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某些部位97%同源!但管軼等論文所涉穿山甲來源與武漢華南海鮮...

2021-01-07 第一財經

在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的搜索中,蝙蝠和穿山甲不斷被提及。日前由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教授,以及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發表在科學網站預印本的交互式資料庫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研究通過對中國南方走私的馬來穿山甲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測序後,得出重要結論:在多個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穿山甲冠狀病毒的受體結合域(RBD)的基因序列表明,與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相似度高達97%,比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更接近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第一財經記者電話聯繫到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她向第一財經記者強調,所謂的97%同源,是指穿山甲冠狀病毒某些部位(RBD)與人類冠狀病毒的同源性最高達到了97%,並不是全基因組的同源性。值得注意的是,RBD這部分包含了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方式。

胡豔玲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所研究的這批穿山甲,與此前華南農業大學團隊的穿山甲樣本不同,也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沒有關係。」她補充道,目前的文章仍然發表在預印版,不算正式發表。

某些部位97%同源

預印版論文的研究對象顯示為: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18個冷凍穿山甲的(肺,腸,血液)等43個組織樣品,以及2018年5月至7月之間收集的一批12隻穿山甲的19個穿山甲樣品。

這是繼華南農業大學之後,研究人員首次出具了穿山甲的基因組序列,以證明其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

華南農業大學曾於2月7日宣布,他們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通過對一種尚未公布來源的穿山甲病毒的基因組分析,中國科學家發現其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但這仍然無法確認穿山甲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

不過華南農業大學沒有出具任何關於穿山甲基因序列的數據,到目前也沒有公布穿山甲的具體來源。

針對兩個研究團隊所分析的穿山甲冠狀病毒與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同源性的差異,一位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可能對比對的(樣本組織)位置不一樣,有偏差很正常。但是兩個研究團隊的結論方向看上去一致,都證明了穿山甲冠狀病毒與人類冠狀病毒的同源性要高於蝙蝠。」

蝙蝠與穿山甲病毒可能已經結合

此前,早在疫情發生前的一份報告顯示,穿山甲可能是人類感染冠狀病毒的一個源頭。中國研究者在去年10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記錄了穿山甲可能攜帶多種冠狀病毒。他們將分析得到的基因序列發布到公共資料庫以供研究。

這份研究公布的基因序列同樣顯示,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的一部分與新型冠狀病毒中的一部分幾乎完全相同。在一篇本月初發布在病毒學論壇Virological的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蝙蝠病毒與穿山甲病毒可能已經結合,或許在野生穿山甲中,或許在其它動物中。

2月11日,世衛組織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尚未找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世衛組織全球傳染防範部門主管Sylvie Briand博士在發布會上表示:「科學家在對中國衛生部門提供的病毒基因測序信息進行研究後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蝙蝠體內的其他冠狀病毒非常類似。」

Briand博士同時表示:「當科學家去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時發現,那裡並沒有很多蝙蝠。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科學家還在對大量的動物的基因測序進行比對,他們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宿主。」

穿山甲這種身披鱗甲、以螞蟻為食的哺乳動物已是瀕危物種,被大量進口到中國用作食物和藥材。所有四種亞洲穿山甲都在極危狀態。

但上述研究也還無法證明穿山甲是否真的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科學研究只是提示性而不是結論性的,確定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需要更多信息。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生物系主席班傑明·諾伊曼(Benjamin Neumann)表示:「現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在進行類似的分析。雖然與穿山甲相關的病毒似乎與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有關聯,但這還不能算是新型冠狀病毒如何起源的確鑿證據。」 諾伊曼也是在實驗室裡觀察這些基因序列的科學家之一。

紐約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科學與推廣副總裁喬·愛普斯坦(Jon Epstein)表示,病毒從動物到人類的第一次躍遷可能並沒發生在市場裡。「人們可能在另一個地方或更早的時候從動物身上感染了這種疾病,而可能有尚未了解的病例在市場感染並傳給了其他人。」愛普斯坦說道。

愛普斯坦認為,要找到在接觸穿山甲或其它動物之前是健康的人,才能有確鑿證據。他表示:「他們接觸了動物,之後被感染了,而感染他們的病毒也存在於他們接觸過的動物身上。」

日前另一篇由著名病毒進化學家美國斯克裡普研究院Kristian Andersen副教授及哥倫比亞大學的Ian Lipkin教授等發表在Virological的文章也公開討論了病毒溯源的可能性。文章作者稱:「確認動物中間宿主,並從中獲得病毒基因序列,是對揭示病毒源頭最有力的方法。潛在的中間宿主的確認,以及早期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的病例的基因測序將提供重要信息。」

這再次說明要確定新型冠狀病毒在傳播中究竟經歷了什麼,研究者需要明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上出現過哪些可能對疾病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動物。但由於華南海鮮市場的動物似乎很快都被處理掉了,這為病毒溯源增加了難度。

