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2021-01-21 騰訊網

我們對新冠病毒變異還是太大意了!

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

這是新冠病毒突變影響病毒致病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論文的四位通訊作者分別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蔣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吳南屏、鄭敏。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主要依賴S蛋白,其中受體結合域(RBD)部分是基因突變發生最頻繁的部分。

截止今日上午,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導致超過240萬確診病例,死亡人數超過17萬。在如此大規模的傳播中,新冠病毒產生的突變是否已經對致病性產生本質上的影響了呢?了解這個問題,是指導藥物和疫苗開發戰略的關鍵一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分析了來自真實新冠患者的病毒毒株。

研究涉及的11例新冠患者是浙大附一於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4日期間、疫情爆發早期收治的。11例患者中,5例確診前在武漢工作或曾到訪武漢,5例與武漢人員有密切接觸,1例與新冠確診人員有接觸。4號、5號、9號患者曾與武漢同事出席同一個會議。

從流行病學角度,這11例患者已經構成了一代和二代感染病例。

11例患者中男性8人、女性3人,年齡從4個月至71歲不等。10例患者為中度及以上症狀,3例有合併症,1例進行了ICU治療。截止論文撰寫,所有病人均已康復。

11例患者的詳細特徵

通過Illumina Novasq 6000平臺對從這11例患者中分離出的毒株進行超深度測序,平均每個樣本產生67.16Gb數據,過濾後得到245M的reads。研究者總共找到了33個突變,對比3月24日在GISAID發布的111個序列,其中19個突變是新的突變

1號毒株中發現的兩個突變(G11083T、G26144T)被認為是同一病毒大群的始祖突變,2號毒株和8號毒株中發現的兩個突變(C8782T、T28144C)被認為另一病毒大群的始祖突變。

2、5、9、10、11號毒株中均發現的T22303G,此前僅在澳大利亞分離到的病毒株中有鑑定。與5、9參與同一會議的4號患者分離毒株存在一個新的突變A22301C,它在蛋白水平上導致與T22303G同樣的錯義突變。

11號毒株在ORF7B基因中有4個突變,其中3個連續,並導致2個蛋白錯義突變。研究者認為這個三核苷酸突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該毒株在之後的實驗中表現出了極強的致病性,同時,11號患者也在臨床上表現為罕見的持續45天核酸陽性

雖然只檢測了11株病毒,但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新冠病毒的多樣性是非常豐富的。而且考慮到取樣時間較早,但33個突變中19個是新突變的事實,我們對病毒多樣性的認識還遠遠不足。

另外,11個毒株中,有三個取自糞便樣本,這與之前報導糞便中不存在活病毒是完全相反的,新冠病毒可以在糞便中複製

11個毒株的主要突變特徵,藍色為本次研究發現的新突變

為了解這11個毒株在進化上的背景,研究者從GISAID獲取了725個新冠病毒基因組,來源於蝙蝠的RaTG13毒株和廣東穿山甲毒株作為外群。共計736個病毒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與目前GISAID更新的分析基本一致。

在發育樹中可以觀察到很多始祖突變,並表現出明顯的地理模式,尤其是歐洲和美國。

將11個毒株整合進發育樹,從圖中可以看到,1號毒株所屬的類群同時具有兩種突變(G11083T、G26144T),該類群毒株大部分採集自荷蘭和英國2、8號毒株所屬的類群具有兩個同樣的突變(C8782T、T28144C),該類群內存在來自美國西雅圖的單源亞支;如前文所述,9、11號毒株由於T22303G與澳大利亞的分離株聚類。除此之外,其他毒株並不與已知的大規模病毒群聚類。

研究者認為,病毒群表現出的明顯地理模式可能是由於大流行初期病毒突變的始祖效應

發育樹

那麼基因突變到底會對病毒致病性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由於臨床上患者的病情受到個體年齡、共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儘管已經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突變的研究,但我們至今還沒有突變與病毒功能改變之間的直接證據。

為此,研究者進行了體外感染實驗,選取的對象是Vero-E6細胞(猴腎細胞)。Vero-E6細胞雖然不是人類細胞,但是該細胞的ACE2蛋白與人類ACE2蛋白高度相似,實驗中也可以被新冠病毒感染

可觀察到冠狀病毒感染的「王冠」

研究者分別用11個毒株感染Vero-E6細胞,並在感染後1、2、4、8、24、48小時收集細胞,通過RT-PCR來檢測循環閾值(Ct),Ct值越低表示病毒載量越高;同時在48小時和72小時時採用DIC顯微鏡觀察細胞病理效應(CPE)。

