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外媒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這些藥物或可幹擾新冠病毒的複製,從而遏制大流行蔓延。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23日報導,這項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這是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整合生物研究所和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此項研究,共同致力於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該機構日前發表正式聲明稱,將探索在新冠病毒等冠狀病毒(例如一些與人類緊密相關但不會引起人類嚴重疾病的冠狀病毒)感染過程中是否存在缺損性幹擾顆粒。研究人員將驗證這種顆粒是否具有幹擾並消滅存在於感染細胞中的新冠病毒的能力。如果該方法有效,下一步將進行實驗鼠測試。
缺損性幹擾顆粒是從病毒基因組衍生出的小RNA序列,不包含遺傳信息,僅具有可被病毒機制複製所需的結構要素,隨後嵌入病毒的蛋白質包膜當中。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病毒學家聖地牙哥·埃萊納指出,由於它們體積很小,因此其複製和累積速度比病毒本身快得多,從而消耗掉了病毒複製所需的所有資源。每個受感染的細胞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缺損性幹擾顆粒,而產生的病毒則越來越少,直到這些顆粒徹底消耗掉所有用於複製的資源,並導致病毒因無法自我複製而消亡。
報導指出,與其他傳統的抗病毒藥物相比,缺損性幹擾顆粒的優勢之一在於,沒有副作用,因為它們僅在感染的細胞中複製,並且對產生它們的病毒具有高度特異性。研究人員希望找到使其與病毒同時傳播的方法,甚至將其視為是一種「人傳人」的藥物。
埃萊納表示,當將這種顆粒嵌在病毒包膜當中時,它與整個病毒沒有區別,能夠像病毒一樣,在細胞之間或患者之間傳播。如果健康人僅感染了這種顆粒,那麼它們將無法複製並且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如果人體感染了這種顆粒和完整病毒的混合物,那麼病毒將發生自身複製,同時也將複製這種顆粒,因此病毒與顆粒二者之間的競爭循環將重新啟動,並最終導致該病毒消亡。
他還說,基於這種技術的抗病毒藥物已經開始進行初步測試,並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效果。研究人員希望初期能在比新冠病毒危險性低的冠狀病毒中實現目標,最終研發出能夠徹底消滅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