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2020-06-19 農康康生鮮

關鍵物種是那些在支持它們所生活的生態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動植物,因此保護它們是重中之重。奇努克鮭魚和紅鮭(兩種三文魚)就是這樣的兩個物種。這些魚在太平洋東北部的沿海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千年來它們一直支持著當地的土著居民。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奇努克鮭魚和紅鮭的數量急劇下降。病毒感染可能是導致這種下降的一個因素。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對沙門氏菌感染病毒的研究都集中在魚原病毒上。魚正呼腸孤病毒屬(piscine orthoreovirus,PRV)的病毒可導致大西洋鮭魚的&34;(HSMI),對養殖種群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然而,PRV對奇努幹鮭魚和紅鮭沒有相同的致病作用。

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在過去的十年裡,隨著DNA測序技術的進步,發現了許多新的病毒,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加拿大漁業及海洋部、太平洋鮭魚基金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Mordecai等的帶領下利用這些技術在太平洋三文魚中尋找新的病毒。他們在瀕臨滅絕的奇努克和紅鮭種群中發現了三種新的病毒,其中包括一種以前從未顯示會感染魚類的病毒。相關研究成果與2019年9月發表在eLife上。


為了從農場的死亡和垂死的三文魚中尋找病毒,研究人員利用DNA測序和針對每種病毒的測試,對卑詩省海岸的6000多條三文魚進行了篩查,其中包括野生、孵化和水產養殖的魚。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三種以前未知的病毒,這些新病毒在養殖魚類中比在野生魚類中更常見。一種在三文魚孵化場更常見的新病毒--太平洋鮭套式病毒(Pacific salmon nidovirus,PsNV)感染了所有被檢測的奇努克孵化場中超過15%的魚。該病毒與冠狀病毒科的姬蛙甲型勒託病毒一型(Microhyla letovirus 1,MLeV1)相關性最強,與冠狀病毒同目,是冠狀病毒的姐妹群。另一種新病毒(奇努克呼腸孤病毒,Chinook aquareovirus,CAV)在漁場20%的奇努克魚中檢測到,但只在成年或亞成年鮭魚中發現。另一種1型和2型鮭魚病毒(Salmon pescarenavirus 1 and 2,SPAV-1 and SPAV-2)主要在水產養殖的奇努克魚和紅大馬哈魚中發現。


接下來,他們在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孵化場三文魚和野生三文魚中篩選這些病毒,以確定它們的分布。其中兩種病毒存在於來自這三個來源的魚類中,而其中一種病毒僅在養殖魚類中發現。這三種病毒分布不同的事實提出了病毒如何在養殖、孵化場和野生三文魚種群內部和種群之間傳播的問題。

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所有發現的三種病毒都與已知能在其他動物身上引起嚴重疾病的病毒有關,但有一種病毒對研究人員來說特別出乎意料。卑詩省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部的研究人員Gideon Mordecai說:&34;我們發現,這種新病毒廣泛分布在已經死亡和瀕臨死亡的養殖三文魚以及野生三文魚身上。它強調了病毒性疾病可能在野生魚類種群動態中發揮的潛在作用,以及這些病毒可能對水產養殖業造成的威脅。&34;我們必須確定這些病毒是否是造成奇努克鮭魚和紅鮭數量減少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強調了加強監測的必要性,以提高我們對病毒可能如何影響野生太平洋三文魚種群健康的理解。"

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這些發現將有助於保護鮭魚的努力,使人們了解到這些病毒在野生三文魚種群中的存在程度。今後的工作將集中於確定這些病毒對三文魚健康構成的風險,並調查孵化場、養殖和野生三文魚種群之間交換的可能性。雖然養殖的三文魚可能對野生三文魚造成一些傳播風險,但它們也提供了研究野生三文魚不容易觀察到的疾病過程的機會。反過來,這些數據可以用來制定政策,儘量減少這些傳染病的影響,提高野生三文魚種群的生存。

