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基因組測序顯示,這些在穿山甲身上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有大約85.5%至92.4%的相似性,分屬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子譜系。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醫學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2月18日發表了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管軼、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等人論文,論文提到,在廣東、廣西截獲的從東南亞走私來的穿山甲中,發現了冠狀病毒,並且與新冠病毒(2019-nCoV)的相似度在85.5%到92.4%之間。

這篇名為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a(華南地區馬來亞穿山甲中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的論文認為,儘管蝙蝠可能是2019-nCoV的原始宿主,但尚不清楚任何有助於轉移給人類的中間宿主的身份。

論文報告了中國華南地區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穿山甲中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基因組測序顯示,這些在穿山甲身上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有大約85.5%至92.4%的相似性,分屬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子譜系。

華南市場被清理增加宿主動物尋找難度

論文提到,許多早期病例與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推測可能是這次人畜共患病新冠肺炎的來源。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僅報告了從市場上獲取的環境樣品2019-nCoV呈陽性。但是,由於類似的生鮮市場(wet market)已經被證明了與2002-2003年的SARS暴發有關,因此野生動物似乎也可能參與了2019-nCoV的出現。

暴發前,華南海鮮市場上有許多非水生哺乳動物可供購買。不幸的是,由於市場在疫情暴發後不久就被清理了,因此從市場確定野生動物中的源病毒具有挑戰性。儘管現已鑑定出2013年從雲南菊頭蝙蝠中取樣的冠狀病毒與2019-nCoV密切相關,但尚未在其他野生動物物種中檢測到緊密相關的病毒。

論文認為,穿山甲發現的冠狀病毒的多個譜系與2019-nCoV極其相似,穿山甲應被視為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間宿主,應嚴禁在生鮮市場中出售,以防止人畜共患病傳播。

廣西、廣東查獲的穿山甲都帶有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調查了穿山甲的病毒組成。他們表示,這種動物是哺乳動物中最不合法販運的動物:它們既被用作食物來源,其鱗片也被用作傳統中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許多穿山甲種類被視為極度瀕危。

論文研究者收到了從18隻馬來亞穿山甲收集的冷凍組織(肺、腸、血液)樣品,這些穿山甲是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獲得的。這些組織中RNA的高通量測序顯示,43個樣本中的6個(兩個肺、兩個腸、一個肺腸混合物、一個血液)中存在冠狀病毒。研究者對2018年5月至7月之間收集的另一批穿山甲樣品進行了進一步的qPCR測試,12隻動物中的19個樣本(9個腸組織、10個肺組織)中,有3個肺組織樣本呈冠狀病毒陽性。

除了來自廣西的動物外,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廣州海關技術中心重新檢查了他們在以前的反走私活動中獲得的5份存檔的穿山甲樣品(兩張皮膚拭子、一個未知組織、一個鱗片)。經過高通量測序後,鱗片樣本被發現含有冠狀病毒讀段,與2019-nCoV基因組相似度72%。實際上,鱗片上的病毒序列可能來自其他受感染穿山甲組織。另外,2019年廣東患病穿山甲肺樣本中檢測出的病毒群也與2019-nCoV有關。

論文表示,這些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組與新冠病毒有85.5%至92.4%的相似性,在系統樹中可以表示為2019-nCoV的兩個亞系。

觀測到了冠狀病毒重組的信號

先前已經注意到,β冠狀病毒屬的sarbecovirus亞型的成員經歷了廣泛的重組。重組分析顯示,蝙蝠中發現的兩個冠狀病毒毒株可能是重組體,包含來自多個SARS病毒相關譜系和新冠病毒相關譜系(包括從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的譜系)的基因組片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和在蝙蝠中發現的冠狀病毒,以及人類新冠病毒之間觀察到了重組信號。受體結合域方面,新冠病毒與廣東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表現出非常高的序列相似性。

迄今為止,穿山甲是除蝙蝠以外唯一被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在穿山甲中發現了兩個相關的冠狀譜系,它們都與2019-nCoV相關。這表明這種動物可能是這些病毒的長期宿主。

