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2020-11-28 騰訊網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全球大流行,已累積感染超過4800萬人,導致了超過120萬人死亡,而且,這一數字仍在快速增加中,隨著北半球冬季的到來,疫情二次爆發也隨之而來。

超過一半的新冠感染者是無症狀的,但他們仍然可以傳播病毒感染他人,這導致新冠肺炎的預防極具挑戰性。因此,迫切需要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疫苗和基於抗體的療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目前有40種候選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評估,有151種候選疫苗在臨床前開發中(統計時間截至10月1日)。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

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因此,詳細監視和研究這些自然發生的新冠病毒突變,對於了解新冠病毒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我們針對性開發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

2020年10月29日,李蘭娟院士團隊等在Cell Discovery雜誌發表了題為:Patient-derived SARS-CoV-2 mutations impact viral replication dynamics and infectivity in vitro and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vivo 的研究論文。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

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這11個突變病毒株來自中國新冠疫情早期的11名患者(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4日)。這11名患者中,有5人在武漢工作或去過武漢,有5人與居住在武漢的人有密切接觸,剩餘的1人是接觸了其他新冠患者。

根據他們的流行病學歷史,這11位患者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冠患者。他們的年齡為4個月至71歲。除一位患者外,其餘10位患者均出現中度或更嚴重的症狀,幸運的是,這11位患者目前均已康復。

下圖為這11個突變病毒株的突變情況。

分離並鑑定的11個新冠突變病毒株及其突變情況

接下來,研究團隊檢測了這些分離出來的突變病毒株在Vero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檢測結果表明,感染Vero細胞時,不同的病毒株在複製能力上表現出顯著變化。

之前的研究已經確定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的肝臟腎臟,研究團隊選擇了人肺癌細胞Calu-3人肝癌細胞Huh-7人腎癌細胞293T,以檢測這些不同毒株在人類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是否有差異。檢測結果發現,在人肺癌細胞Calu-3中,感染24小時時,毒株ZJU-2和毒株ZJU-10之間滴度的差異達到了驚人的1500倍。而在人肝癌細胞Huh-7中,毒株ZJU-8和毒株ZJU-10之間的滴度差異也高達140倍。而在人腎癌細胞293T中,這些新冠病毒株無法有效複製。這些結果表明,在人類細胞中,這些不同新冠病毒株的複製能力有顯著差異。

接下來,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不同新冠病毒株對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有所不同

這些研究表明,從不同患者體內分離到的具有不同突變的新冠病毒株,在感染人類細胞後,不僅病毒的複製能力有明顯差異,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也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對患者的臨床症狀有何影響呢?

為了探討新冠病毒突變株的臨床意義,研究團隊檢測並記錄了這11名患者的57種臨床檢查指標,結果發現,ZJU-10患者除了血小板外,其他相關指標均顯著高於正常範圍,而突變株ZJU-10具有更高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因此,具有高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的新冠病毒突變株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狀況。

總的來說,研究團隊從早期新冠患者中分離並鑑定了11個突變株,共發現了46個不同突變,其中21個是非共有突變。其中突變株ZJU-10具有較高複製和感染能力,也直接影響了患者的臨床狀況。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不同新冠突變株的滴度變化與患者的凝血功能呈正相關,而與紅細胞功能呈負相關。據統計,至少1/3的新冠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血液凝結問題,新冠患者的肺部也發現了明顯的血管損傷和微血凝塊。而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ACE2蛋白在血管的表達量很高,因此,新冠病毒可能是直接攻擊患者血管,從而引起血液凝結。

抗血凝治療已經被證明可有效延長新冠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因此,研究團隊推測,複製能力更強的新冠突變毒株會對血管造成更大損傷,損害紅細胞功能,並誘發患者發生更嚴重的凝血現象,從而導致更嚴重的臨床後果

