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重磅:科學家發現一種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的新冠...

2021-01-08 騰訊網

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在不斷突變進化中,終於露出了破綻。

今天,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Lisa F P Ng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1]。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這意味著ORF8可能是一個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靶點,阻斷ORF8編碼的蛋白能夠降低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傷害。

論文首頁截圖

自去年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科學家都在努力繪製新冠病毒的遺傳多樣性圖譜,監控新冠病毒的變異動向,尤其是確定有選擇優勢的變異[2]。

前不久,我們就報導過,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自今年2月份出現以來,感染人數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歐美國家)一路飆升,現在已經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

現在學界已經基本確定D614G突變會提高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3,4],但是突變病毒的毒性似乎沒有變化。

新冠病毒的D614G變異(Jonathan Corum | Scripps Research)

在監測新冠病毒突變動態的過程中,來自新加坡的科學家發現今年的1月到2月期間,新加坡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Δ382)的新冠病毒變體[5]。這個缺失開始於ORF7b,止於ORF8的轉錄調控序列;缺失的結果是,ORF8的轉錄直接被阻斷,也就是說ORF8不能編碼蛋白了,不過這個變異並沒有降低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5]。

攜帶Δ382突變的新冠病毒雖然在新冠疫情早期成功傳播,但是在今年3月份,就再也沒有被發現過了。

截至目前,ORF8蛋白的功能仍不清楚。不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員還是對這個缺失的變種充滿興趣,因為近期的初步研究表明,ORF8蛋白可以通過下調MHC-I分子的表達來介導免疫逃逸[6];以及,還有研究人員發現ORF8蛋白與人體內47個蛋白存在相互作用[7]。

Δ382突變雖然不影響新冠病毒的複製,但是它對感染者的臨床結果,以及體內的免疫反應有什麼影響還沒有相關研究。

新冠病毒(NIAID-RML)

於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員開展了這項回顧性研究,招募了131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其中92人感染野生型的新冠病毒,29人只感染∆382變異體,10人同時感染∆382變異體和野生型新冠病毒。

先來看看患者的整體情況。

總體上來看,三個不同感染類型的患者性別和合併症類似。相比於野生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相對比較年輕,體溫的中位數低,系統性炎症也更輕。

不過兩組患者的病毒載量沒有差異。這也再次說明∆382變異對新冠病毒的複製沒有影響。

三組患者的基本情況

感染∆382變種新冠病毒的患者臨床結果比感染野生型新冠病毒的患者要好得多。

雖然從胸部X光結果來看,三組的肺炎發生率相似,但是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都不需要氧氣治療,而混合感染組有3人需要,佔比30%,野生型感染組有26人,佔比28%。在調整年齡和合併症之後,上述的差異依然存在(OR值0.07)。

患者臨床表現的比較

隨後研究人員又從患者的免疫狀態的角度,比較了不同感染類型患者之間的差異。

在上述的131名患者中,有97名患者有留存的血樣,64人是野生型病毒感染者,25人是∆382變異體感染者,另外8人是混合感染者。

基於上述血樣,研究人員發現,在症狀出現後的第8天,與感染野生型新冠病毒的患者相比,感染∆382變異型新冠病毒患者血樣中檢測到更高濃度的抗病毒因子IFN-γ,以及較低濃度的與嚴重新冠肺炎密切相關的趨化因子IP-10(CXCL10)、MCP-1(CCL2)、MIP-1β(CCL4),和抗炎蛋白IL-1RA

突變體和野生型感染者血樣中細胞因子的比較

相比於沒有出現肺炎的野生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382變異體且沒有肺炎的患者血樣中T細胞活化相關細胞因子(IFN-γ、TNF-α、IL-2和IL-5)上調,而與肺損傷相關的生長因子(HGF、LIF和VEGF-A)較低。而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野生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T細胞反應是嚴重受損的[8]。

總的來說,從臨床表現上來看,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臨床結果更好,這應該與人體對∆382變異體表現出更強大的免疫反應有關

再結合近期的研究發現ORF8蛋白可以下調MHC-I分子的表達[6],我們基本可以確定ORF8蛋白在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ORF8蛋白的功能是一種潛在的新冠肺炎治療策略,值得進一步探索

當然,這個研究不僅對藥物的研發有幫助,也對疫苗的研發有幫助,開發針對ORF8蛋白的疫苗,或許從一開始就能限制新冠病毒的發展,讓患者免於進展成重症新冠肺炎。

最後,對付新冠病毒的千變萬化,人類不變的策略應該是社交隔離,認識病毒,研發藥物和疫苗。以不變應萬變,新冠病毒早晚會在千變萬化中露出自己的破綻。

編輯神叨叨

參考文獻: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757-8/fulltext

[2].Phan T. 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SARS-CoV-2[J].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0, 81: 104260.