相關焦點

  • 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他們在瀕臨滅絕的奇努克和紅鮭種群中發現了三種新的病毒,其中包括一種以前從未顯示會感染魚類的病毒。相關研究成果與2019年9月發表在eLife上。為了從農場的死亡和垂死的三文魚中尋找病毒,研究人員利用DNA測序和針對每種病毒的測試,對卑詩省海岸的6000多條三文魚進行了篩查,其中包括野生、孵化和水產養殖的魚。
  • 震驚:加拿大發現三文魚感染類似呼吸道冠狀病毒的新病毒,導致野生和養殖鮭魚死亡
    近日,北京相關部門抽檢時,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隨後,北京各大超市連夜下架了全部三文魚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目前關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調查數據表明,病毒存在著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此前尚無研究表明突變與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變直接相關。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中國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在冷凍三文魚表面可存活7天以上,或成國際傳播源
    但專家稱,三文魚等水產品檢測出新冠病毒,是因為這些水產品被新冠病毒汙染了而不是感染了。不過,消費者心中的顧慮仍未被打消。被新冠病毒汙染過的三文魚是否仍然具傳染性成為公眾最關切的問題之一。最近,中國團隊發表在未經同行評審的生物醫學預印本biorxiv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新鮮冷凍的三文魚表面存活一周以上,這意味著該病毒可能成為國際傳播源。
  • 冰凍的三文魚怎麼可能帶新冠病毒
    根據2010年的文獻,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病毒在冰箱裡面肯定是凍不死的。不僅如此,它們在冰箱環境裡面可能還比在室溫環境下更Happy。至於它們在冰箱裡面到底能存活多久,還要看它們是存在於什麼物體的表面上。美國頂級的病毒學家WarnerGreene博士還就這個話題接受了NBC的採訪。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在冰鮮三文魚體表存活八天
    他們的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或可在冰鮮三文魚表面存活長達八天。在此之前,全球多地檢出了與冷凍食品包裝被汙染有關的案例。附著在三文魚上未處理的 SARS-CoV-2 在 4 / 25℃ 培養基中的生存能力科學家解釋稱,這種病毒可在溫度低至 4℃(39℉)的魚皮上存活較長的一段時間,足夠其在跨國運輸後仍被檢出。
  • 新冠病毒是否來自三文魚?冤枉蝙蝠了?
    近日,北京連續出現新發病例,新發地市場從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病源指向來自國外,引發民眾對三文魚傳播病毒的擔憂。多地也加強對肉類、生鮮、水產品和冷凍類食品的監管排查。 一夜之間,北京各大超市的三文魚遭緊急下架。隨著而來的是,民眾紛紛熱議:三文魚到底會傳播新冠病毒嗎?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曾令兵介紹說,6月15日,「生命科學前沿」微信公眾號刊登出一篇題為《探討:三文魚或可感染新冠病毒》的文章;同日,「中國生物技術網」也刊登出一篇題為《三文魚體內發現與冠狀病毒非常接近的同目病毒》的文章。曾令兵指出,在英文原文中,作者並沒有呈現太多太平洋三文魚網巢病毒目病毒(PsNV)的數據,特別是在病原的致病性和組織病理學方面,缺乏實質性數據,僅僅依賴有限的RNA複製酶的胺基酸序列相似性,就推測太平洋三文魚網巢病毒目病毒(PsNV)與曾經引起人類重大疾病的SARS和MERS有關係,顯得不夠嚴謹。
  • 為什麼新冠病毒致病性比SARS和MERS強?
    UAB和波蘭的研究人員說,如果COVID-19病毒結合位點為特定miRNAs,而這些位點不同於miRNAs的結合位點上發現的冠狀病毒(會導致感冒),更具致病性的COVID-19病毒可能有選擇地吸收某些miRNAs,以某種方式擾亂細胞,使其成為一種危險的人類冠狀病毒 「海綿」的想法並不新鮮。
  • ...發現境外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稱尚無證據證明其增加致病性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在對英國輸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基因測序監測中,發現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B.1.1.7亞型,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1月2日,廣東省疾控中心也在一名英國輸入確認病例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與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高度相似。目前,多國已檢測到變異病毒,世衛組織也通報了其他幾種變體。變異病毒目前如何診斷?
  • 三文魚案板上發現新冠病毒 對A股影響幾何?
