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李蘭娟新發論文!找到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這點與之...

2021-01-21 房產亂談

文/藝悠娛樂

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新論文。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

論文重點結論:

新冠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

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

一種三核苷酸突變能大大增強病毒的複製速率和致病能力,發現這種突變的病人保持了45天的核酸陽性。

研究人員從糞便中分離出了可以複製的活病毒,這與此前報導不同。

2020年1月22日到2020年2月4日之間,研究人員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1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身上分離了病毒。這些患者年齡從4個月到71歲不等,其中10名患者有過武漢接觸史。

研究人員寫道:

儘管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只分析了分離自11個病人的病毒,還是觀察到了豐富的變異多樣性。

這表明新冠病毒株的真正多樣性仍被大大低估了。

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較多變異,而且相當一部分與適應性有關的突變,就富集在病毒S蛋白和人類ACE2受體結合處的界面。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

這些突變是否對病毒的致病性有功能性影響呢?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表現非常複雜,還與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有關。為了客觀評估這些突變對病毒致病性的影響,研究人員決定開展體外感染試驗。

前4個小時內,這些細胞的病毒載量都保持平穩,這時病毒的複製還很少發生。

24小時後,除2號、7號外的所有病毒載量都顯著上升,而10號和11號的上升速度比其他都要快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複製能力最強的10號和複製能力最弱的2號相比,24小時內的病毒載量相差近270倍。

那麼,病毒載毒量更高,是否意味著對細胞的殺傷力就越強呢?

研究人員在48小時和72小時檢測發現,病毒載毒量越高,細胞的病變效應和死亡率也隨之上升。

最後,與近期報導的「糞便中沒有分離出活病毒」相反,此項研究中的3份病毒分離株就來自病人的糞便樣本,這表明新冠病毒的確有在糞便中複製的能力。

最後研究人員呼籲,對新冠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需要儘快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陷阱。

幸運的是,截至這篇論文寫作時,文中所述的11例病人均已康復出院。

15日,結束14天集中休養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回到杭州,並圍繞無症狀感染者問題、「五一」假期能否出遊、海外華僑如何防護等接受了專訪。

「無症狀感染者是隱性感染,也可能是發病的前期,有些過幾天可能症狀就出來了,這種不可怕,症狀出來了我們就能夠發現它,還有些沒有症狀最後好了、可以產生抗體了,所以無症狀感染者本身沒有什麼,就怕沒有發現時有傳染性、傳播給其他人。」李蘭娟說。

她指出,要繼續加強社區人群的管理,必要時戴口罩、不要人多聚集,最重要的還是要檢測,凡是有一點可能症狀的、有接觸的都要做檢測。「情況不明的人,一定要讓他情況『明』,讓他被發現。」

就民眾關心的「『五一』假期能否出遊」問題,李蘭娟說,在做好防疫情輸入、反彈的工作的前提下,復工復產復學以及適當的旅遊都是可以的。「大家應該利用這個節日好好的休息,也可以適當的到人員不是集聚太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在全球疫情形勢下,在中國旅遊還是最安全的。」

關於當下全球疫情形勢,李蘭娟認為,「國際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我們應該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把中國的技術、經驗與國際共享。只有世界疫情得到控制,中國疫情才能得到控制。」

她表示,「對海外華僑及留學生而言,要儘可能留在家中,不去外面人多、有傳染風險的地方。出去必須戴口罩,當心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一旦有不舒服症狀要儘快去醫院,平時注意勤洗手和環境衛生。」

相關焦點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目前關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調查數據表明,病毒存在著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此前尚無研究表明突變與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變直接相關。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我們對新冠病毒變異還是太大意了!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
  • 新冠突變毒株的致病性還有什麼變化?
    與最初出現的病毒株相比,D614G突變的刺突蛋白上,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甘氨酸(G)。新冠病毒發生的這種變化是否意味著更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這一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和擔憂。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多家機構的科學家們合作,對英國獲得的25000多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展開分析,並將序列數據與臨床結果進行匹配,評估了新冠病毒D614G突變對致病性的影響。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新冠病毒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等人論文「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疫苗的大面積接種,新冠病毒可能會在中和抗體的壓力之下突變,從而逃脫免疫。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許多人都在擔心同一個問題: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正在變異?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新冠病毒已出現可影響致病性的突變,有19個為全新突變根據《中國科學報》報導,4 月 1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 上發布了名為題為「patient-derived mutations impact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的研究。
  • 為什麼新冠病毒致病性比SARS和MERS強?
    這一新觀點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誌-肺細胞和分子生理學上。 人類微RNAs,或miRNAs,是一種短小的非編碼RNA,約有22個鹼基。它們通過與細胞的特定信使RNA互補配對來調控基因表達。這種配對使信使RNA沉默,阻止它被翻譯成蛋白質。因此,miRNAs是細胞代謝或細胞對壓力和不利挑戰(如病毒感染)的反應的微調控制器。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體外感染最大差異270倍 | 科學大發現
    通過Illumina Novasq 6000平臺對從這11例患者中分離出的毒株進行超深度測序,平均每個樣本產生67.16Gb數據,過濾後得到245M的reads。研究者總共找到了33個突變,對比3月24日在GISAID發布的111個序列,其中19個突變是新的突變。
  • 新冠待解|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等人論文「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新冠突變速度約為流感病毒的1/2,愛滋病毒的1/4 除研究新冠病毒在內的新發突發高致病性病毒外,張林琦長期重點研究愛滋病的致病機理,並研發抗病毒藥物、抗體和疫苗。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來源:新京報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全文5634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新冠病毒是否「變異」了?是否對人類威脅越來越大?《中國科學報》特此採訪包括論文通訊作者在內的3位業內專家。《中國科學報》:論文中提出,新冠病毒株發生了149個突變點,這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變異」或者「進化」了?這種突變是否會影響臨床治療、藥物研發和疫苗研製?
  • 新冠病毒已突變!忽略了這2點,戴好口罩都白費
    來源:木棉說 作者:木棉姐姐 疫情進展到現在,新增在減少,這是天大的好事。 但實際上,我們仍然不能放鬆警惕。 下午微博有個熱搜,說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經突變!
  • 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病毒要漂洋過海了嗎?
    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研究人員同時也表示,在這些水樣本中檢測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測到的水平「低1萬倍」。
  • 張伯禮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本報記者 張佳星 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 受訪者供圖 「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
  • 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論文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 103 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 149 個突變點,其中 101 個可歸類為 L 和 S 兩個亞型。: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 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抗擊新冠肺炎)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從被比喻為「五個家族」,到被分析出「兩個亞型」,連日來圍繞新冠病毒的諸多研究背後是一個核心問題:新型冠狀病毒變了嗎?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原標題: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