穿山甲是相對較小種群數量的動物,狀態瀕危,但不能排除穿山甲是從蝙蝠或其他動物宿主中獨立獲得2019-nCoV相關病毒。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毒可能從來自東南亞的被販運的馬來亞穿山甲中獲得,人們對這種動物在其本土地區所攜帶的病毒多樣性認識十分缺乏。

論文表示,穿山甲群中病毒傳播的程度尚需進一步調查,但廣西和廣東在穿山甲中反覆檢測出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重要宿主。冠狀病毒,包括與2019-nCoV相關的冠狀病毒,顯然存在於亞洲的許多野生哺乳動物中。儘管穿山甲中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致病性、種間傳染性和可傳播性尚待研究,但處理這些動物需要相當謹慎,應嚴格禁止在生鮮市場中出售它們。為了了解穿山甲在新冠病毒出現中的作用以及未來人畜共患病傳播的風險,顯然需要對中國和東南亞自然環境中的穿山甲進行進一步監測。

追問1

論文中的這幾批穿山甲哪裡來的?

論文提出,廣西和廣東檢測的幾批馬來亞穿山甲,可能都是來自東南亞走私。

近年來,廣東、廣西海關多次查獲從東南亞走私的穿山甲及其鱗片。2016年5月,東興海關破獲一起重大涉嫌走私穿山甲案,查獲走私入境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活體穿山甲15隻。2018年,廣西東興海關共查獲走私穿山甲活體90隻,還查獲了200公斤穿山甲鱗片。

2017年8月17日,欽州海警向廣西自治區林業廳移交其查獲的走私入境馬來亞穿山甲34隻,其中32隻活體,2隻死體。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中心(簡稱「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了這批穿山甲,2個月後陸續發病和衰竭死亡。

2019年3月23日,海關總署緝私局統一部署和廣東分署緝私局直接指揮開展的「守護者2019」打擊瀕危物種走私專項行動,查獲103隻活體穿山甲,其中68隻活體被送往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進行緊急搶救。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 綠髮會)志願者參與了這批穿山甲的救治。記者從綠髮會了解到,送往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68隻穿山甲,截至2019年4月11日存活36隻。送往廣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穿山甲截止到2019年5月23日,存活3隻。

追問2

這些穿山甲當時感染什麼病毒?

2017年8月,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34隻馬來亞穿山甲,2個月內全部死亡。這件事一度引發質疑。

2018年8月6日,有媒體報導這批穿山甲凍體仍存放於凍庫中。救護中心稱,在該批次穿山甲中,有33隻穿山甲攜帶高致病病毒。當時,中心主任廖河康表示,相關樣本已由中國軍事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檢測。

綠髮會2月20日告訴記者,他們一直申請公開病毒的名稱,但是從國家林草局2次行政複議,到東城區法院、北京二中院,一直到北京高院去年的受理,都沒有公開,「我們補充了2次證據材料,都沒有回覆」。

近日,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2017年8·17批次馬來亞穿山甲全部死亡作出回應」。回應稱,該批次穿山甲移送到中心進行救護時已攜帶有疾病,經救護中心採樣送國內相關機構檢測,檢測出感染了犬型細小病毒,在救護期間疾病發作等多種原因導致死亡,相關信息已全部向社會公開,並對檢測機構名稱的失誤做了更正。

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同時表示,基於「8·17」批次34隻馬來亞穿山甲全部感染了犬型細小病毒,並導致全部死亡,從動物疫病防控角度出發,中心將該病毒列為對馬來亞穿山甲產生疾病危害的高致性病毒,屬於動物間高致病性病毒,並不是公眾所理解的導致人獸共患的高致病性病毒。細小病毒是DNA病毒,屬於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病毒,兩者毫不相干。雖然華南農大等單位發布了穿山甲攜帶的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99%相似,並明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但並不能說明中心收容救護的穿山甲就攜帶有新型冠狀病毒,也與救護中心對「8·17」批次馬來亞穿山甲檢測出高致病性病毒——犬型細小病毒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結果,更與當前全國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完全扯不上關係。

追問3

武漢有沒有出售穿山甲?

