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據了解,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以上結果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對本次疫情的源頭防控具有重大意義,為野生動物管控的相關政策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
「鑑於當前疫情防控的嚴峻性,我們選擇將研究結果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希望有助於疫情的科學防控,並為更多科學家開展進一步工作提供借鑑。」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教授介紹,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之初,為有效應對疫情,增強疫情科技防控能力,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華南農業大學高度重視。在廣東省各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的支持下,整合學校優勢學科平臺,組織學校優勢科研力量展開疫情防控聯合攻關,並迅速取得重大突破。
穿山甲(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頭體長42-92釐米,尾長28-35釐米,體重2-7千克;鱗片與體軸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縱向鱗片9-10 片。鱗片棕褐色,老年獸的鱗片邊緣橙褐或灰褐色,幼獸尚未角化的鱗片呈黃色。吻細長。腦顱大,呈圓錐形。
棲息於丘陵、山麓、平原的樹林潮溼地帶。喜炎熱,能爬樹。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徑20-30 釐米的洞。末端的巢徑約2米。以長舌舐食白蟻、蟻、蜜蜂或其他昆蟲。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研究推測蝙蝠或為自然宿主
1月22日,國家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表示,目前來看,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
此外,2020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了題為: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 的論文。
該研究發現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屬於Beta冠狀病毒屬(Betacoronavirus)。Betacoronavirus是蛋白包裹的單鏈正鏈RNA病毒,寄生和感染高等動物(包括人)。在進化樹的位置上,與SARS(導致2002年「非典」)病毒和類SARS(SARS-like)病毒的類群相鄰,但並不屬於SARS和類SARS病毒類群。有意思的是它們進化上共同的外類群是一個寄生於果蝠的HKU9-1冠狀病毒。
所以武漢冠狀病毒和SARS/類SARS冠狀病毒的共同祖先是和HKU9-1類似的病毒。由於武漢冠狀病毒的進化鄰居和外類群都在各類蝙蝠中有發現,推測武漢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如同導致2002年「非典」的SARS冠狀病毒一樣,武漢冠狀病毒在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此外,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上率先發表未經同行評議的研究結果指出,與此前在雲南中菊頭蝠上檢測到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相比較,2019-nCoV在整個基因組中與其有96.2%的一致性,與SARS冠狀病毒有79.5%的一致性,兩者相距1100個核苷酸。
這一差異意味著,2019-nCoV從蝙蝠到人之間可能還存在1個或多個中間宿主。
蛇會是中間宿主嗎?
也有研究者指出,病毒宿主可能是蛇。
1月22日,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雜誌上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等單位聯合完成的題為: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coronavirus may boost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from snake to huma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蛇是造成當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爆發的最可能的野生動物庫。
冠狀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包括人、豬、牛、馬、駱駝、貓、狗、齧齒動物、鳥類、蝙蝠、兔子、雪貂、貂、蛇和各種野生生物。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屬於Beta冠狀病毒屬,是可引起人類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畜共患病毒。
武漢市爆發的病毒性肺炎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暴露有關,表明可能存在人畜共患病。
為了確定可能的病毒庫,該研究基於新發現的冠狀病毒2019-nCoV的現有序列,結合不同動物物種之間的相對同義密碼子使用偏好(RSCU)進行了全面的序列分析和比較。
分析結果表明,2019-nCoV似乎是蝙蝠冠狀病毒與起源未知的冠狀病毒之間的重組病毒。重組發生在病毒突觸糖蛋白內,該蛋白識別細胞表面受體。
此外,該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動物相比,基於蛇的RSCU偏差類似,蛇是2019-nCoV最有可能是該病感染爆發的最可能的野生動物庫。
綜上所述,該研究結果表明,2019-nCoV5的突觸糖蛋白內的未知來源的同源重組可能有助於從蛇到人的跨物種傳播。
不過,該結論受到該領域一些專家質疑。有專家表示,首先,需要證明蛇身上有這種病毒。其次,需要證明這種病毒能夠在蛇體內生長繁殖。最後,需要證明從蛇身上提出來的病毒有致病性(比如用猴子做測驗)。」
來源:華南農業大學、南方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