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2020-11-30 手機鳳凰網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還在以我們不可知的方向變化著,面對勝過 SARS 病毒的新冠病毒,科研人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

雷鋒網消息,3 月 3 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發表題為《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論文。

論文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 103 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 149 個突變點,其中 101 個可歸類為 L 和 S 兩個亞型。其中 S 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 L 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從佔比上看,L 亞型更為普遍,達到 70% ,S 亞型佔 30% 。

對此,不少網友也表示擔心:「我懷疑這個病毒有智商」。

新冠病毒可能分為兩種類型,並非近期突變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午間,據界面新聞報導,行業媒體 BioArt 團隊分析了相關科研團隊的研究後表示: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所以,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恐怕還要回到論文本身。

S 亞型是 L 亞型的「祖先」,未發生重組?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此次研究共選取了 103 個病毒基因組序列,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 149 個突變點,其中包括 43 個同義突變( synonymous mutation )和 83 個錯義突變( nonsynonymous mutation ),而 70% 的病毒序列具有7 個相同的正義突變,外加 1 個相同的錯義突變( L84S ),從而影響了病毒 6 個蛋白質的功能。

10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衍生突變頻譜分析,橘黃色為非同義突變、綠色為同義突變(圖來源自論文)

研究將這 70% 具有這些突變的病毒分類成為了 SARS-CoV-2 的 L 亞型 ( L 來源於錯義突變 L84S);而 S84L 的則被稱為 S 亞型。

論文作者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 亞型和 S 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為了進一步研究 L 型和 S 型菌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根據 103 種 SARS-CoV-2 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重建了它們的進化樹 ( phylogenetic tree)。

10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進化樹(圖來源自論文)

由此進一步確證了這兩種亞型的差異。

在 SARS-CoV 家族中,其它較早病毒的序列均為 S84L 。因此,研究認為目前在流行的 L 亞型是 S 亞型進化而來的,S 亞型實際上是 L 亞型的「祖先」。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分析認為兩個亞型並沒有發生自然界的循環重組;SNP 分析進一步確認了這種譜系分類,72 個病毒序列為 T28144,即編碼 L;29 個病毒序列為 C28144,即編碼 S。L 型是 T 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 型是 C 鹼基(對應絲氨酸,Ser)。

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作者發現 S 亞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 S 亞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

L 亞型在武漢暴發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而 L 亞型的發生頻率在 2020 年 1 月初後有所下降。作者認為,人為幹預可能對 L 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幹預,L 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另一方面,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 S 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

一個很自然的推論是:相對古老的 S 型新冠病毒應該產生更多的病毒株,因其有更多的時間在人群中傳播。然而,基因組數據表明 L 型佔 70% ,S 型佔 30 %,且每個 L 型病毒株比 S 型攜帶了相對較多的新生突變。為什麼相對年輕的 L 型新冠病毒卻產生了更多的病毒株?作者推測,L 型病毒傳播能力更強,或者在人體內複製更快,因此可能意味著其毒力也更大。

兩種新冠病毒亞型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存在差異(圖來源自論文)

作者進而比較了 1 月 7 日前後 S 型和 L 型所佔比例的變化,他們發現 L 型在病毒株中的比例下降,而 S 型比例上升。對於這一有些反常的變化,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假設——因為中國採取了強有力的防疫措施,L 型病毒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表現出症狀,因而更容易受到人工幹預,從而使 L 型新冠病毒受到的負選擇壓力更大,感染的人數由此變少。

除此之外,這 103 個樣本顯示,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 L 亞型或 S 亞型中的一個。但其中一位近期有過武漢旅行史的美國患者分離出的病毒株,顯示其可能同時感染了 L 亞型和 S 亞型新冠病毒。不過,作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通過 103 個 SARS-CoV-2 的基因組分析,首次系統闡述了病毒在人群傳播過程中的演化動態。同時,作者也指出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 2019 年冠狀病毒患者臨床症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的全面研究。

別慌,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

儘管如此,這一消息還是將大家的心揪起來了。病毒突變了,會不會讓疫情更加嚴重?一時間,知乎、微博上關於新冠病毒突變的討論甚囂塵上。

對此,BioArt 則給出了一個更令人信服的說法:

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員帶來更權威、更專業的解釋(需要提一句的是,我們都知道科研更多的是一種「提出假說-驗證假說-否定假說-再提出新假說」的過程,因此我們也應該給科研人員更多的寬容,因為本來科研就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如何能堅持底線,不盲目解讀科學結論、不傳播不責任的內容,也是每一個在傳播鏈節點上的個體要思考的。

此外,論文作者特別強調,新冠病毒不是新近發生變異而分化成 L 和 S 型,而是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是現在的隔離和醫療措施把可能更有害的 L 型頻率給降低了。這一結果說明當前防疫和治療的策略及措施是完全正確、並富有成效的。