在病毒入侵細胞的早期階段,病毒複製較少,感染後1、2、4小時Ct值基本平穩;感染後8小時,6、7、9、10、11號毒株的病毒載量明顯增加;感染後24小時,除了2、7號毒株,所有毒株病毒載量均顯著上升,尤其10、11號毒株,載量增加明顯快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類群毒株之間病毒載量的變化差異非常大。前文所提同屬一個類群的2、8號毒株在感染後24小時病毒載量明顯更低,另一類群的1號毒株載量則是它們的19倍。此外,感染後24小時,10號毒株與2號毒株的病毒載量相差近270倍

研究者認為,這些差異是由新冠病毒基因組突變導致的。

RT-PCR分別以ORF1a、E、N基因為靶基因

結果高度一致,故只討論ORF1a

顯微鏡下觀察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細胞病理效應和病毒載量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說病毒載量越高,該毒株導致的細胞死亡率就越高

該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存在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而且與病毒致病性直接相關。在新冠疫情已經大流行的此刻,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必須要考慮到這些突變的影響。

註:該論文發表於預印本平臺,未經同行評審,不應用於指導臨床實踐。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認證用戶,僅需9.9元!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14.20060160v1

點擊播放 GIF 0.0M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相關焦點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原標題:李蘭娟團隊:新冠突變影響致病性,體外感染顯示270倍差異)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體外感染最大差異270倍 | 科學大發現
    研究者總共找到了33個突變,對比3月24日在GISAID發布的111個序列,其中19個突變是新的突變。1號毒株中發現的兩個突變(G11083T、G26144T)被認為是同一病毒大群的始祖突變,2號毒株和8號毒株中發現的兩個突變(C8782T、T28144C)被認為另一病毒大群的始祖突變。
  • 「防疫」李蘭娟新發論文!找到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這點與之...
    文/藝悠娛樂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新論文。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論文重點結論:新冠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新冠病毒已出現可影響致病性的突變,有19個為全新突變根據《中國科學報》報導,4 月 1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 上發布了名為題為「patient-derived mutations impact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的研究。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
  • ...發現境外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稱尚無證據證明其增加致病性
    多國已研發的新冠疫苗是否有效?1月3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盧洪洲,就此次境外病毒變異問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尚無任何證據能證明此次境外發現的病毒變異增加致病性。仍需要更多實驗室內的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進一步確認其感染性。▲盧洪洲是什麼促使病毒變異?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 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 新冠突變速度約為流感病毒的1/2,愛滋病毒的1/4 除研究新冠病毒在內的新發突發高致病性病毒外,張林琦長期重點研究愛滋病的致病機理,並研發抗病毒藥物、抗體和疫苗。
  • 我國揭示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教育部多舉措解決留學生就學...
    (來源:中新社 黃冬 攝)新發現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課題組供圖●9月16日,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來源:科技日報)研究團隊對WD 1856b的參數分析。
  • 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抗擊新冠肺炎)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從被比喻為「五個家族」,到被分析出「兩個亞型」,連日來圍繞新冠病毒的諸多研究背後是一個核心問題:新型冠狀病毒變了嗎?
  • 李蘭娟團隊抗新冠藥物建議遭質疑:目前不宜進入《診療方案》
    (Image by amrothman from Pixabay)撰文 | 湯佩蘭編輯 | 陳曉雪2月4日,據《長江日報》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最新研究成果。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華晨向新京報記者分析稱,目前,變異並不算大,但也不能輕視,要警惕這些突變可能產生的病毒表型和行為的變化。比如,對人體的致病性、影響的器官部位、排毒的時間、途徑,還有傳播能力的改變等。
  • 面對英國新冠突變株,亟需知道:傳播力、致病性怎麼樣?現有疫苗是否還有效?
    致病性怎麼樣?現有疫苗是否還有效?已感染新冠的人抗體是否還有效?科學家們已經基本確定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多數人都判斷此變體更容易傳播(儘管有些研究者還在尋求更多證據)。而關於致病性問題,迄今為止還看不出新版本有毒力加劇的表現。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來源:新京報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華晨向新京報記者分析稱,目前,變異並不算大,但也不能輕視,要警惕這些突變可能產生的病毒表型和行為的變化。比如,對人體的致病性、影響的器官部位、排毒的時間、途徑,還有傳播能力的改變等。
  • 新冠突變毒株的致病性還有什麼變化?
    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仍在不斷攀升,在此過程中,病毒的變異動向受到了科學家的密切關注。其中,一種被稱為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變異尤其引人注目。自2月下旬起,這種病毒株漸漸在世界各地佔據主導,目前已成為感染人數最多的毒株。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擔憂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冠病毒變異後會更有「侵略性」?論文作者補充聲明陸劍等人研究了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發現,由於一個蛋白編碼位點的突變產生的差別,將新冠病毒毒株清晰分為兩組,被媒體稱為「亞型」。但有學者認為,目前變異造成的差異不足以叫「亞型」,叫「分枝」(clade)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