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背鍋?新冠病毒都有哪些潛在宿主:魚類鳥類最不易感染

2021-01-08 騰訊網

新發地切割三文魚案板發現新冠病毒,提醒我們可能的冷鏈漏洞。已知三文魚不可能是病毒傳播中間宿主,進口三文魚是否是汙染源尚有待科學的調查分析。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反應迅速、信息通報及時透明,對於防控前景非常有信心。但是,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提醒讀者朋友們: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仍要對與人密切接觸的動物保持警惕。在有效療法或者疫苗出現之前,類似的新冠點暴發可能是常態,我們要隨時保持警覺。

撰文 | 丁強(清華大學醫學院)、唐金藝(清華大學醫學院)

6月14日,北京市第15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6例。其中在新發地市場工作者27例,曾直接或間接暴露於新發市場者9例。也就是說,這36例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

此前,《新京報》報導,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表示,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而該產品的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除此之外,檢測還發現了40件環境陽性樣本。

一時間,三文魚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北京、山西、江西、湖南、武漢、石家莊、杭州、成都、南京、珠海、福州、溫州、昆明、南寧等至少14地宣布緊急下架三文魚產品,多地加強對肉類、生鮮、水產品和冷凍類食品的監管排查。

那麼,三文魚能感染新冠病毒嗎?

目前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宿主的ACE2受體進入宿主細胞[1],新冠病毒的S蛋白能否與宿主ACE2受體有效結合,是評估該物種能否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前提條件。

三文魚是部分鮭科魚類的俗稱,音譯自「Salmo salar」,原本指的是大西洋鮭(Salmo salar),後來一些商家也將太平洋鮭(Oncorhynchus)稱作「三文魚」,比較常見的如鮭科太平洋鮭魚屬的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根據NCBI資料庫,共有310個物種表達ACE2蛋白,主要包括胎盤哺乳類、靈長類、鳥類、魚類等等。檢索後可以發現,無論是大西洋鮭或是虹鱒都表達ACE2[2]。

圖1. 大西洋鮭魚和虹鱒表達ACE2。圖源:改編自參考文獻[2]

但多項證據指向魚類的ACE2並不能和新冠病毒的S蛋白有效結合,以最近的6月12日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為例[3],作者模擬了215種脊椎動物的ACE2與S蛋白複合體,通過和人ACE2與S蛋白複合體相比,計算突變導致的能量變化,從而以結構為基礎預測物種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結果表明魚類和鳥類相對最不易感。

圖2. 關鍵胺基酸殘基變化後的格蘭瑟姆分數。灰色代表ACE2,格蘭瑟姆分數越低表明物種間距離越近。圖源:參考文獻[3]

筆者也曾分析過294種脊椎動物的ACE2序列[4],其中包括68種魚類。這些物種的ACE2長度從344個胺基酸到861個胺基酸不等,基於已有的人ACE2與S蛋白的複合體結構和結合所需的5種關鍵胺基酸,最終只篩選出80個與S蛋白具有潛在結合能力的同源ACE2,全部為哺乳動物類。進一步選取48個代表性物種進行功能分析測定,最終有44種哺乳動物的ACE2可以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合,但該研究只停留在細胞層面,仍不能充分反映體內複雜的生物學過程。

圖3. 基於結構的關鍵胺基酸篩選同源ACE2 。圖源:參考文獻[4]

而魚類的ACE2與人ACE2相差甚遠,由於關鍵胺基酸位點不同,不能有效形成氫鍵和鹽橋。雖然缺少直接實驗證據,但普遍認為魚類不會感染新冠病毒。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一種人類與魚類共患的病毒疾病。

那麼,切割三文魚的案板中為什麼會檢測病毒?

全基因組測序顯示,北京新發地的病毒與歐洲流行的病毒株相近[5],因此極大可能來自歐洲,而我國的三文魚或其他海鮮產品大多從歐洲進口,經冷鏈運輸至批發市場。不幸的是,病毒在低溫下存活的時間更長,所以很可能是歐洲的三文魚或其他海鮮產品沾染了新冠病毒,病毒在低溫下保持活性,隨後傳至新發市場,通過直接接觸或海鮮化凍後隨液體蒸發形成氣溶膠汙染環境,最終傳感染給直接或間接暴露於新發市場的人群。

有了之前的防控經驗,本次相關部門反應迅速。6月13日,豐臺區已做出了四點防控措施:暫時關停市場、擴大流調範圍、做到應檢盡檢、保障必需品供應。6月14日,豐臺區花鄉疫情風險等級已升級為高風險;太平橋街道、盧溝橋街道升級為中風險地區;大興區和西城區的部分街道也升級為中風險地區。筆者認為,應當儘早確定傳染源,加大力度排查密切接觸者,避免二次傳播。

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有哪些?