當然,他們的結果是建立在非常少的樣本量,並且主要是基於分子演化的結果。更全面的病毒演化信息還需要更多專家們用更多樣品結合臨床數據來驗證。

或許,我們現在應該再耐心一點,畢竟,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和科研人員比我們更想早一點結束這場戰爭。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太狡猾?南開學者發現「自然進化」完全可能
    新冠病毒太狡猾? 狡猾的新冠病毒是人造還是自然進化?這些巧合給「人造論」甚至「陰謀論」留下了充足的想像空間,英國《每日快報》等媒體曾撰文宣稱,上述序列由「設計者」為了增強病毒傳染性人為插入。這段「超長」的特殊序列,真的能證明新冠病毒源於人造嗎?
  • 「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2020-11-05 21:29:27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
  •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這種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張文宏揭秘|張文宏|愛滋病|狡猾|新冠...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哪個更狡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愛滋病病毒會直接鑽到我們的免疫細胞裡,不僅如此,愛滋病病毒還能把自己的模板,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裡,那就意味著患者除了自殺以外,沒有第二種辦法。當免疫細胞低到一定程度後,所有的愛滋病症狀就會出來,比如生腫瘤、生感染等。
  • 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專家疾呼:感染能力居然更強了!
    14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突變後,感染力更加強大了,這對美國疫情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哈茲爾廷是一位病毒學家,他隨後表態相信有關發現可以幫助解釋為何病毒在全美洲會容易傳播。哈茲爾廷指出這一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指出病毒能有效的改變自身,變得更加有利自身的傳播,同時更加對人類有害。哈茲爾廷說,這一病毒迄今在適應人類社會方面「做得很好」: 「你可以看到它在一些地方,不是傳播得非常遠,在其他適合的地方,卻仿如『學生運動會』(那樣熱烈)。」
  • 病毒突變像擲骰子,美新冠病毒變異,這株傳染力更強!
    華盛頓郵報(WP)報導,休士頓科學家23日公布一篇逾5000份新冠病毒基因序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持續累積突變變異,其中一種D614G突變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讓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力可能因此降低。休士頓科學家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一種變異,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能力增強沒有充分證據,但變異確實可能影響藥物和疫苗研發。研究人員對收錄在公共資料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這些基因組中發現了149個突變點,其中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43個,非同義突變(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83個。註:基因組常見鹼基有五種:AGCTU(對應嘧啶或嘌呤),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子,共同編碼一個胺基酸。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人類和新冠病毒(SARS-CoV-2)較量一年之後,全球重啟的「殺手鐧」——疫苗終於來了。但與此同時,英國率先報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B.1.1.7譜系(英國將其命名為「VOC 202012/01」)開始席捲歐洲,並向全球蔓延。這多少衝淡了疫苗帶來的喜悅。人們不禁擔憂:難道病毒再度快我們一步?
  • 新冠病毒出現突變,躲避疫苗有人產生18種變異
    雖然現在新冠疫苗已經大規模啟用了,在這裡要說的是狡猾的病毒還變異了,近日科學家在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501.V2」中找到了一種「逃逸突變體」病毒(escape mutant)。這種「逃逸突變體」病毒被命名為「E484K」,現已證實,可以逃脫疫苗產生的某些抗體。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中不存在。
  • 聽說新冠病毒進化了?別慌,其實可能早就同時存在
    (詳情: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已突變,有2個亞型),上了熱搜,大概的意思是新冠病毒變異了。天啊,果然新冠病毒夠狡猾,才出來2個月,就能夠從古老民族突變成侵略性傳染性更強的種族了?我們又得重新講講病毒了。病毒有多簡單?簡單到不太像生命。
  • 新研究:「沉默突變」或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11月5日消息,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 張文宏談29%新冠病毒樣本現D614G變異:不太可能對疫苗有重大影響
    7月6日,張文宏談29%新冠病毒樣本現D614G變異:目前的證據還無法證實D614G突變病毒株的毒性更強,而且D614G突變不太可能對目前正在研製的疫苗的療效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在疫情逐漸進入深水區之際,後續還會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還需要更多實驗驗證和監測變異現象。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新冠是一個RNA病毒,這類病毒發生突變的頻率都很高,只是不同病毒表現不一:比如流感病毒經常發生變異,產生「抗原漂移」,所以要每年接種疫苗。而麻疹病毒雖然變異也很多,但不影響表面蛋白的結構,所以不需要反覆打疫苗。
  • 新冠病毒已突變!忽略了這2點,戴好口罩都白費
    來源:木棉說 作者:木棉姐姐 疫情進展到現在,新增在減少,這是天大的好事。 但實際上,我們仍然不能放鬆警惕。 下午微博有個熱搜,說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經突變!
  • 新冠病毒出現潛在「耐藥性」基因突變,對控制疫情有何影響?
    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上多家媒體的關注,有的文章宣稱這一突變株可能導致新冠疫苗無效,並成為COVID-19再度爆發的隱患。那麼,這一新病毒突變株從哪裡來?世界人口中是否存在讓中和抗體療法和新冠疫苗失效的突變株?它們對新冠疫苗和療法的開發又有什麼影響?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新冠病毒更狡猾了?試驗發現,它能「躲避」單一抗體療法
    一些疫苗可以促使人體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的特異性抗體,有望成功消滅新冠病毒。許多公司正在尋找新冠病毒治療的方法,模仿這一過程大規模合成單克隆抗體。但所有的病毒都會轉移目標。當病毒複製時,其基因物質不能夠完美複製,經常會發生突變。儘管大多數突變無關緊要,但偶爾也會出現「重要」突變,其中一些可能會讓它們躲過免疫系統的「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