[3].Zhang L, Jackson C B, Mou H, et al. The D614G mutation i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reduces S1 shedding and increases infectivity[J]. bioRxiv, 2020.

[4].Daniloski Z, Guo X, Sanjana N, et al. The D614G mutation in SARS-CoV-2 Spike increases transduction of multiple human cell types[J]. bioRxiv, 2020.

[5].Su Y C F, Anderson D E, Young B E, et al. Discovery an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382-Nucleotide Deletion in ORF7b and ORF8 during the Early Evolution of SARS-CoV-2[J]. Mbio, 2020, 11(4).

[6].Zhang Y, Zhang J, Chen Y, et al. The ORF8 Protein of SARS-CoV-2 Mediates Immune Evasion through Potently Downregulating MHC-I[J]. bioRxiv, 2020.

[7].Gordon D E, Jang G M, Bouhaddou M, et al. A SARS-CoV-2 protein interaction map reveals targets for drug repurposing[J]. Nature, 2020: 1-13.

[8].Qin C, Zhou L, Hu Z, et al. Dys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變著變著,就露出馬腳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再次變異!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科學家在新冠病毒中發現Δ382突變:毒性大幅降低,或有助全新疫苗研發
    近日,在新加坡和其他國家/地區,已檢測到基因組ORF8區域中帶有382個核苷酸缺失( 382)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
  • 以色列發現兩種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藥物,顯著降低病毒複製能力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生物學研究所(IIBR)的科學家日前表示,兩種用於治療高雪氏病(Gaucher's disease)的藥物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並有可能在未來冠狀病毒暴發時作為廣譜抗病毒治療藥物。科學家發現,用於治療該疾病的藥物會產生可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糖鞘脂分子,它是細胞膜生物活性成分。實驗中,他們檢查了藥物Cerdelga和Venglustat,結果顯示這兩種藥對新冠病毒和其他潛在病毒均有效。
  • 柳葉刀發布陳薇團隊新冠疫苗試驗結果:安全,能誘導免疫反應
    全球首個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以下稱「Ad5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研究結果顯示,它是安全的、人體耐受性良好,且能夠引起人體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應答)。」5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的新聞稿稱。
  • 讓「寄生蟲」DI顆粒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目前新冠病毒在全球愈演愈烈,面對這種新型病毒雖然還有很多未知,但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尋找各種「武器」,如特效藥物、疫苗等來阻擊病毒的蔓延。  日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報導的一條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報導稱,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其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 法國科學家最新發現:新冠病毒在部分患者體內毒性顯著增強
    圖片來自網絡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暴發,科學家對病毒的認識也與日俱增病毒的進化和毒性正在進一步揭開面紗。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問巴斯德研究所時,研究人員對馬克龍表示,他們觀察到新冠病毒在一些樣本中的毒性增強了1000倍。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病人的病情會更加嚴重。
  • 《細胞》:圍堵新冠病毒!科學家發現可以用人重組ACE2蛋白封閉新冠...
    新冠病毒圖(來自:NIAID-RML)新冠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有很多相似之處。在2005年,研究人員就發現SARS病毒的感染依賴於ACE2蛋白[2,3]。最近的一些電鏡研究也發現,新冠病毒同樣是利用其表面的刺突蛋白跟ACE2蛋白結合,甚至比SARS結合的更牢。
  • 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 挪威醫師稱其傳播能力更強
    挪威衛生機構證實,在中部城市特隆赫姆發現一種新冠病毒的新變種,它的傳播能力更強。我們還搜索了國際資料庫,也沒有發現它出現過。」按他的說法,挪威衛生機構認定,這種變異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更快。《柳葉刀》確認:病毒變異會導致二次感染新冠10月12日,也就是川普表示其已經對新冠病毒「免疫」的後一天,權威醫學核心期刊《柳葉刀》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再感染的基因組證據:一個案例研究》(genomic evidence for reinfection
  • 《柳葉刀》:76%新冠患者半年後出現不良症狀,部分肺功能障礙
    來源:果殼新冠患者出院之後,仍有 76% 的人在隨後半年出現了不良症狀,主要包括疲勞或肌無力、失眠、焦慮或抑鬱等。這是上周六刊發於《柳葉刀》的一篇論文,研究者追蹤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1733 名新冠患者的健康情況。
