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2020-11-21 網易新聞

繼蝙蝠、穿山甲之後,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聯合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發表文章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

↑(圖源: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該項研究使用系統的比較和分析預測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與宿主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重點是比較新冠病毒(SARS-CoV-2)與SARS病毒、蝙蝠SARS樣CoV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刺突序列,從而有助於分析病毒的進化及尋找可能的病毒庫。此外,對ACE2結構和結合基序比對的分析,有助於提供線索來區分潛在宿主。

自2019年12月湖北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疫情至2020年2月27日,據國家衛健委官網數據,新冠肺炎在中國已經造成78824例確診病例、2788例死亡病例;而在全球範圍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以外國家和地區已確診3664例,死亡57例。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在2月27日的媒體通報會上指出,過去兩天,世界其它地區報告的新增病例數已經超過了中國的新增病例數。這種病毒具有大流行潛力,任何國家都不應僥倖以為本國不會有病例。

↑(圖源:世界衛生組織官博)

而在國內,在經歷確診病例連續下降以後,26日,湖北以外30個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新增確診病例出現反彈,從25日的5例增長到24例。

因此,不管是中國地區,還是全球範圍,新冠肺炎的防控形勢仍是緊張嚴峻的,病毒溯源工作的儘快推進,對揭示病毒來源及其進化規律,消除疫情源頭,防止疫情擴散都非常重要。

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表文章《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提出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此後,2月18日,香港大學管軼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課題組再次發表論文證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中間宿主。

↑(圖源:123RF)

此次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聯合廣州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的研究,則是新冠病毒溯源工作的又一項突破。

該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編碼至少27種蛋白質,包括15種非結構蛋白、4種結構蛋白和8種輔助蛋白。刺突蛋白(S)是一種結構蛋白,位於病毒體的外殼上,負責與宿主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研究刺突蛋白中受體結合區域(RBD)序列的進化關係有助於理解病毒起源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蝙蝠SARS樣病毒 RaTG13與新冠病毒整體基因組具有96.2%的序列同一性。需要注意的是,SARS病毒是穿山甲標本中分布最廣的冠狀病毒。

研究組通過比對來自SARS病毒、蝙蝠或穿山甲SARS樣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RBD序列,分析發現新冠病毒RBD序列來自329-521部分與穿山甲SARS樣病毒 SRR10168377有93%的相似度,這要高於其與蝙蝠SARS樣病毒 RaTG13 89%的相似性。

而穿山甲SARS樣病毒 SRR10168377與蝙蝠SARS樣病毒 RaTG13隻有85%的同一性,如果只關注刺突RBD,穿山甲SARS樣病毒 SRR10168377更有可能越過物種屏障感染人類。

從具有ACE2受體41和353位的RBD域中的Asn501來看,龜類和穿山甲似乎比蝙蝠更接近人類。這表明龜類和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病毒受體結合序列和宿主受體的分析有助於快速鎖定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間宿主。而與非法交易的穿山甲相比,市場上的龜類更普遍受歡迎。

文章在最後討論部分指出,了解結構結合機制將有助於找到準確的病毒庫,並有助於制定預防對策。據報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的結合能力比SARS病毒強得多。這表明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更多,短期內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也很難。

↑(圖源:123RF)

目前已知龜類攜帶數十種病毒,包括虹蛙病毒(RV)、尼多病毒(NV)、乳頭瘤病毒(PV)、甲魚虹彩病毒(STIV)、甲魚系統性敗血症球狀病毒(STSSSV)、龜細小核糖核酸病毒(ToPV)和中華鱉出血症候群病毒(TSHSV),不能排除蝙蝠SARS樣CoV RaTG13或其他SARS樣病毒感染龜類,並在其進化後向人傳播。

從SARS病毒、MERS病毒到新冠病毒,皆指向蝙蝠是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但中間宿主卻各不相同。此前研究表明,與其他動物相比,蛇因其同義密碼子相對使用度(RSCU)偏向,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野生動物病毒庫。

該項研究提供的信息表明,與蛇和穿山甲一樣,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確認。

總之,不管是之前非典事件中的果子狸,還是新冠肺炎中的蛇、穿山甲、龜類,食用野味都是一大陋習。在近日出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已確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制度,明確規定對涉及對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要加重處罰,並對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獵捕、交易、運輸陸生野生動物做出明確規定。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最新公布的決定,凡是沒有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陸生野生動物,一律禁止食用,不管是不是屬於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但相關具體的名錄,還在進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中。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資料:

[1]Liu Z, Xiao X, Wei X, et.al, Composition and divergence of 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s and host ACE2 receptors predict potential intermediate hosts of SARS‐CoV‐2. J Med Virol.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doi:10.1002/jmv.25726

[2]國家衛健委,截至2月27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況,2020-02-28,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2/d5e15557ee534fcbb5aaa9301ea5235f.shtml