基因組遺傳學分析表明,新冠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BatCoV-ZC45、BatCoV-RmYN02和BatCoV-RaTG13的基因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分別為89.1%、93.3%和96.2[1, 6-7]。結合以往的SARS和MERS證據,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極有可能來自蝙蝠,由於自然條件下存人與蝙蝠的生態隔離,病毒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很可能有其他物種充當了中間宿主。

目前多項研究表明,穿山甲冠狀病毒PCoV與新冠病毒基因組相似,尤其是PCoV-GD,其與S蛋白結合的關鍵區域幾乎相同。然而這些PCoV與新冠病毒全基因組的核苷酸同一性僅為85.5%-92.4%[8-10]。相比之下,SARS-CoV的中間宿主果子狸中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SARS-CoV相似度為99.6%,而MERS-CoV中間宿主駱駝中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MERS-CoV的相似度更是高達99.9%[11-12]。所以,這些研究中所檢測的穿山甲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對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一直在進行當中,監測潛在的中間宿主也是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除了自然宿主蝙蝠以外,已經有確定的案例或動物實驗證據的宿主包括:穿山甲、倉鼠、雪貂、水貂、老虎、獅子、貓、狗以及部分猴子和人。這與筆者在細胞水平上篩選出的動物可相互印證[4]。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牲畜(牛、羊、馬等)、動物園或水族館的動物(海獅、海豹、海豚等)、野生動物(大熊貓、狐狸、松鼠、熊等)的細胞水平證據都表明它們也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所以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仍要對與人密切接觸的動物保持警惕,在野生動物方面更要禁止非法貿易,以降低接觸和感染風險。

圖4. 細胞水平上不同物種對SARS-CoV-2的易感性。圖源:參考文獻[4]

雖然當今的科學技術有了迅猛發展,但病毒溯源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監測中間宿主在短期內也不會停歇,希望研究人員可以一直秉持科學精神,打好這場持久戰。

參考文獻

[1] Zhou P.,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Nature. 2020 Mar;579(7798):270-273.

[2] https://www.ncbi.nlm.nih.gov/gene/59272/ortholog

[3] Lam SD., et al. SARS-CoV-2 spike protein predicted to form complexes with host receptor protein orthologues from a broad range of mammals. bioRxiv. Posted June 12, 2020.

[4] Liu Y., et al. Function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Viral Receptor ACE2 Orthologs Reveals a Broad Potential Host Range of SARS-CoV-2. bioRxiv. Posted May 03, 2020.

[5]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6_14_554116.shtml

[6] Wu F., et al. 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 Nature. 2020 Mar;579(7798):265-269.

[7] Zhou H., et al. A novel bat coronavirus reveals natural insertions at the S1/S2 cleavage site of the Spike protein and a possible recombinant origin of HCoV-19. bioRxiv. Posted March 05, 2020.

[8] Zhang T., et al. Probable Pangolin Origin of SARS-CoV-2 Associated with the COVID-19 Outbreak. Curr Biol. 2020 Apr 6;30(7):1346-1351.e2.

[9] Xiao K.,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2019-nCoV-like Coronavirus from Malayan Pangolins. bioRxiv. Posted February 20, 2020.

[10] Lam TT., et al. 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Nature. 2020 Mar 26.

[11] Guan Y.,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ruses related to the SARS coronavirus from animals in southern China. Science. 2003 Oct 10;302(5643):276-8.

