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2020-12-05 澎湃新聞

最近幾天,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成兩個「亞型」的傳言惹人注目。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

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新冠病毒是否「變異」了?是否對人類威脅越來越大?

《中國科學報》特此採訪包括論文通訊作者在內的3位業內專家。

《中國科學報》

:論文中提出,新冠病毒株發生了149個突變點,這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變異」或者「進化」了?這種突變是否會影響臨床治療、藥物研發和疫苗研製?

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員陸劍

病毒在人體或動物中長期存在,只有了解病毒,才能找到有效的防禦和治療措施。

我們在103個公開發表的病毒基因組序列中,找到了149個鹼基位點在病毒基因組序列上存在差異。但這些鹼基改變絕大部分僅存在於單個病毒株,而且是中性的。中性的鹼基改變存在於所有生物體內,就如同我們每個人的基因組都不盡相同一樣。不會影響到目前所進行的臨床治療、藥物研發和疫苗研製等工作。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曹志偉

基因組的突變、變異,是所有生命體繁殖增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疫苗和抗體研發,不必過度焦慮。個別的少量突變一般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範圍。

只有抗原在特定的抗體識別區域(表位)的變異積累到一定程度,產生質變,疫苗才會失效。但是在現代疫苗研發過程中,一般會利用各種手段,如多個抗原表位組合,或採用相對保守、不易突變的抗原表位等,來開展長效性、廣譜性疫苗研發。

《中國科學報》

:「變異」和「突變」有何區別?公眾對這兩個詞比較敏感,如何科學看待?

陸劍

在分子演化中,變異(variation)是對遺傳差異的客觀描述,突變(mutation)指遺傳物質複製中產生鹼基差異這個過程,但經常通用,泛指鹼基改變。鹼基改變是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並不是病毒專有的,並且在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中很常見。

在分子演化領域,有著名的「中性理論學說」,認為絕大部分鹼基改變不會引起表型變化。因此,我們可以用病毒的鹼基變化模式來推測或追蹤病毒的動態特徵,但並不認為這些鹼基差異一定會引起致病性的差異。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

病毒在複製的過程中,遺傳物質(冠狀病毒是RNA)的不完全精確複製,就會導致突變。可以理解為病毒在複製自己時「抄作業」抄錯了。

大家關心的是這些「抄錯」的鹼基是否恰好使病毒具備更強的傳播力和致病性。從目前公布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來看,還無法得出任何確定的結論。

曹志偉

生命只要增值,基因組就會產生並積累突變。基因組任何位置都有一定概率產生突變,突變可以產生更多樣化的後代。由於缺乏錯誤矯正體系,RNA病毒比DNA生命更容易產生突變,但也有一定概率變回原來的序列,也可能使病毒的毒性越來越低。

生命如流水,基因組的突變、變異是生命演化的表現形式,無所謂好壞。不用怕,怕也怕不來。

《中國科學報》

:據媒體報導,論文中提到了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如何理解?是否是病毒變異的證據?

陸劍

我們通過對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發現依據兩個高度連鎖的多態性位點,可以把103個新冠病毒序列主要分為「L」和「S」兩種類型,我們用了英文單詞「type」來描述這兩種譜系之間的鹼基序列差異。

但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L和S兩個譜系不是新近由於鹼基變化而產生的,而是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這和中國—世衛聯合考察組給出的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是一致的。

曹志偉

對新冠這種新型病毒來說,分子基因型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聯還遠未建立。從文章來看,兩個類別的確定是根據基因組上一個特定位點(第28,144位)來劃分病毒株的基因型,是否與病毒的侵染性、致病性、病死率等有關,還要結合更多流行病學數據、臨床感染與治療數據來證明。

舉個例子:一群運動員,可以根據性別、體重、身高等進行分類,但這些分類指標是否同運動員體力耐力相關?必須對照他們的體能訓練數據,而且人數達到一定規模,才有可信度。

《中國科學報》

:從您的專業角度來看,這篇論文最大的價值何在?論文中基於數據提出的推測是否合理?