    獵豹點評:其實如果各位仔細看一下,發現這些個標準比以前還高了!以前是兩年連續盈利,並且淨利潤大於1000萬元,現在是5000萬。其實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帳目要真,即使帳上賺錢再多,結果這帳是假的也等於0!5、交易制度改變:對創業板股票競價交易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比例為20%!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上市後的前五個交易日不設價格漲跌幅限制。
  • 英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 專家:其致病性有待評估
    版權聲明:中新視頻版權屬中新社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的使用行為,本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解說】近日,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在英國部分地區蔓延。目前包括丹麥、荷蘭等多國已出現感染變異病毒的病例,多國緊急限制英國人員往來。英國政府相關部門介紹,變異病毒的傳播速度比原先發現的病毒快70%,但暫無證據表明變異病毒更致命或疫苗對其效力會削弱。
  • 新冠突變毒株的致病性還有什麼變化?
    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仍在不斷攀升,在此過程中,病毒的變異動向受到了科學家的密切關注。其中,一種被稱為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變異尤其引人注目。自2月下旬起,這種病毒株漸漸在世界各地佔據主導,目前已成為感染人數最多的毒株。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的受體參與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步驟,參與了使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機制。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與一種名為神經纖毛蛋白-1(NRP1)的受體結合,這種受體存在於人體內部的各個地方。這種連接促進了刺突糖蛋白和ACE2受體之間的關鍵聯動。
  • 三文魚為什麼沒有肺?科學家:有肺的魚類才是一個意外
    最近由於新冠病毒,三文魚的名聲是徹底傳開來了。為了避免影響生意,有些人疾呼,三文魚不可能傳播新冠病毒,因為三文魚沒有肺。至於是不是三文魚攜帶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我們在這裡不做討論,而是把關注點聚集在「三文魚沒有肺」上,三文魚是的真的沒有肺嗎?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三文魚沒有肺的?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我們對新冠病毒變異還是太大意了!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
  • Sci Rep:非洲出血熱病毒在多種非洲蝙蝠中廣泛傳播
    圖片來自:whyfiles.org2016年5月25日/生物谷BIOON/--科邁隆-剛果出血熱病毒(CCHFV),或者又叫非洲出血熱病毒,是一種由蜱傳播的高致病性病毒,可能引起人類的出血熱。由人類的出血熱案例,可以反映出蜱蟲的地理分布。近期,德國科學家證實,在非洲多地的蝙蝠中,都發現了大量個體攜帶了非洲出血熱病毒。
  • 最新研究論證:攜帶病毒的三文魚或是新冠國際傳播源之一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大集團海大研究院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附著三文魚上在因此,攜帶新冠病毒的三文魚可能是其中一種傳播源。9月6日,bioRxiv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引起大家的注意,內容是由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大集團海大研究院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發表,其中內容表示:新冠病毒附著三文魚上在4度能存活一周以上,仍具有感染性。
  • 中疾控專家解讀新冠病毒變異毒株風險:致病性尚無明顯變化
    上海市疾控中心1日發布消息稱,中心近日對英國輸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基因組測序,發現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這種在英國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傳播力如何?公眾應如何做好應對?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對此作出回應。
  • 三文魚上的病毒從哪來怎麼感染人的?曾光建議民眾暫不要生食三文魚
    日前,北京新發地市場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目前發現病毒檢測為陽性,情況不明,特別是並不知道它的來源究竟是被人傳播,還是其他情況,這些問題沒查明之前,建議大家不要生吃三文魚。新華社記者魯鵬攝延伸閱讀三文魚還能不能吃?為什麼又是海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