聲明:本文來源「Bio生物世界」,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新冠病毒再次變異!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新冠突變毒株的致病性還有什麼變化?
    與最初出現的病毒株相比,D614G突變的刺突蛋白上,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甘氨酸(G)。新冠病毒發生的這種變化是否意味著更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這一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和擔憂。他們將測序得到的病毒基因序列與患者確診28天的結果(恢復還是死亡)進行關聯,以及與患者的臨床表現(例如是否需要補充氧氣或機械通氣等)進行關聯,同時納入了年齡、性別等因素的考慮。綜合這些結果後他們發現,年齡的增長和生理性別為男性都與臨床嚴重程度顯著增加有關,而D614G突變與嚴重程度之間沒有出現相關性,換句話說,這一突變並沒有增強新冠病毒的致病性。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株系複製能力和傳播性更強!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萬人因SARS-CoV-2導致的新冠肺炎死亡。令人擔心的是,該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行還遠未停止,隨時可能會出現導致發病機理,致病力或傳播能力改變的突變。已有研究報導,目前流行的SARS-CoV-2中已廣泛出現了D164G變體,其假型病毒在連續細胞系中的感染力更強,感染患者的上呼吸道病毒載量更高。然而,D614G病毒株系在真實的SARS-CoV-2感染模型中的病毒複製,發病機理和傳播性方面的功能仍未被評估,尚不清楚。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重要的是,當感染Vero-E6細胞時,這些病毒分離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表現出顯著差異,差異高達270倍。不過,儘管新冠病毒具有大量的變異性,一個關鍵的問題仍然是:這些突變是否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有任何真正的功能影響?研究人員認為,上述問題對理解病毒感染機制至關重要,並指導藥物和疫苗的開發戰略,為應對疫情大流行下一階段做準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從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患者中分離出11株新冠病毒毒株。
  • 讓「寄生蟲」DI顆粒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日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報導的一條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報導稱,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其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我們對新冠病毒變異還是太大意了!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能力增強沒有充分證據,但變異確實可能影響藥物和疫苗研發。這兩種單倍型也存在顯著的地區和時間差異。比如來自武漢患者的病毒中,更古老的S型只佔3.7%,而L型佔到96.3%,這些病毒基因組測序的時間均在1月7日之前;而武漢以外患者的病毒中,S型比例則顯著增加,佔到38.4%,L型佔61.6%,大多數病毒基因組測序時間均在1月7日後。
  • 以色列發現兩種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藥物,顯著降低病毒複製能力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生物學研究所(IIBR)的科學家日前表示,兩種用於治療高雪氏病(Gaucher's disease)的藥物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並有可能在未來冠狀病毒暴發時作為廣譜抗病毒治療藥物。高雪氏病並非病毒引起的疾病,而是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群中常見的遺傳病。科學家發現,用於治療該疾病的藥物會產生可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糖鞘脂分子,它是細胞膜生物活性成分。實驗中,他們檢查了藥物Cerdelga和Venglustat,結果顯示這兩種藥對新冠病毒和其他潛在病毒均有效。
  • 《柳葉刀》重磅:科學家發現一種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的新冠...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新冠病毒出現新的變異?複製更快,傳播更強?
    可能導致病毒加速複製,意味著可能增強其傳播性。中國的抗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導致D614病毒株在國內傳播有效控制,在世界上的比例越來越小,而D614G突變病毒株在歐洲和美洲傳播過程中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導致了一家獨大的現狀。
  • 新冠病毒感染的模式生物:倉鼠還是小鼠?
    ,結果顯示肺部病毒載量和肺損傷沒有明顯差異(圖1B、1D)。 康復患者血清處理SARS-COV-2感染小鼠顯著降低了病毒載量(圖1E)。轉錄組分析揭示病毒感染增加了抗病毒調節基因表達(圖1F)。總之,這些結果表明了小鼠幹擾素系統能夠抑制病毒複製,但是有限的病毒複製說明小鼠不是很好的動物模型。
  • 新冠病毒會突變?-虎嗅網
    Korber發現這種突變在COVID-19患者的樣本中反覆出現。在刺突蛋白的第614個胺基酸位置,由於複製錯誤而改變了病毒RNA序列29,993個核苷酸其中之一,使得天門冬氨酸有規律地被甘氨酸取代。病毒學家稱之為D614G突變。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WHO)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其中提到,2020年12月14日,英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變體,最初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初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變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以住院時間和28天死亡率評估)及再感染情況並沒有變化,大多數診斷工具不受影響。
  • 「防疫」李蘭娟新發論文!找到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這點與之...
    文/藝悠娛樂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新論文。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論文重點結論:新冠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近日,科研人員發現,新冠S蛋白發生在D614G位置上的胺基酸殘基突變可顯著增強病毒的感染能力,並且降低了病毒對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此前,黃愛龍團隊於4月29日、6月5日和6月18日短時間內在國際頂級期刊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三篇論文,針對新冠病毒患者的抗體反應和無症狀感染者的臨床和免疫學特徵展開研究。此次研究中,黃愛龍團隊詳細闡述了新冠病毒S蛋白在614位置的顯性突變(D614G突變)。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中不存在。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使傳染性增強,也許更容易被疫苗控制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11月12日《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美國教堂山北卡羅萊納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Ralph Baric說,D614G病毒主要出現在歐洲地區,已成為最常見新冠病毒株,它的複製速度比年初中國最常見的病毒株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