陸劍

通過對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對人類來說還是陌生的病毒,並給醫學專家提供參考。

科研更多是一種「提出假說-驗證假說」,或者「否定假說-再提出新假說」的過程。

當然,我們的結果主要是學術研究,建立在非常少的樣本量的基礎上,是初步的階段性結果,這些局限性我們在文章中都已經詳細說明了。

王秀傑

科研人員在寫研究論文時,通常都會根據結果做些討論或科學猜想,這也是常規科研論文寫作的規定動作。這篇論文作者也在文章明確指出這些猜想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中國科學報》

:但是對於公眾來說,從科研論文中更希望看到結論而不是推測。

王秀傑

是的,這次疫情中媒體和公眾對科研成果的跟蹤很及時,這是好事情,證明大家更加注重科學了,希望依靠科研成果來解除疑惑和焦慮。

但是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周期性。我們科研人員研究新冠病毒,就像攀登被雲霧遮住的高山。

在這個過程中,受數據資源等方面的局限,某些研究成果可能僅僅看到了山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更多科研人員不斷接力、深入研究,這樣才能一步步往前走,最終認清新冠病毒的全貌。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對單篇論文進行過度解讀,就容易一葉障目,得到片面的結論。

希望大家能多給研究人員一點時間,不要急於下結論。

《中國科學報》

:要證明論文中對病毒來源和傳播規律的推測,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陸劍

我們所用的樣品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研究了「點」,還沒有連成線,且沒有結合臨床數據。希望和更多的科學家進一步合作,結合更多的基因組數據、臨床信息及實驗來更好的了解病毒,為科學防治貢獻力量。

王秀傑

最重要的是擴大樣本量。目前中國已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確診患者8萬多人,境外有3萬多人,但目前資料庫中只有100多株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基於這樣少的病毒序列發表的研究文章都只是階段性的參考結果,不能得出明確結論。

另外,病毒基因組的代表性也是影響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機構測序能力強,提交的樣本多,這些機構接觸的患者所攜帶的病毒基因型在資料庫中出現的頻率就更高。

但在感染高發區,可能由於忙於救治病患,提交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反而少,從而導致資料庫中出現的病毒基因型頻率和患者實際攜帶的存在較大偏差。