相關焦點

  • 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醫學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2月18日發表了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管軼、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等人論文,論文提到,在廣東、廣西截獲的從東南亞走私來的穿山甲中,發現了冠狀病毒,並且與新冠病毒(2019-nCoV)的相似度在85.5%到92.4%之間。
  • 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基因組測序顯示,這些在穿山甲身上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有大約85.5%至92.4%的相似性,分屬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子譜系。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相關研究人員就發現,當年的「非典」病毒 SARS-CoV 毒株源自蝙蝠。那麼順著這條思路,作為「非典」病毒的親戚,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會不會也是蝙蝠呢?早在當地時間 2020 年 1 月 23 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就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發表論文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蝙蝠。
  • 管軼論文揭示穿山甲樣本攜冠狀病毒,專家:不一定是新冠
    2月21日,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發布相關《說明》,回應管軼論文涉及到的穿山甲攜帶冠狀病毒一事。 廣西林業局野生動植保護處副處長張振球則表示,論文中提到的廣西2017年8月-2018年1月執法查獲的18隻馬來穿山甲中採集的43份樣本,和「8·17」批次沒有關係。
  • 華南農業大學宣布發現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據了解,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三個問題需要解答
    記者發現,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發表的多篇論文,已經發現蝙蝠體內SARS相關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與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最相似的,也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一個偏僻洞穴中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達96.2%。相關研究還證明,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同源,相似度79.5%。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美記者進入武漢病毒所 所長駁斥:我們被當作替罪羊
    【武漢病毒所所長駁斥新冠病毒起源陰謀論:很不幸,我們被當作替罪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0日報導,上周五,該媒體的記者獲準進入武漢病毒研究所,並與正在查明新冠病毒起源的高級科學家進行交談。  此前報導: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日前發表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的採訪報導。8月10日,《中國科學報》經授權翻譯並刊登《科學》雜誌對石正麗訪談全文。在此次採訪中,石正麗回答了關於新冠病毒來源、宿主等諸多問題。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2月份,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潛在中間宿主。但3月份來自中國的2項研究推翻了這一結論,穿山甲或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管軼和胡豔玲團隊發表在《自然》的論文發現,穿山甲身上攜帶有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但認定中間宿主要求其病毒基因組相似性達到99%以上,因此,不足以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美記者進入武漢病毒所 所長駁斥:我們被當作替罪羊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表示,她和其他人員感到被不公正地針對了,她敦促政治界不要影響對於新冠病毒如何傳播給人類的溯源調查。「不幸的是,我們被當作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她說,「任何人在進行與病毒作鬥爭的研究和相關工作時,如果受到無端或惡意的指控,必然會感到非常憤怒或被誤解。」
  • 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源頭在哪?美學者:它是自然生成或已流傳數十年
    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源頭在哪,是至今未解的一個謎團。近來有輿論稱新冠病毒可能是由實驗室「人工合成」,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不僅是自然生成的,而且在傳染烈度突變前可能已經存在了數十年,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最初發源地。
  • 也可能不是穿山甲?新冠病毒動物來源尚未找到決定性證據
    科學家假設和其他冠狀病毒一樣,這種病原體是通過一種動物傳給人的;比如,2002 年的 SARS 致病病毒被認為是通過果子狸傳到了人身上。在此次疫情的早期感染者中,有幾十人都來自武漢一活禽市場;不過,對該市場發現的冠狀病毒樣本的檢測尚不能確定具體來源。三個不同的中國團隊都在追溯新冠病毒的來源,一個來自中國疾控中心,還有一個來自中國科學院。
  • 北京海鮮市場,或揭開新冠病毒來源!
    所以,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案板上所查出的新冠病毒,究竟是來自三文魚,還是來自魚類或肉類,或者是從食物營銷人員身上,傳到案板上的? 但無論如何,進口三文魚是病毒傳播的重大「嫌疑犯」,這個是否認不了的。
  • 石正麗:1月14日已證明新冠病毒利用SARS病毒同源受體
    在3月9日的一堂「2020科學抗疫」的騰訊課堂公開課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學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石正麗研究員首次公開了其團隊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鑑定時間表,顯示1月14日該團隊就已經證明了新型冠狀病毒能夠利用SARS病毒的同源受體
  • 為管軼教授正名
    但後續有幾張截圖傳出來後,一些人對管軼的抨擊就變味了,從批評指責,到人身攻擊和謾罵。這群人裡,基本沒看過管軼的論文,沒了解他曾經做過什麼,也分不清「微生物學專家」和「臨床醫生」的區別,更分不清他國籍,就早早扣上資本主義的酸菜。
  • 穿山甲、蝙蝠糞便將不再入藥!2020版藥典已將其刪除!
    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將從藥典退出 穿山甲被認為是「世界上被販賣最多的哺乳動物」,如今穿山甲科的8個物種都面臨嚴重威脅,中華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更是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物種。為保護這一物種,2月18日已被列為世界穿山甲日。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
  • 專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宿主,與穿山甲同類病毒相似度超蝙蝠,達99%
    一般認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產自於蝙蝠身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率先發表研究結果,指出蝙蝠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鍾南山院士也表示基本可以肯定這種病毒最先出現在蝙蝠身上,但是有很多專家以及一些學術機構發表的論文認為這種病毒經歷了多種野生動物的接力,在多種野生動物身上演變和傳播,最後才傳到了人身上,這些野生動物包括蛇、鳥類、水貂等。
  • 《自然》首次發表新冠論文:武漢病毒所確認病毒進入細胞路徑
    這也是《自然》首次以正式論文的形式刊發關於2019-nCoV的研究。石正麗團隊對最早在中國武漢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暴發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進行了鑑定和表徵,揭示了其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的相似性。研究團隊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蝙蝠的證據,但是此次爆發的動物來源尚待確認。武漢病毒所還確認了2019-nCoV進入細胞的路徑與SARS冠狀病毒一樣,即通過ACE2細胞受體。
  • 顛覆性發現:華南海鮮市場並非新冠病毒發源地,病毒到底來自哪裡?
    2版納植物園基於全基因組數據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演化和傳播以下為發布全文: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漢爆發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致的肺炎(現稱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已兩個多月,確定華南海鮮市場是不是唯一的發源地,對於尋找病毒的來源,以及確定中間宿主,對疫情的控制和避免再次爆發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