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
「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這篇熱點文章並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
從外媒報導的原始研究論文連結我們可以順藤摸瓜了解到,這篇報導是對發表在預印平臺上,未經同行評議的一項研究論文的介紹。
文章主要內容是研究者通過對美國休斯敦市兩波疫情中5085個新冠病毒毒株的全基因分析發現,在休斯敦流行的新冠病毒是多次獨立傳入的;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這種變異又通常寫成D614G突變。
原來又是它!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不禁恍然大悟:
原來又是它,老熟人了!
新冠病毒的這個突變可沒有少製造新聞。
此前與之相關的新聞就是XX地發現了傳染性增加10倍(9)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由此看來,這次新聞報導的美國所發生的新冠病毒的「神秘」變異並非新鮮事,這種變異最早發現於2020年1月底,首先在歐洲發現。
其中歐洲的D614G突變毒株迅速在全球傳播,到5月底已經成了 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的絕對優勢毒株。
這種「優勢」有多大呢?
到5月底,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中的80到90%都屬於D614G突變毒株,這一「優勢」到現在一直維持。
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新冠病毒病絕大多數都是由D614G突變毒株感染導致的。
休斯敦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這次新聞中美國休斯敦新冠病毒遺傳分析的意義之一是,證明休斯敦流行的病毒也與全球大多數地區同步以D614G突變毒株為主。
如果說這次研究有什麼新意的話,有兩條:
一是,發現感染D614G突變毒株的患者診斷初期鼻咽病毒載量明顯更高,為證明這種突變可以增加病毒的傳播力添加了部分證據。
此前所說,D614G突變毒株傳播力增加10倍,僅僅是一種炒作性誇張說法,證據主要是基於突變病毒在體外與培養的宿主細胞具有更強的親和力;所謂傳播力,或傳染性增加10倍云云並沒有實際證據支持。
這種變異能成為全球流行的絕對優勢毒株,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它的確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和適應性;
同時,也有可能是這種突變毒株恰好出現在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播散中心——義大利,我們知道全球性大流行就是由義大利播散開去的。
另一條是,這種突變造成了新冠病毒免疫原性的變化,降低了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一種被稱為CR30022中和性單克隆抗體的識別性。
這意味著針對變異之前病毒開發的疫苗的有效性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然而,這一點還存在很大爭議。
先前也有研究發現這一變異並沒有改變刺突蛋白特異 IgG, IgM,或 IgA抗體相關病毒抗原性,即對疫苗有效性沒有影響。
世界上很多專家也表示,新冠病毒的D614G變異對已經開發的疫苗有效性影響不大。
比如,陳薇院士在上周就此專門做過澄清。
這樣說並不是要通過訴諸權威來否定休斯敦這次研究的證據,而是說,有關這方面還存在爭議,證據並不一致。
關於D614G變異研究的最新進展
9月15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一篇使用冷凍電鏡對D614G變異病毒刺突蛋白結構和功能變化的研究顯示,儘管只有單個胺基酸的變異,卻使得蛋白力圖構想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得更具有「開放性」。
這種變異病毒可以更好地與宿主細胞ACE2受體結合,因而有可能增加傳播力和傳染性提供了有力證據。
綜上所述可見,所謂「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嚴謹的說法應該是「新冠病毒在美國休斯敦的傳播也發生了全世界都在發生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