目前已知的穿山甲有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馬來亞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8個品種,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中華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但是,2019年6月,綠髮會結合穿山甲保護項目合作夥伴、志願者的紅外相機野外記錄和走訪情況,近3年內,僅有效記錄並查證到11隻中華穿山甲,且在中國大陸地區長期未監測到中華穿山甲野外種群的存在,宣布中華穿山甲在大陸功能性滅絕。

2018年10月,長江日報報導稱,在武漢一隻穿山甲因四隻腳被「草繩」纏住,困在馬路中間動彈不得。東西湖常青花園派出所110值班民警接警後,立即趕到事發地點了解情況。民警將縛在穿山甲腳上的草繩解開,隨後,與6村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及陳先生一道,將這隻穿山甲送至常青花園社區附近的林地放生。有人用隨身攜帶的彈簧秤稱了一下,發現這隻穿山甲重約4公斤。

這件事的後續很有趣,就在綠髮會要到當地調查的時候,當地派出所答覆稱,他們沒有放生過穿山甲,並強調如果是穿山甲的話,他們肯定會聯繫森林公安等,不能自己隨意放生。據派出所民警表示,他們當時放生的是一隻刺蝟。但是,長江日報的相關報導至今沒有刪除。

這隻「穿山甲」被發現的位置,距離華南海鮮市場三公裡左右。

新京報記者曾在1月下旬探訪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一家商鋪的李姓老闆告訴記者,市場售賣野生動物的攤位集中在西區中部一條長廊,「偷著賣那多少是有的」。另有媒體拍到市場西區六街盡頭遺棄的動物屍體和內臟。

講述

「穿山甲女孩」記錄到穿山甲咳嗽、氣喘

2019年3月底,海關總署緝私局統一部署、廣東分署緝私局直接指揮開展了一次名為「守護者2019」的打擊瀕危物種走私專項行動,搶救了103隻穿山甲活體,其中部分穿山甲被移交至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綠髮會工作人員「穿山甲女孩」志願參與照顧這些穿山甲。

「進入去年5月,廣州一連幾天下大雨,穿山甲寄居的籠舍溫度很低,估計是受涼的原因,剩下的三隻穿山甲分別出現流鼻涕、鼻塞、氣喘。」穿山甲女孩2月20日告訴記者,專家稱穿山甲的這些感冒症狀是第一次被人記錄到。

「守護至5月中旬時,我身上開始奇癢無比,胳膊上、腿上出現成片的紅點。」「穿山甲女孩」說,「我每天幾乎24小時的陪護,可能是被什麼蟲子咬了。但我還是堅持觀察記錄,給穿山甲拔蜱蟲,為感染眼疾的一隻穿山甲滴眼藥、處理尾部化膿。當時的防護很簡單,就是戴口罩、手套、白大褂,自己並不曾感冒或被病毒感染,現在想想很幸運。」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相關焦點

