還在2015年至2019年間捕獲的其他蝙蝠和穿山甲身上,發現了其他幾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教授特蕾西·戈德斯坦(Tracey Goldstein)認為,新冠病毒可能不是一種「突然出現」的全新病毒。「早在我們2019年發現新冠病毒前,這一族病毒就已經存在了。」
實際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也在11月23日的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感染了一批人。
瑞安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說,確定世界首例傳染病病例,是所有流行病學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新冠病毒)可能有不止一個首例病例,因為該疾病很可能源於好幾種動物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新冠病毒最初分布在全球各地。研究人員最近在蝙蝠體內發現了這種病毒,我們還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其他潛在的病毒源頭。」
有專家稱,「毫無疑問,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其主要攜帶者是蝙蝠。」病毒傳染人類則存在多個源頭,而且傳染期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瑞安強調,目前不確定是人還是動物傳播了新冠病毒,只是「該病毒在武漢的海鮮市場被發現」。
世衛組織新發疾病和人畜共患病部門負責人瑪麗亞·范·克霍夫指出,像中東呼吸症候群這類傳染病,該機構需要為期一年的全面研究,來確定主要感染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