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2020-11-07 醫藥導報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全球大流行,已累積感染超過4800萬人,導致了超過120萬人死亡,而且,這一數字仍在快速增加中,隨著北半球冬季的到來,疫情二次爆發也隨之而來。

超過一半的新冠感染者是無症狀的,但他們仍然可以傳播病毒感染他人,這導致新冠肺炎的預防極具挑戰性。因此,迫切需要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疫苗和基於抗體的療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目前有40種候選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評估,有151種候選疫苗在臨床前開發中(統計時間截至10月1日)。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

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因此,詳細監視和研究這些自然發生的新冠病毒突變,對於了解新冠病毒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我們針對性開發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

2020年10月29日,李蘭娟院士團隊等在 Cell Discovery雜誌發表了題為:Patient-derived SARS-CoV-2 mutations impact viral replication dynamics and infectivity in vitro and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vivo 的研究論文。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

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這11個突變病毒株來自中國新冠疫情早期的11名患者(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4日)。這11名患者中,有5人在武漢工作或去過武漢,有5人與居住在武漢的人有密切接觸,剩餘的1人是接觸了其他新冠患者。

根據他們的流行病學歷史,這11位患者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冠患者。他們的年齡為4個月至71歲。除一位患者外,其餘10位患者均出現中度或更嚴重的症狀,幸運的是,這11位患者目前均已康復。

下圖為這11個突變病毒株的突變情況。

分離並鑑定的11個新冠突變病毒株及其突變情況

接下來,研究團隊檢測了這些分離出來的突變病毒株在Vero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檢測結果表明,感染Vero細胞時,不同的病毒株在複製能力上表現出顯著變化。

之前的研究已經確定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的肺、肝臟和腎臟,研究團隊選擇了人肺癌細胞Calu-3,人肝癌細胞Huh-7和人腎癌細胞293T,以檢測這些不同毒株在人類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是否有差異。檢測結果發現,在人肺癌細胞Calu-3中,感染24小時時,毒株ZJU-2和毒株ZJU-10之間滴度的差異達到了驚人的1500倍。而在人肝癌細胞Huh-7中,毒株ZJU-8和毒株ZJU-10之間的滴度差異也高達140倍。而在人腎癌細胞293T中,這些新冠病毒株無法有效複製。這些結果表明,在人類細胞中,這些不同新冠病毒株的複製能力有顯著差異。

接下來,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不同新冠病毒株對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有所不同。

這些研究表明,從不同患者體內分離到的具有不同突變的新冠病毒株,在感染人類細胞後,不僅病毒的複製能力有明顯差異,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也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對患者的臨床症狀有何影響呢?

為了探討新冠病毒突變株的臨床意義,研究團隊檢測並記錄了這11名患者的57種臨床檢查指標,結果發現,ZJU-10患者除了血小板外,其他相關指標均顯著高於正常範圍,而突變株ZJU-10具有更高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因此,具有高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的新冠病毒突變株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狀況。

總的來說,研究團隊從早期新冠患者中分離並鑑定了11個突變株,共發現了46個不同突變,其中21個是非共有突變。其中突變株ZJU-10具有較高複製和感染能力,也直接影響了患者的臨床狀況。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不同新冠突變株的滴度變化與患者的凝血功能呈正相關,而與紅細胞功能呈負相關。據統計,至少1/3的新冠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血液凝結問題,新冠患者的肺部也發現了明顯的血管損傷和微血凝塊。而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ACE2蛋白在血管的表達量很高,因此,新冠病毒可能是直接攻擊患者血管,從而引起血液凝結。

抗血凝治療已經被證明可有效延長新冠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因此,研究團隊推測,複製能力更強的新冠突變毒株會對血管造成更大損傷,損害紅細胞功能,並誘發患者發生更嚴重的凝血現象,從而導致更嚴重的臨床後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編排:曉玲 黎昕

相關焦點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因此,詳細監視和研究這些自然發生的新冠病毒突變,對於了解新冠病毒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我們針對性開發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我們對新冠病毒變異還是太大意了!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
  • 「防疫」李蘭娟新發論文!找到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這點與之...
    文/藝悠娛樂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新論文。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藥物和疫苗研發工作有必要把這些突變納入考慮。論文重點結論:新冠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
  • 新冠病毒感染的模式生物:倉鼠還是小鼠?
    說明適應性免疫沒有降低SARS-COV-2的感染。隨後作者用I型幹擾素基因缺失(ifnar-1-)小鼠和III型幹擾素基因缺失(il28r-1-)小鼠驗證天然免疫的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ifnar-1-基因缺失小鼠在第三天病毒複製顯著增加(圖1C),且伴有支氣管炎症和肺泡內出血(圖1D)。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
  • 以色列發現兩種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藥物,顯著降低病毒複製能力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生物學研究所(IIBR)的科學家日前表示,兩種用於治療高雪氏病(Gaucher's disease)的藥物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並有可能在未來冠狀病毒暴發時作為廣譜抗病毒治療藥物。高雪氏病並非病毒引起的疾病,而是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群中常見的遺傳病。科學家發現,用於治療該疾病的藥物會產生可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糖鞘脂分子,它是細胞膜生物活性成分。實驗中,他們檢查了藥物Cerdelga和Venglustat,結果顯示這兩種藥對新冠病毒和其他潛在病毒均有效。
  • 李蘭娟團隊抗新冠藥物建議遭質疑:目前不宜進入《診療方案》
    (Image by amrothman from Pixabay)撰文 | 湯佩蘭編輯 | 陳曉雪2月4日,據《長江日報》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最新研究成果。
  • 新冠病毒再次變異!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
    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在不斷突變進化中,終於露出了破綻。今天,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Lisa F P Ng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李蘭娟院士團隊發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
  • 有關新冠病毒…
    >和廈門研究團隊這項研究為儘快研發安全、有效疫苗阻斷新冠病毒在水貂的傳播奠定基礎最新發現歐洲和北美大量養殖場水貂發生新冠病毒感染,已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近2千萬隻水貂被撲殺。▽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和廈門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報導了新冠病毒在水貂呼吸道和肺臟高效複製、通過呼吸飛沫高效傳播、引起與人類新冠肺炎重症高度相似病理損傷的研究結果。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也就是說,這個聯合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並且它對病毒的「吸引力」比ACE2本身要高1000倍以上。
  • 外媒:科學家研究用分子寄生蟲技術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外媒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這些藥物或可幹擾新冠病毒的複製,從而遏制大流行蔓延。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23日報導,這項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這是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整合生物研究所和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此項研究,共同致力於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複製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哈獸研研究有望阻斷新冠病毒水貂中傳播
    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和廈門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介紹了新冠病毒在水貂呼吸道和肺臟高效複製,通過呼吸飛沫高效傳播,引起與人類新冠肺炎重症高度相似病理損傷的研究結果。
  • 讓「寄生蟲」DI顆粒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日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報導的一條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報導稱,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其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李蘭娟團隊發布重大成果:這兩種藥能抑制冠狀病毒
    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