  • 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醫學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2月18日發表了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管軼、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等人論文,論文提到,在廣東、廣西截獲的從東南亞走私來的穿山甲中,發現了冠狀病毒,並且與新冠病毒(2019-nCoV)的相似度在85.5%到92.4%之間。
  • 管軼論文揭示穿山甲樣本攜冠狀病毒,專家:不一定是新冠
    這些在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之間,並在系統進化樹中代表了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之一(GD/P1L和GD/P2S)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2月份,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潛在中間宿主。但3月份來自中國的2項研究推翻了這一結論,穿山甲或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管軼和胡豔玲團隊發表在《自然》的論文發現,穿山甲身上攜帶有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但認定中間宿主要求其病毒基因組相似性達到99%以上,因此,不足以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專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宿主,與穿山甲同類病毒相似度超蝙蝠,達99%
    一般認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產自於蝙蝠身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率先發表研究結果,指出蝙蝠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鍾南山院士也表示基本可以肯定這種病毒最先出現在蝙蝠身上,但是有很多專家以及一些學術機構發表的論文認為這種病毒經歷了多種野生動物的接力,在多種野生動物身上演變和傳播,最後才傳到了人身上,這些野生動物包括蛇、鳥類、水貂等。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三個問題需要解答
    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與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最相似的,也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一個偏僻洞穴中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達96.2%。相關研究還證明,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同源,相似度79.5%。
  • 但管軼等論文所涉穿山甲來源與武漢華南海鮮...
    在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的搜索中,蝙蝠和穿山甲不斷被提及。日前由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教授,以及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發表在科學網站預印本的交互式資料庫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7 Papers & Radios | MIT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管軼團隊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
    機器之心&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參與:杜偉,楚航,羅若天本周的重要論文有管軼課題組與胡豔玲課題組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冠狀病毒以及研究人員對廣西和廣東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多個穿山甲樣本進行了檢測,並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屬於此次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受體結合域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研究顯示,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全序列相似性為 85.5-92.4%, 低於蝙蝠 RaTG13 的 96.2%。
  • 也可能不是穿山甲?新冠病毒動物來源尚未找到決定性證據
    科學家假設和其他冠狀病毒一樣,這種病原體是通過一種動物傳給人的;比如,2002 年的 SARS 致病病毒被認為是通過果子狸傳到了人身上。在此次疫情的早期感染者中,有幾十人都來自武漢一活禽市場;不過,對該市場發現的冠狀病毒樣本的檢測尚不能確定具體來源。三個不同的中國團隊都在追溯新冠病毒的來源,一個來自中國疾控中心,還有一個來自中國科學院。
  • 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源頭在哪?美學者:它是自然生成或已流傳數十年
    論文通過對病毒的基因分析後指出,新冠病毒不具備任何已知冠狀病毒的骨架。它在核酸序列組成上有不少細節上的變化,說明這個病毒並不是由一個已知的模板改造而生成的病毒。它很可能是由一種蝙蝠體內的病毒和另一種可能由穿山甲攜帶的病毒重新結合進化而成。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迄今最詳細分析:復旦張永振教授等《細胞》探討新冠病毒起源
    早期基因組比較的結果顯示,來自雲南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序列相似度高達96%。相比之下,新冠病毒與同屬於β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相似度約為79%。儘管序列相似,研究作者指出,新冠病毒與RaTG13在基因組中的許多關鍵特徵上有所不同。
  • 科學家在十年前的菊頭蝠中發現一種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高度相似
    與此同時,日本研究小組也在冰凍蝙蝠糞便標本中發現了另一種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從動物傳給人的,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就當前研究成果來看,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病毒起源於菊頭蝠,但它究竟是蝙蝠直接傳給人,還是通過中間宿主傳播仍是個謎。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之後不久,香港中文大學管軼等國內外多個科研團隊從果子狸身上找到了與SARS冠狀病毒非常相似的冠狀病毒(SARS相關冠狀病毒),科學家一度認為果子狸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不過,2005年,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和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分別獨立發現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為菊頭蝠,而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
  • 金冬雁:前6種人類冠狀病毒和HIV研究帶來的抗擊新冠思路
    對於中間宿主來說,在果子狸裡面找到與人的SARS病毒幾乎99.9%相似的病毒,但是在穿山甲裡面,特別是從馬來西亞或者東南亞走私到中國來的穿山甲,其攜帶的β冠狀病毒和SARS-CoV-2隻有90%左右的同源性,比蝙蝠病毒還低。但是也不是說完全沒有貢獻,它的受體結合結構域和人的SARS-CoV-2比較相似。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2月7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已記錄481個變異湖北省疾控中心衛生檢測檢驗研究所流感參比實驗室主任劉琳琳等人在另一篇論文中提到,根據資料庫,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大小從29,409bp到29,911bp不等,包括183個可變位點。記者發現,截至3月12日5時,國家生物信息中心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中已經記錄了482個新冠病毒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