[12] Hemida MG., et al. MERS coronavirus in dromedary camel herd, Saudi Arabia. Emerg Infect Dis. 2014 Jul;20(7):1231-4.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是否來自三文魚?冤枉蝙蝠了?
    近日,北京連續出現新發病例,新發地市場從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病源指向來自國外,引發民眾對三文魚傳播病毒的擔憂。多地也加強對肉類、生鮮、水產品和冷凍類食品的監管排查。 一夜之間,北京各大超市的三文魚遭緊急下架。隨著而來的是,民眾紛紛熱議:三文魚到底會傳播新冠病毒嗎?
  • 魚類會感染新冠病毒?中國疾控中心回應
    針對不斷出現的「魚類感染新冠病毒」的說法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再次表示魚類不會感染新冠病毒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通過魚類傳播給人類的傳染性疾病專家介紹,三文魚等水產品檢測出新冠病毒,是因為這些水產品被新冠病毒汙染了而不是感染了。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寶寶補腦佳品三文魚感染病毒?能不能吃?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了
    連續三天出現新增新冠確診病例,新發地市場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一時間,「三文魚」被推上風口浪尖。 此時,寶寶補腦佳品「三文魚」會感染新冠病毒的流言在媽媽圈被瘋傳。以後寶寶還能不能愉快地吃三文魚了?媽媽們產生質疑。
  • 三文魚上的病毒從哪來怎麼感染人的?曾光建議民眾暫不要生食三文魚
    專家有話說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突變,兩天內新增多例本土確診病例,因此前北京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這一消息讓三文魚一時間引發各方熱議。北京主要商超企業、部分日料店甚至連夜下架全部三文魚。那麼,三文魚究竟還能不能吃?
  • 哪些動物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黑名單一長串
    (新華社/歐新/圖)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全球感染案例至2020年9月18日,已超過3000萬,死亡人數接近100萬,但仍沒有要停的跡象。與此同時,對於這一傳染力強勁的新型病毒,9個月來,人類對其傳播規律依然知之甚少。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已知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科學家只是估計它很可能源自蝙蝠,並通過某個中間宿主傳給了人類。
  • 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Winnie Lee • 2020-04-07 08:46:07 來源:前瞻網
  • 我們都冤枉三文魚了
    舉國「聞三文魚而色變」。只是,三文魚「下架」的現象是公開曝光的;而為什麼「下架」卻是沒有說清的——很多人以為三文魚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三文魚被冤枉了。冠狀病毒科有5個屬,都只感染鳥類和哺乳動物(Hemida和Ba Abduallah, 2020),而乙型冠狀病毒只感染哺乳動物。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2月7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最新研究表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此後,2月18日,香港大學管軼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課題組再次發表論文證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中間宿主。
  • 震驚:加拿大發現三文魚感染類似呼吸道冠狀病毒的新病毒,導致野生和養殖鮭魚死亡
    近日,北京相關部門抽檢時,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隨後,北京各大超市連夜下架了全部三文魚
  • 姜世勃廖明潘春根科學論證:攜帶病毒的三文魚是疫情潛在傳播源
    北京時間9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未經同行評審),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大集團海大研究院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附著三文魚上在4度能存活一周以上,仍具有感染性。
  • 《自然》雜誌: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多國出現聚集性感染病例
    《自然》雜誌在線論文: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通過現有基因組的比較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身上的一株冠狀病毒的重組。研究結果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魚身上複製的可能性很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6月12日,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例,多例有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活動史。在新發地採集的517件樣品中,有45人咽拭子陽性,另在海澱一農貿市場中發現1例陽性,為新發地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 案板新冠測試陽性,病毒是三文魚傳播的嗎?闢謠:暫無明確證據
    新冠病毒可以說是今年持續時間最久的熱點之一了,不論是國內國外,新冠的影響都沒有消失,對美國的秩序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雖然一定程度上國內的情況相較於國外的已經算是控制非常得當的了,感染人數也是下降到了個位數。
  • 三文魚新冠後,這個專業逐漸被人所知,居然上課就能吃到海鮮?
    ——來自吃貨的靈魂發問 對於廣大吃貨來說,最影響日常生活的問題就是:三文魚是否會攜帶新冠病毒,我還能不能吃?聽聽各位專家怎麼說?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佔秋認為,這意味著該案板上的三文魚等可能被病毒汙染,但汙染不意味著必然有傳染性,目前的研究暫未發現新冠病毒可通過三文魚或水產品汙染等引起傳染。
  • 復旦大學等證實:新冠病毒附著三文魚上在4℃下能存活一周以上
    >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附著三文魚上在4℃能存活一周以上,仍具有感染性。因此,攜帶新冠病毒的三文魚可能是其中一種傳播源。此外,不同國家的肉品或肉品加工廠工人中有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不禁令人擔憂附著新冠病毒的魚或肉品是否屬於一種潛在病毒傳播源。因此,探索新冠病在海鮮市場低溫環境下的生存時間非常必要。
  • 北京海鮮市場,或揭開新冠病毒來源!
    日防夜防,新冠病毒還是以人們沒想到的渠道流入中國,自連續56天無新增之後,北京再次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也說明,堅持常態化防控,有多麼重要! 目前來說,主要的疑點就是海外進口的三文魚:6月12日晚,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確認,他們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 華南農業大學宣布發現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德國肉聯廠發生聚集性感染,新冠病毒零下80度可存活
    (健康時報記者 王月明 文/圖)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居特斯洛縣肉類加工企業滕尼斯食品公司發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該企業安排全部5300多名員工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截至當地時間18日晚,在已經出爐的1106份檢測結果中,陽性佔730例。自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多個國家出現肉類加工企業集體感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