[3]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權威發布,2020-02-27,

http://www.gov.cn/xinwen/gwylflkjz34/wzsl.htm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新研究顯示,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
    新研究: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目前,新冠病毒已致我國數萬人感染,上千人喪生,並蔓延至全球20多個國家。確認中間宿主對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至關重要。
  • 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Winnie Lee • 2020-04-07 08:46:07 來源:前瞻網
  • 浙大團隊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病毒;龜類或是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但新冠病毒不是流感,中國防疫經驗表明,只要採取正確的措施,就可以控制疫情。此外,比利時、柬埔寨、印度、尼泊爾、菲律賓、俄羅斯、斯裡蘭卡和越南已超過兩周無新增上報病例,表明積極的早期措施的確可以遏制病毒傳播,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不會有更多的病例。
  • 龜鱉不可能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致吳建國教授的公開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冠病毒來源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科學研究的重點。近日,暨南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吳建國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之一在《醫學病毒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並得出結論:龜類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據華南農業大學網站消息,這項最新研究由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開展。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該研究成果有怎樣的意義?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 ...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穿山甲?華南農業:可能還有其他小型食肉動物
    2月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並稱這一最新發現將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具有重大意義。不過,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沈永義在接受《羊城晚報》採訪時表示,除了果子狸,其他小型食肉動物也可能對病毒存在擴大作用。「我們公布的目的,是希望公眾遠離野生動物,也希望給其他科學家做提示,挖出更多潛在宿主。」
  • 華南農業大學宣布發現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據了解,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最新研究駁斥新冠病毒為「人造」產物 蛇不是中間宿主
    :蛇是這種新病毒的中間宿主,以及一種關鍵的冠狀病毒蛋白與HIV-1蛋白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現在,最新發表在ACS《蛋白質組研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反駁了這兩種觀點,並指出,有鱗的、類食蟻獸的穿山甲是在蝙蝠和人類之間傳播SARS-CoV-2的缺失環節。了解致使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的SARS-CoV-2病毒的來源和傳播方式,對其控制和治療非常重要。大多數專家認為,蝙蝠是天然的SARS-CoV-2宿主,但要讓這種病毒從蝙蝠傳染給人類,還需要一個中間宿主。
  • 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據新華社倫敦5月8日電《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基於基因組數據比對等分析發現,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這項研究由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動物園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之前,相關成果2月份已在國內發布,當時曾引起較大關注。
  • 流浪狗是中間宿主?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隨後,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人類與蝙蝠之間的中間動物宿主,其自身可能會攜帶多種冠狀病毒,並首次將 SARS-CoV-2 傳入人群中。 穿甲山被認為是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從它們身上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 SARS-CoV-2 的差異很大。「如果向前追溯,這表明該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共同祖先應該存在於很久以前——大概是 1960 年代。」
  • 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有新發現!穿山甲被冤枉了?宿主或是這兩種動物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關於病毒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一個重點,了解新冠病毒來源,對於防止疫情死灰復燃意義重大。從最開始的蛇、水貂、烏龜到近期的穿山甲,科研人員尋找中間宿主的腳步從未停止,但找尋過程並非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可能需要不斷推倒重來。
  • 新冠病毒都有哪些潛在宿主:魚類鳥類最不易感染
    新發地切割三文魚案板發現新冠病毒,提醒我們可能的冷鏈漏洞。已知三文魚不可能是病毒傳播中間宿主,進口三文魚是否是汙染源尚有待科學的調查分析。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反應迅速、信息通報及時透明,對於防控前景非常有信心。但是,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提醒讀者朋友們: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仍要對與人密切接觸的動物保持警惕。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無需經過中間宿主
    我們所展示的是,這些蝙蝠種群中與SARS相關的病毒有直接進入人類細胞的潛力,而不需要感染另一個宿主導致額外突變。」 這意味著引發新疫情的途徑可能要直接得多。而且這種直接的感染途徑已經在實驗室裡實現:研究人員把一種與SARS病毒基因非常相似的冠狀病毒放在有人類細胞的培養皿中,這種病毒成功地感染了人類細胞。」
  •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能40至70年前從蝙蝠病毒中分化出,穿山甲不大可能是中間宿主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自然》雜誌: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多國出現聚集性感染病例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862676例,
  • 穿山甲體內病毒與新冠病毒相似度達99%,它會是潛在中間宿主嗎?
    據華南農業大學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導,穿山甲或為此次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那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具體來說是這樣的,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先是進行了宏基因組檢測對比,他們就驚訝地發現穿山甲的可能性是要更高一些的。於是,研究團隊就把之前穿山甲的樣本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測,就發現了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上述研究認為,如此長的分化時間表明,可能存在未取樣、具有潛在傳染力的蝙蝠病毒譜系。作者提示說,蝙蝠病毒譜系中病毒重組的現有多樣性和動態過程,證明了要事先鑑定出有可能引發重大人類疫情暴發的病毒困難重重,那麼人類疾病實時監測系統才是剛需,只有建立該系統才能快速地鑑定病原體並對其進行分類。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screenings in bat cells identify MTHFD1 as a target of broad antiviral therapy的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