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科學家研究用分子寄生蟲技術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2020-11-2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外媒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這些藥物或可幹擾新冠病毒的複製,從而遏制大流行蔓延。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23日報導,這項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這是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整合生物研究所和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此項研究,共同致力於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該機構日前發表正式聲明稱,將探索在新冠病毒等冠狀病毒(例如一些與人類緊密相關但不會引起人類嚴重疾病的冠狀病毒)感染過程中是否存在缺損性幹擾顆粒。研究人員將驗證這種顆粒是否具有幹擾並消滅存在於感染細胞中的新冠病毒的能力。如果該方法有效,下一步將進行實驗鼠測試。

缺損性幹擾顆粒是從病毒基因組衍生出的小RNA序列,不包含遺傳信息,僅具有可被病毒機制複製所需的結構要素,隨後嵌入病毒的蛋白質包膜當中。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病毒學家聖地牙哥·埃萊納指出,由於它們體積很小,因此其複製和累積速度比病毒本身快得多,從而消耗掉了病毒複製所需的所有資源。每個受感染的細胞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缺損性幹擾顆粒,而產生的病毒則越來越少,直到這些顆粒徹底消耗掉所有用於複製的資源,並導致病毒因無法自我複製而消亡。

報導指出,與其他傳統的抗病毒藥物相比,缺損性幹擾顆粒的優勢之一在於,沒有副作用,因為它們僅在感染的細胞中複製,並且對產生它們的病毒具有高度特異性。研究人員希望找到使其與病毒同時傳播的方法,甚至將其視為是一種「人傳人」的藥物。

埃萊納表示,當將這種顆粒嵌在病毒包膜當中時,它與整個病毒沒有區別,能夠像病毒一樣,在細胞之間或患者之間傳播。如果健康人僅感染了這種顆粒,那麼它們將無法複製並且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如果人體感染了這種顆粒和完整病毒的混合物,那麼病毒將發生自身複製,同時也將複製這種顆粒,因此病毒與顆粒二者之間的競爭循環將重新啟動,並最終導致該病毒消亡。

他還說,基於這種技術的抗病毒藥物已經開始進行初步測試,並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效果。研究人員希望初期能在比新冠病毒危險性低的冠狀病毒中實現目標,最終研發出能夠徹底消滅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編譯/劉麗菲)