  •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國際戰「疫」行動本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柳葉刀·感染病學》雜誌近日發表綜述,突出強調了評估潛在新冠疫苗效力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對「這款新冠疫苗會有效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供了重要見解。
  • 一種傳統發酵彝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體外研究
    臨床研究發現,部分中藥如蓮花清瘟膠囊和藿香正氣水等對新冠肺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因而,急需發現能有效抗新冠病毒的藥物。本研究對解本10號(一種傳統彝藥發酵技術生產的發酵液)的抗新冠活性進行研究。體外研究結果表明,解本10號能顯著抑制SARS-CoV-2的複製,半數有效濃度EC50為稀釋到發酵液的769.1倍,選擇指數高達42.68。
  • 新冠病毒出現D614G變異,是否會毒性增強、使疫苗失效?
    前幾日,「多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新冠毒株變異更易形成超級傳播者」等話題受到熱議。 關於新冠病毒變異的話題來自近日報導:印度研究團隊從1536個樣本中發現了73個新冠病變異株;馬來西亞研究者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株,該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是一般毒株的10倍。 其實,早在今年4月和7月,已有相關學術論文針對新冠病毒的變異進行了詳細且系統的報導。研究鑑定出基因變異位點,並討論了變異帶來的潛在危害。
  • 法國巴黎廢水中檢測出新冠病毒 多國新冠疫情首次出現時間點或大幅...
    當前,新冠病毒的陰影不僅沒有散去,反而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蔓延。隨著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不斷深入,多個國家的疫情發展時間線被改寫,出現確診病例或疫情本地傳播的時間點或被大幅提前。據央視新聞消息,法國《世界報》8日報導稱,近日,研究人員對巴黎廢水樣本的檢測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有重來跡象。
  • 外媒:科學家研究用分子寄生蟲技術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外媒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這些藥物或可幹擾新冠病毒的複製,從而遏制大流行蔓延。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23日報導,這項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這是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整合生物研究所和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此項研究,共同致力於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
  • 港大學者發現一種臨床常用抗潰瘍藥物可抑制新冠病毒繁衍複製
    10月12日,香港大學官網發文稱,由港大理學院化學系教授(生物無機化學)孫紅哲和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臨床常用含有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有望成為有效的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
  • 重磅!各國最新發現新冠病毒的主要死因並非肺部炎症而是另有其他...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旅日僑網報導 最近,各國陸續傳來屍檢、臨床數據報告發現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主要死因是血栓,不是肺部炎症!
  • 《柳葉刀》:糖尿病與新冠肺炎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中國日報7月1日電 近日,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在內的全球20位頂級糖尿病及內分泌領域專家成立的國際專家組,於國際權威雜誌《柳葉刀》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合併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實用性建議》,發現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於該疾病的風險更高。同時,該病毒實際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為新發糖尿病患者1。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近10萬新冠疾病患者的治療分析研究遭撤稿5月22日,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猶他大學、Surgisphere 公司和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四位研究者在《柳葉刀》上發表論文稱 ,針對全球多個國家的96000多位新冠疾病 (COVID-19) 入院患者的治療分析發現,使用含有羥氯喹或氯喹 (同時使用或未使用大環內酯,大環內脂是抗生素的一種,其中阿奇黴素最為常用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環球時報記者 於文】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香港《南華早報》稱,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經過了同行評審,並發表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雜誌上。印度政府學者否定該論文的準確性,但沒有給出詳細解釋。
  • 新冠病毒起源於印度?《柳葉刀》發現新線索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近日發布的《柳葉刀》專門發表了一篇論文,以此來證明印度次大陸才是新冠病毒最初的起源地,而這也終於是還了中國一個清白。按照《柳葉刀》的這篇論文,其研究團隊發現印度以及孟加拉國的毒株多樣性是最高的,這意味新冠病毒在印度次大陸存在的時間最長,發生的變異也最多,因此才會出現極具多樣性的毒株,據了解,在這一地區最早的確診病例在去年的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