在樣本量有限、患者病情和病毒傳播軌跡缺失的情況下,分析病毒的演化歷史還為時尚早。我想還需要耐心等待。

《中國科學報》

:有可能過一陣大家就不關注這個問題了。

王秀傑

那是好事,大家回歸正常生活,但是科研人員會持續關注,因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原題為《新冠病毒「變異」了?專家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家:科學研究如「霧裡登山」 過度解讀易「一葉障目」—新聞...
  • 英國新冠病毒出現變異,傳播力增強70%,專家:或使某些中和抗體失效
    作者:時代財經 李傲華 編輯:鄭方圓新冠病毒變異了,現有的疫苗還能提供保護嗎?新冠病毒的變異讓詹森的承諾成為了泡影,英國民眾的聖誕節也只能在封鎖情況下度過。世衛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20日證實,目前英國以外已有至少三個國家發現了與這種變異新冠病毒相關的確診病例,其中,丹麥出現9例,荷蘭和澳大利亞各出現1例。截至發稿,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家已經宣布暫停與英國地區的部分交通往來。新冠病毒為何會發生突變?
  • 不應過度解讀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共享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十分重要。但在資源共享、推進科學發展對抗全球疫情的同時,也切不可放棄科學的嚴謹,警惕對於數據的片面放大解讀。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的生物學家Bette Korber也在研究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他說:「新冠肺炎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疾病。我們需要了解它的傳播方式。在疫情暴發期間,病毒的進化非常有限,研究人員正在盡力分析,並提出建議,但是我認為眼下應當將這些說法視為建議,而不是定論。
  • 最新論文表明,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的來源指向美國!
    據環球時報4月11日的消息,一篇由英國和德國學者共同撰寫的論文,在中國的網絡上引起了圍觀。這篇科研論文,目前已經發布在了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的Peter Forster博士。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於是這兩天我扒完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所有學術文章!扒完後發現,事情跟大家想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
  •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2020-04-22 09:39:13 來源:新京報  |  作者:王洪春 | 字號:A+ | A-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新京報訊
  • 《柳葉刀》預印本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11月17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科學文獻預印本存儲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預印本論文。這篇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隱秘傳播及進化」,其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最早可能在印度次大陸發生人際間傳播。
  • 29%新冠病毒樣本出現D614G變異更易傳播?專家解讀什麼是病毒變異
    ,論文作者均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通訊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重慶醫科大學教授唐霓等人。此前,黃愛龍團隊於4月29日、6月5日和6月18日短時間內在國際頂級期刊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三篇論文,針對新冠病毒患者的抗體反應和無症狀感染者的臨床和免疫學特徵展開研究。此次研究中,黃愛龍團隊詳細闡述了新冠病毒S蛋白在614位置的顯性突變(D614G突變)。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突變率極高,這可能助長傳播和毒性。
  • 科學網—《科學》雜誌刊登有關禽流感病毒爭議論文
    美國《科學》雜誌6月21日在線發表了引發數月爭議的禽流感病毒論文,論文公布了製成易在哺乳動物雪貂間傳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變種實驗的相關數據。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3月11日晚,記者發現陸劍等人已經重新提交了手稿,在文末解釋稱,「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用詞具有誤導性,他們沒有關於病毒致病性的結論。
  • 新冠病毒出現D614G變異,是否會毒性增強、使疫苗失效?
    關於新冠病毒變異的話題來自近日報導:印度研究團隊從1536個樣本中發現了73個新冠病變異株;馬來西亞研究者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株,該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是一般毒株的10倍。 其實,早在今年4月和7月,已有相關學術論文針對新冠病毒的變異進行了詳細且系統的報導。研究鑑定出基因變異位點,並討論了變異帶來的潛在危害。
  • 新冠病毒變異會讓疫苗效力下降嗎?
    南非發現了新冠病毒的變異株,圖為南非的一名醫務人員和一名新冠感染者。來源:Rodger Bosch/AFP/Getty 研究人員正在利用新冠病毒的細胞和動物模型分析變異病毒和病毒組分的突變,並用疫苗和自然感染誘導的抗體對它們進行檢測。這些實驗的首批結果已經發布,預計這幾天裡還會陸續出爐。1月8日發布的一篇預印本論文[1]發現,兩個變異株共有的一個突變不會改變輝瑞和BioNtech疫苗接種者產生的抗體活性。
  •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Science論文:新冠病毒大流行後的傳播動態預測
    大家知道科學都講究依據科研事實,但是科研事實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都是過去時。但是很多情況下,科學研究要預測未來,所以依據過去發生過的事實,建立模型來預測未來成為很多科學領域研究的一種手段。美國《科學》雜誌5月份,發表了一篇根據模型預測新冠病毒流行後的動態,很遺憾的告訴大家結果是悲觀的,病毒很可能會一直存在,即便疫苗研發出來,新冠病毒也很可能每年爆發一次或者每幾年爆發一次。
  • 新冠病毒源頭找到了?
    德國科學家:全球99.5%新冠感染源都來自義大利,而非武漢德國頂級病毒學家亞歷山大·庫庫勒11月26日在德國電視二臺的一檔節目中表示,目前正在傳播的新冠病毒中,99.5%可追溯到來自於義大利北部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而該變異毒株並非來自中國武漢。
  • 論文涉嫌造假,導師作為「通訊作者」需要負責嗎?
    他是免疫學領域「教科書的存在」據公開資料,曹雪濤26歲時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因碩士論文優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目前國內醫學生正在使用的《醫學免疫學(第六版)》的作者正是曹雪濤。
  • 變異讓新冠病毒傳播快10倍?專家:無直接關係
    D614G變異究竟會不會使得已經研發的疫苗失效?科技日報記者連線多名專家,他們表示,對「變異讓新冠病毒傳播快10倍」的說法並不認同。  D614G變異與傳播快10倍沒有直接因果關係  D614G變異是指新冠病毒S蛋白的第614號胺基酸由D(天冬氨酸)變為G(甘氨酸)。
  • 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是一種什麼樣的變異?
    「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這篇熱點文章並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 說5G會誘導新冠病毒的論文竟然公開發表?
    這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主要說了什麼呢?我們來簡單提煉一下。論文作者稱他們發現5G毫米波可以被皮膚細胞像天線接收信號一樣吸收,並轉移到其他細胞,在生物細胞產生冠狀病毒中起主要作用。作者還說,DNA是由帶電的電子和原子構成的,具有類似電感器的結構,能感受到電波。當人們靠近5G網絡時,設備所產生的電磁波就會攻擊人類的DNA。DNA遭到攻擊後,會產生一些破洞。為了填補這些洞,人體會自動反應,生產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最後會相互結合形成病毒樣結構,如冠狀病毒。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3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
  • 學術頭條:武漢病毒所所長反駁新冠起源陰謀論,中國自然科學論文數...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鳥嘌呤突變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傳播給人類後幾乎增加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