相關焦點

  • 分子寄生蟲技術能干擾病毒複製?這可能是抵抗新冠的另一種方法
    今天收到小夥伴發來的「分子寄生蟲如何用於新冠病毒的治療?」這個問題,說實話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蒙的。 分子寄生蟲是一個運用分子生物學研究寄生蟲的學科。我一時間真的想不出這門研究寄生蟲的學科是怎麼運用在新冠病毒的治療上的。
  • 讓「寄生蟲」DI顆粒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目前新冠病毒在全球愈演愈烈,面對這種新型病毒雖然還有很多未知,但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尋找各種「武器」,如特效藥物、疫苗等來阻擊病毒的蔓延。  日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報導的一條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報導稱,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其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 複製失敗後「倒戈」 這種病毒「殘次品」或是新冠剋星
    面對新冠病毒人類還有很多未知,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尋找各種「武器」,如特效藥物、疫苗等,希望能阻擊其的蔓延。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日前報導:西班牙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其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物」,其自身並沒有致病能力,但有望阻斷新冠病毒感染。
  • 用CRISPR技術殺死新冠病毒?《細胞》刊登斯坦福亓磊團隊最新研究
    常被稱為「基因魔剪」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正在展現重要的潛力。 最近,史丹福大學的亓磊教授與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CRISPR系統對抗新冠病毒的新策略。他們日前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的論文表明,這種新策略可以在實驗中識別並瓦解人體細胞內的新冠病毒核酸分子,起到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
  • 新冠病毒再次變異!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以色列發現兩種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藥物,顯著降低病毒複製能力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生物學研究所(IIBR)的科學家日前表示,兩種用於治療高雪氏病(Gaucher's disease)的藥物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並有可能在未來冠狀病毒暴發時作為廣譜抗病毒治療藥物。高雪氏病並非病毒引起的疾病,而是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群中常見的遺傳病。科學家發現,用於治療該疾病的藥物會產生可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糖鞘脂分子,它是細胞膜生物活性成分。實驗中,他們檢查了藥物Cerdelga和Venglustat,結果顯示這兩種藥對新冠病毒和其他潛在病毒均有效。
  • 外媒:科學家研發出合成納米抗體 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以羊駝和駱駝體內存在的納米抗體為基礎研發出一種合成納米抗體,可通過其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功能來對抗新冠。據埃菲社柏林11月4日報導,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4日宣布,這種納米抗體被稱為「sybody 23」,科學家在體外試驗中已證實它能夠滅活新冠病毒。
  • 外媒: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新路徑是什麼?
    ,內容摘要如下:兩個由歐洲神經生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一致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打開了人類的另一把鎖,可以在包括大腦在內的眾多身體組織內繁殖。這項旨在了解新冠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並在器官內蔓延的研究已公布在美國生物學論文檔案網上。分別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團隊的論文共同得出如上結論。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柳葉刀》重磅:科學家發現一種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的新冠...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外媒:兒童為何比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機率低?
    外媒稱,疫情暴發以來,兒童只佔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一小部分,這一趨勢一直以來都讓科學家感到十分困惑。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兒童免疫系統清除新冠病毒的能力似乎比成年人更強。據智利《第三版時報》網站12月10日報導,澳大利亞墨爾本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免疫學家梅拉妮·尼蘭表示,兒童的免疫系統發現病毒後就會產生快速而有效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有機會自我複製以至於病毒測試結果呈陽性之前,將這些病毒清除。
  • MIT確定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結構 或可設計特效阻斷藥物
    這種被稱為包膜蛋白E的蛋白質形成了一個陽離子選擇性通道,在病毒自我複製和刺激宿主細胞炎症反應的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能夠設計出阻斷這一通道的方法,他們也許能夠降低病毒的致病性,並幹擾病毒的複製。他們試驗了2種阻斷通道的藥物的結合位點,但這2種藥物的結合強度很弱,因此它們不是E蛋白的有效抑制劑。
  • 科學家開發的新流感藥物技術有望應用於新冠等其他病毒感染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流感藥物技術,可應用於其他病毒感染,包括新冠病毒、愛滋病毒和肝炎病毒。來自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將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扎那米韋與二硝基苯(DNP)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可以只針對病毒及其感染的細胞的分子,而使健康細胞不受傷害。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接種後3天vero單分子層圖像   3月3日,美國疾控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從第一個美國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並描述了其基因組序列和複製特性。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浙大科學家研究分子馬達 解釋病毒為何能穩定複製
    綠色為外殼,淡黃色為DNA鏈,紅色即分子馬達。也許你還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主角「分子機器」記憶猶新:3位科學家以人工方法創造了世界「最小機器」,而仿照的對象正是大自然中千姿百態的分子機器。在我們體內,就存在許多生物分子機器,它們把化學能轉變為機械能,從而為種種生命運動提供能量。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screenings in bat cells identify MTHFD1 as a target of broad antiviral therapy的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
  • 外媒: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選擇性」攻擊一些器官?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數學與應用學院的一位數學家試圖用數學方法解釋為何新冠病毒會對一些器官造成損傷,而不會影響另一些器官。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18日報導,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大流行病出現超過10個月後的今天,醫學界和科學界仍然對這種新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存在很多疑問。這種疾病的特徵之一是,能造成明顯的多器官損傷。
  • 新發現!基於非典的後續研究,一化合物可阻止新冠病毒複製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證實,一種名叫α-酮醯胺13b的化合物能夠起到阻止新冠病毒複製的作用。科學家宣稱,將繼續致力於該化合物的研究,因為它已經被證明有成為新冠病毒藥物的潛力。
  • 外媒:科研人員尋找胃部細菌與新冠病毒的關係
    外媒稱,西班牙一個科學家團隊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旨在探索胃部細菌是否會影響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發病率、病情演變和嚴重程度。研究人員還希望研究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哪些免疫機制保護機體免受病毒攻擊並減輕症狀,以及其具體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