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疫情以來冷鏈運輸被認為是傳播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徑,但尚沒有完整的科學研究論證。本次,姜世勃教授、廖明教授、潘春根研究員對該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證,國外多家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報導了該成果。經作者同意,本公眾號授權發布中文版本相關信息。
北京時間9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未經同行評審),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大集團海大研究院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附著三文魚上在4度能存活一周以上,仍具有感染性。因此,攜帶新冠病毒的三文魚可能是其中一種傳播源。
在2019年末和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中國武漢的第一次爆發地是在華南海鮮市場;2020年6月新冠病毒在中國北京的第二次爆發是在新發地海鮮市場。此外,不同國家的肉品或肉品加工廠工人中有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不禁令人擔憂附著新冠病毒的魚或肉品是否屬於一種潛在病毒傳播源。因此,探索新冠病在海鮮市場低溫環境下的生存時間非常必要。
這項研究利用TCID50方法檢測了附著在三文魚上的新冠病毒和在培養液中自由懸浮的新冠病毒在低溫(4°C)或常溫(25 °C)條件下的感染滴度。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檢測到附著在三文魚上的新冠病毒在4°C條件下存活時間至少是10天,而25°C條件下病毒檢測時間限是2天;兩種溫度條件下病毒滴度隨著時間延長均不斷下降。該項研究發現,自由懸浮在細胞培養液中的新冠病毒在4°C和25 °C條件下存活時間至少是8天,但病毒滴度在4°C條件下變化不明顯,而在25 °C 條件下滴度下降明顯。
進出口魚類均必須在低溫(如0~ 4℃)環境下運輸。在這種情況下,被SARS-CoV-2汙染的魚可以在一周內很容易地從一個地方轉運到另一個地方,從而成為傳播新冠病毒的媒介之一。
與蔬菜和其他食品不同,魚類必須在低溫環境下運輸、儲存和銷售。魚類通常在溫度遠低於正常室溫的房間內出售,這意味著附著在魚皮上的病毒可以存活很長一段時間。
這項研究表明,附帶有SARS-CoV-2的魚在4℃(冰箱、冷藏室或儲存魚的運輸載體的溫度)下可以存活一周以上。這要求在允許銷售之前,必需嚴格檢查或檢測SARS-CoV-2。
華南農業大學的代曼曼博士和李華楠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廖明教授、海大集團的潘春根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的姜世勃教授為共同通信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9.06.284695v1#disqus_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